分享

历史的浓妆,掩不住一段素颜

 桑葚三味 2021-04-21
1
和历史结缘,是误打误撞,却也是人生的必然。

1999年7月,高考。

我的目标是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但成绩公布后,我傻眼了。

从小到大,的语文一直不错。高中三年,语文成绩基本都在125分总分150分以上。但高考竟然只考了89分(总分150分),是全校两个不及格的人之一。

这个成绩,让我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梦想瞬间破灭

痛定思痛后,多方比对各高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最后将目标锁定在了据说很美的厦门大学。至于专业,我选择服从调剂。

一个多月后的傍晚,我收到了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得知自己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用的那一刻,悬了一个多月的心,终于落了地。

我久久凝视着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那橘红色的屋顶,那南洋风格的建筑,那葱绿的林荫小道,不正是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校园风光么?那一刻,我似乎爱上了厦门大学。

不过,那时的我,对历史系还很无感。我只是觉得,和学什么专业相比,选择去哪所大学更为重要。专业嘛,进了大学再说咯!
 
2
世纪之交,经济、贸易、法律、新闻、建筑等专业非常热门,这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特别抢手。而历史系的毕业生呢?就像打入冷宫、不受待见的宫女,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和危机。

进大学后的第一天,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全体新生讲话。我记得他讲了三层意思,让我受益终生,至今难以忘怀。

第一层意思,从现在开始,你们最好将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忘掉以空杯心态,以白纸状态,重新学习历史,思考历史

第二层意思,虽然历史系现在比较冷门,但并不意味着历史学无用。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会越来越受欢迎。

第三层意思,从长远看,专业没有冷门、热门之分,只有学得够不够好之别。一个冷门专业,如果学得够好,一样能找到好工作;反之,一个热门专业,如果不好好学,一样找不到工作。

最后,系主任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相信经过四年系统的历史学思维训练,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前提是,你们要爱看书,爱思考。

系主任的这番话,让我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原本对历史这门学科无感的我,忽然觉得,我可能误会它了。

初高中的历史课,为了便于考试,标准答案往往是简单化处理的。然而,真实的历史,绝非1+1=2那样有公式可循,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因此,系主任要求我们忘掉高中以前学的历史知识,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简单地盖棺定论,而是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地学习历史用历史学思维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的逻辑,以史为鉴,观照现实。

3
历史系有很多专业课比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上课时老师们都会推荐和这门课相关的学术参考书。

我常常在课后就去图书馆找这些参考书。看这些书时,作者会注明他引用观点的论文出处和参考书目。我顺藤摸瓜,继续去这些参考书目。如此一来,看书范围自然越来越广

阅读,就像一个圆,如果半径代表阅读量,圆周代表未知世界,那么,读书越多,半径越长,未知世界就越大,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越强烈。在各派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费正清崔瑞德两位汉学家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共15卷、17册。其中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另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等书,也都让我爱不释手……

沉浸在这些书里,渐渐觉得,学问没有界,无论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最后都会水乳交融、触类旁通。杨振宁先生曾说:“物理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

大学四年,用舍友的话说,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许多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抱着厚厚一摞书,从图书馆慢慢走回宿舍,心里无比充实、快乐。

大学毕业时,我在图书馆累计借了750多本书。这是我在大学四年里最大的收获,也是一生的营养。
 
4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绍兴工作,当过记者,做过公务员,如今以写作为主。虽然看起来和历史学无关,但我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受益于历史学。

因为,历史学,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方法论。

和互联网+一样,历史+,就是用历史学的思维指导各行各业的工作。这个“+”,是“加”无限可能的“加”。

或许,大家会好奇,学历史的人,会从事哪些工作呢?

2013年11月,大学毕业十周年,我们重回厦门大学,相聚在当年的历史系大楼里。

我们30多个同学中,有在高校、研究机构工作的,有在博物馆、图书馆工作的,有在中小学校工作的,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有在媒体工作的,有在银行工作的,有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有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也有自己创业的……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一致认为,刚入大学时认为没用的历史,其实一点都没白学。

5
那么,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他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对此书的评价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是中国历史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无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都表明了学历史的好处。

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我们今天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从过去得到启发和借鉴。

这样的好处,还不够大吗?
 
6
一个善于从“过去”得到启发和借鉴的人,无疑是智慧的。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写过一篇散文,题为《论读书》。文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为何“读史使人明智”?我想,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首先,学习历史,可以了解那些推动或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和事,增长见识,打开眼界;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以提升思维能力;

最后,《枢纽》作者施展先生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看清历史走向和发展趋势后,有助于预测未来,为决策提供依据。

比如,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灵感或许来自历史上辽朝用过的“南北面官制”、“用汉制治汉人,用国制治国人”等做法。

当你长期用历史学思维思考问题,你看问题的角度会更独特,你分析问题的深度会更透彻,你对事件的预判会更准确。

更重要的是,你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就是历史学带给我们的智慧。
 
7
提笔写历史题材的散文,则源于2016年夏天看了一部民国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

故事发生在一个军阀混战、风雨飘摇的年代。烽火连天,生离死别,乱世里的一段爱恨情仇,注定是一段传奇。这样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共赴国难,生死相随。

看完电视剧,久久意难平。那些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脑海中载沉载浮,挥之不去。

于是,我踌躇满志,决定开始历史题材散文。从何落笔呢?由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中的军阀,想到了晚清重臣。于是,提笔写了《将门之后》,写了晚清重臣张佩纶、张树声、陈宝箴的后代们的故事

接着,写了《太太不止在客厅》,写了《林家肉松和胡家麻将》,写了《那年冬天的貂裘换了酒》写了《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写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路写来,在时光中穿梭,在史海中沉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喜欢,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再也停不下来。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在屏幕发出的淡淡蓝光中敲击键盘,在文字的世界里穿越时空。

仿佛老僧入定般,可以不眠不休,可以不吃不喝有暗香浮动在笔墨之间,有文思如月照我的无眠……
 
8
五年来,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的间隙,陆陆续续写了30多篇历史题材的散文。结集成册时,一时之间,不知该取一个怎样的书名?

一日,闲来读诗,看到唐代诗人张祜写的《集灵台二首》中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忽然灵光一现,本书何不就叫《历史的浓妆和素颜》?

如果说历史是一方舞台,那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难免浓妆艳抹。他们留在史书中的面容,难免有了某种脸谱化的痕迹和程式化的套路。

然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他们都曾在这世上真实地活过,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得到也有失去……


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追求的,不正是洗去历史人物的厚重妆容,尽可能还原他们的本来面貌,让他们淡扫蛾眉、素面朝天、以真性情示人么?历史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素颜相向

毕竟,历史的妆,终究掩不住一段素颜。

是为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