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王维、杜甫、李白遇见安史之乱(下)

 桑葚三味 2021-04-21
推荐阅读
当王维、杜甫、李白遇见安史之乱(上)

8
和王维和杜甫被叛军抓获,被动地卷入安史之乱不同,李白和安史之乱的相遇,则仿佛飞蛾扑火。
在最初的最初,他以为生命会因之而绚烂,但到最后的最后,却发现原来只是一场生命的闹剧。
李白一生有四段婚姻,安史之乱爆发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第四任妻子——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说到李白和宗氏的相遇,正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样,还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744年,李白被李隆基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漫游梁宋(今河南省内)之地。
749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来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梁园(梁孝王所建)游玩。正当他们在梁园开怀畅饮时,隐约听到附近传来悠扬的琴声,李白诗兴大发,伴着悠扬的琴声,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梁园吟》。
三人离去后,琴声的主人路过这面墙,看到墙上的《梁园吟》时,不由怔住了。是怎样的才气纵横,方能写得出“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这样打动人心的佳句!
当僧人准备将墙上的诗文擦掉时,她毫不犹豫地用一千两的银子买下了这面墙壁,而这位千金买壁的主人便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宗氏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李白耳里,李白不由怦然心动,特别是当他得知那天在梁园抚琴的人就是她时,更加心潮难平。
在杜甫和高适的穿针引线下,李白向宗氏表达了爱慕之情,而宗氏早就仰慕李白的文才,欣然应允。于是,李白以《梁园吟》作聘礼,宗氏以粉墙作嫁妆,不择吉日,结为夫妻。
几天之后,高适、杜甫离开大梁,李白、宗氏在梁园设宴饯行。宗氏拿起笔墨,恭请高、杜在李白的《梁园吟》旁边题诗。二人欣然从命,留下墨宝,宗氏为三人作序,写下了文坛三杰梁园会诗的始末。可谓“珠联璧合、蓬荜生辉”。
 
9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白和宗氏或许就一直这样在大梁幸福地生活下去了。然而,世事难料,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迫使他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李白先带着宗氏南下,逃到当涂(位于安徽东部)时,听说洛阳已经失陷,中原横溃,只好从当涂经过宣城,辗转来到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
756年夏天,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李白又带着宗氏返回金陵(南京)。756年秋天,听说皇上带着宠妃和近臣逃亡四川,李白带着宗氏沿长江西上,来到庐山屏风叠,打算在此隐居下来。
如果不出意外,李白和宗氏可以在庐山一直隐居下来,直到战争结束。然而,此时此刻,有一个人却想到了李白,他就是李隆基的第十六子、太子李亨的异母弟弟——永王李璘。
本文开头提到,756年七月,李隆基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等四道节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九月,李璘抵达江陵。他本应为朝廷修筑江淮防线,防止安史之乱的战火向江南蔓延。然而,江南无尽的繁华动摇了李璘的心志,他突然觉得,现在天下大乱,我又手握重兵,若能割据江南,也不失为另一个东晋!
对此,《资治通鉴》有云:“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创业需要人才,划地而治当然更需要人才,尤其是善于吆喝、鼓舞士气的宣传干事!李璘想到了李白。他知道李白曾被他父皇赐金放还,知道李白素有政治抱负,只是苦于没有报国之门,知道李白此时隐居在庐山,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不正是天降人才、天助我也!
于是,李璘派人去庐山请李白出山。可以想象,当李白面对李璘派来的使者时,他的心情无疑又惊又喜。惊讶的是,他早已远离朝堂,怎么还会被永王惦记?高兴的是,他一辈子都想出人头地,这回终于有机会了!
不过,宗氏不愿李白出山。她的祖父宗楚客,一生宦海浮沉。对于官场的险恶,她心有余悸。她提醒李白,如果你去了永王帐下,那就是从军啊!要知道,你已经56岁了,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你不要去。
李白虽然很想投奔永王,但又觉得宗氏言之有理,且放心不下宗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一旦生离,或许就成了死别!
永王不死心,一次被拒,再请;两次被拒,再请。当使者第三次站在李白面前时,李白内心的防线轰然倒塌!
当年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想不到我李白这辈子也有如此殊荣和待遇!什么都不说了,我去!
于是,李白提笔给宗氏写下《别内赴征三首》,挥泪告别宗氏,跟随使者投奔永王而去。这三首诗写尽了李白的心思,宗氏看得泪流满面,却又拿李白没有办法……
其一: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其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其三: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10
对于永王李璘划江而治的真实想法,李白是毫不知情的。
他只知道,自己将要辅助永王平定这场叛乱,他们将被载入史册,他终于可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笔,但毕竟有了痕迹,他没有白活这一世了!
757年正月,57岁的李白在永王军营提笔挥毫,壮志满怀地写下了一系列《永王东巡歌》,为永王东征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他写道:“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他还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回首一生际遇,他似乎压抑了太久、太久!如今,趁着能被永王器重,他要倾其所有,将他对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建功立业的向往,全部倾注笔端!
因此,他的《永王东巡歌》,诗风一如既往的豪放大胆、浪漫瑰丽、丰富奇特!
号角既已吹响,李璘就出兵大举东进,兵锋直指广陵,正式扯起了反叛的大旗!
然而,李白依然天真地以为,永王是去和叛军交战,继续本着他幕僚的职责,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永王东巡歌》。他要以笔为戈,为永王效力,为平叛效力!
李白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这一次,他竟然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
在赞扬李璘的《永王东巡歌》中,有一首是这样的:“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李白的本意是吹捧李璘大军勇武非凡,必然旗开得胜,然而,诗中却把李璘比作汉武帝和唐太宗。如果李璘的行为被认定为造反,那么,这首诗就成了一首反诗!李白就这么无意间成了逆党!
李璘大军攻打广陵,杀丹徒太守阎敬之,一时间震动江淮。李隆基大为震怒,急忙下诏将李璘废为庶人,李亨也立刻派李成式带兵前来围剿李璘。
李成式抵达广陵后,派三千士卒在城墙上插满旗帜,举行大阅兵。李璘隔江看到对岸人头攒动,旗帜遮天,一时间便有些慌了手脚。等到当天晚上,唐军又点起无数火把,火光倒映在江上,星星点点一片璀璨。李璘以为朝廷大军已经渡江而来,吓得连夜逃跑了。
757年2月20日,李璘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大战于大庾岭,死于皇甫侁刀下。
或许,李璘到死都没有明白,江南虽好,终非囊中之物。他偏要用他单薄的实力,去支撑他膨胀的野心,最后断送了卿卿性命!
 
11
此时,一心想跟着李璘建功立业的李白,却还蒙在鼓里,正在苦苦寻找李璘的身影。
从始至终,李璘都没把李白当成心腹,李白没有找到坑了自己的李璘,却遇到了朝廷的大军。
无论李白如何辩解,一切都是徒劳。因为,这11首洋洋洒洒、激情满怀的《永王东巡歌》,就是最好的罪证!
李白被认定为附逆,险些处死,后经朋友求情,改判为发配夜郎(今贵州桐梓)。此时,王维被安禄山关押在洛阳菩提寺,杜甫则一路狂奔,逃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李亨,被授为左拾遗。
自李白被朝廷抓捕后,宗氏日夜担心李白,无数次从噩梦中惊醒。当她听说李白发配夜郎的判决后,不由喜极而泣,无论如何,李白可以活下来了!
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宗氏让弟弟宗嫌一路护送李白。李白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无数前尘往事,纷纷涌上心头,李白沉默无言,只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
759年春天,李白行知白帝城时,忽然收到了赦免的消息!原来,因关中遭遇大旱,李亨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终于重获新生!
他惊喜交加,当即乘舟顺江而下。一路上,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对着两岸迅速后退的群山高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后,从李白口中吟出的诗,早已洗尽铅华,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被明人杨慎赞为“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李白重获自由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庐山,和分别两年多的妻子团圆!
想到他756年冬天离开宗氏时写的“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不由自嘲地摇了摇头。
那时的他,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如果我回来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像苏秦的妻子那样,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真是可笑至极!天真至极!荒唐至极!
不过,如果他是飞蛾,从军行为是飞蛾扑火,若飞蛾不曾扑过火,怎么谈执着?说到底,他的从军,无关政治,而是听从了他内心的召唤。
当宗氏终于见到一身风尘、两鬓斑白的李白时,她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紧紧拥住李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泪水濡湿了李白胸前的衣襟,也温暖了李白历经沧桑的心!
虽然岁月冷,衣衫薄,命运一路曲折,但只要宗氏知他懂他,其他何必介怀?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白带宗氏登上庐山高峰,看着眼前的壮丽河山,看着和他并肩站在一起的宗氏,李白诗情迸发,脱口而出,留下了经典之作《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些写尽真性情的佳句,注定会成为千年绝唱!

12
然而,李白一生的理想是“功成身退”,功一日未成,身便不能全退。
761年,李白让宗氏在庐山拜李林甫之女李腾空为师,潜心修道,自己则前往金陵,继续他艰难的求仕之旅,希望实现他未竟的事功。这一次,宗氏以为只是短暂的离别,不料却成了永别!
李白在金陵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又投奔了在当涂(今安徽东部)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全部手稿交给李阳冰,临死前赋诗一首,名为《临终歌》。全诗如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诗中用了“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难过地流泪。
李白自比麒麟,哀叹仲尼已亡,还有谁会为他的死伤心哭泣呢?李白一生的郁郁不得志,尽在这句“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中!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李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每次读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我总觉得,像李白这样活出真性情的人,生命是不会终结的。
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上穷碧落下黄泉,总有他可以闹腾的去处。虽然李白卷入了安史之乱,但他的气质,似乎永远属于那个仪态万方、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
谨以此文,纪念曾在大唐轰轰烈烈活过的王维、李白、杜甫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千万诗人们……


作者简介

吕瑜洁,绍兴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0年6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1年,计划出版《榴莲一样的红楼梦》《历史的浓妆和素颜》

2022年,计划出版长篇小说《此物最相思》

2023年,计划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当当、京东、天猫、淘宝等均有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