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李隆基带领杨玉环和近臣仓皇出逃,长安沦陷。757年十月,唐军收复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回到长安。大乱初平,人心思安。李亨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朝廷一切礼仪制度恢复如旧。758年二月初五(3月18日),李亨在大明宫含元殿召见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早朝盛典上,文武百官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的恢弘气象,看到了大唐中兴的希望所在!发起诗会的,是中书舍人贾至;参与诗会的,是中书舍人王维、左拾遗杜甫、右补阙岑参。贾至出生于718年,字幼邻,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人。贾至生于官宦家庭,祖父贾言忠,官至吏部员外郎;父亲贾曾,官至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大唐的科举考试名目繁多,最主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明经易考,进士难得,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虽然贾至家学渊源,却一直考不中进士。好不容易到751年,33岁的贾至才考中明经,任单父县尉。本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短短4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中,贾至跟随唐玄宗逃亡蜀郡。因贾至以文著称,唐玄宗任命他为中书舍人、知制诰,为皇上撰写传位册文。巧合的是,唐玄宗的受命册文由贾曾所撰,而传位册文则由贾至所撰。唐玄宗感叹:“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贾至撰写的册文,典雅华瞻,被誉为“历历如西汉时文”。韩愈弟子唐皇甫湜也说:“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757年10月,李隆基和李亨返回长安。李隆基住兴庆宫,李亨住大明宫。758年正月十五,唐玄宗册封唐肃宗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二月初三,唐肃宗来到兴庆宫,奉册上皇徽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大帝”。李隆基和李亨无疑是在昭告天下,他们父慈子孝,顺利完成了皇权的交接。758年二月初五,天气晴朗。时当早春,弱柳依依,春草泛绿,晓风已无寒意。这日清晨,文武百官来到大明宫外,银烛成行,仪卫俨然。各国使臣也都肃然列队,等候朝拜大唐天子,再睹大唐国威。卯初二刻(早晨五点半),大明宫的丹凤门缓缓开启,内侍提着灯笼,引导文武百官进入含元殿,依班站立,恭候圣驾。卯正时分(六点),唐肃宗在仪卫簇拥下登上含元殿,先是百官行礼。然后,内侍宣召各国使臣觐见。各国使臣按中国礼仪拜见大唐天子,礼数甚恭。整个早朝仪式既庄严肃穆,又不失喜庆祥和。唐肃宗宣布大赦天下,并颁布许多德政,群臣一片欢呼。此时,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含元殿内檀香袅袅,大明宫中百鸟鸣唱。或许是被安史之乱压抑得太久了,朝廷上下很久没有像今日早朝这般振奋人心、扬眉吐气了!于是,早朝结束后,中书舍人贾至诗兴大发,将早朝盛况写成了一首七律,题目是《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全诗如下: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工、兵、刑、礼、户、吏部)。贾至说的“两省僚友”,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的同僚。让贾至没有想到的是,他无意中的一个举动,竟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盛事。他的抛砖引玉之举,引来了三位同僚的唱和,其中,两位是被后世称为诗佛、诗圣的王维、杜甫,一位是以边塞诗见长的岑参。先来看看中书舍人王维的和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写的较多的是五言,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他这首七律,同样出手不凡。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尽了大唐的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几百年后,这首诗深受爱新觉罗家族喜欢,由书法家用工楷书写,挂在皇帝日常办公的养心殿,供皇帝品鉴。当然,这是后话。在758年这一天,当王维写下此诗时,不知他会想到什么?或许,他想到了开元盛世,想到了他和张九龄、裴耀卿同朝为官的时代。那是735年,张九龄任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裴耀卿任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两位长官都很欣赏王维,邀请王维重返朝廷,到中书省任右拾遗。王维感念两位长官的知遇之恩,欣然赴任。这么多年过去了,王维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以右拾遗的身份参加洛阳紫微城早朝的情景。洛阳紫微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有着岁月的沧桑感。即便在桃红柳绿的掩映下,依然不失其庄严肃穆。那天,东方刚露出曙色,他就到了紫微城。城门上有鸟雀的鸣叫声,苍劲的槐树笼罩在氤氲的雾气中。城门内传来隐隐的响动声,九品以上官员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汇成了一片灯海……当时的他,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要不负张九龄和裴耀卿的厚望,要将自己的全部才华献给朝廷,献给大唐,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然而,政治斗争云谲波诡,朝堂政局瞬息万变,短短几年后,张九龄和裴耀卿先后贬离权力中心。朝堂上下,被李林甫一手遮天。身为谏官的他,在离开和坚守之间进退维谷……如今,是758年。在过去的两年中,他经历了被叛军俘虏、被迫担任伪职、被大唐朝廷定罪等一系列磨难,可谓九死一生。一个月前,唐肃宗宽恕了他,任命他为太子中允,正五品上,官复原阶。时隔不久,又对他加集贤学士衔,这是正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享有的荣誉。王维感念在心,向唐肃宗呈上了《谢除太子中允表》《谢集贤学士表》。他似乎看到了大唐中兴的希望,愿意在他所剩无多的时光里,尽力再发出一些微弱的光芒。安史之乱爆发前,杜甫在长安漂泊了八年,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艰辛,痛心疾首地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谴责。他擅长七律,看到贾至的诗,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全诗如下:岑参最擅长的是边塞诗,此时已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佳句闻名诗坛。无论是贾至、王维,还是杜甫、岑参,从他们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唐肃宗充满了期待,对大唐中兴充满了希望!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虽然贾至、王维、杜甫、岑参对大唐中兴充满了期待,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失望。李隆基和李亨相互册封上尊号,表面上父慈子孝,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生在帝王家,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亲情。几个月后,唐肃宗开始清理曾经效力于唐玄宗的班底。贾至曾为唐玄宗撰写传位册文,深受唐玄宗信赖,当然是唐玄宗的班底;杜甫和房琯私交甚密,房琯被罢相时,杜甫曾拼死上疏营救,而房琯也是唐玄宗的班底,杜甫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因此,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贾至被贬为岳州司马,相继离开长安。岑参在安史之乱中主动投奔唐肃宗,唐军收复长安后,岑参扈从唐肃宗返回长安,深得唐肃宗信任,担任右补阙。至于王维,因为他在唐玄宗执政时期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此次能够死里逃生,也全仰仗唐肃宗的圣恩。因此,唐肃宗认定王维不敢对他有异心,便让他继续留在长安。然而,王维却高兴不起来。看着杜甫、贾至等贤臣相继离开长安,王维在心底深深叹息,对大唐中兴的希望也一点一点暗了下去。758年六月,史思明再次叛变,中原地区重遭兵燹,天下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此,大唐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泥潭,深一脚,浅一脚,再难策马奔腾,重振雄风。历史学界将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四个时期。766年,是盛唐和中唐的分水岭。758年二月初五的这次朝堂诗会,无意之中为盛唐诗歌划上了一个无力的句号。昔日那个姹紫嫣红、活色生香的长安诗坛,渐渐百花凋零、人去楼空……秋风吹过,除了被秋风吹起打卷的枯叶,只听见屋角的滴漏在寂寞地轻响。一声声,如泣如诉。长安诗坛仿佛大明宫里的白发宫女,怔怔地仰望屋檐上的一角天空,靠昔日的回忆打发无尽的孤独……767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独自登高望远。他极目远眺,再也看不到任何盛唐迹象,心底悲凉,黯然神伤,喃喃低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的,青春不告而别,岁月不请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终将到来。768年,韩愈出生;772年,白居易、刘禹锡出生;773年,柳宗元出生;779年,元稹出生;790年,李贺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