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青岛交通发展概况:台柳路成山东第一条公路 青报网

 岚夕归读 2021-04-21

    青岛建置开埠至德国侵占之前,交通相当落后,只有由青岛口通往崂山、即墨的4条骡马车道和6条独轮车道,总长度68公里。

20世纪初期崂山,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德国强占青岛,出于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在修筑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同时,加紧修建市内和市外道路,至1914年10月,修筑市外道路16条,总长度120公里。其中1903年动工,翌年完工的台柳路(台东至柳树台),全长30.3公里,铺筑4米宽的碎石路面,共建有大小桥涵217座,是山东省境内第一条公路,也是全国最早的汽车路之一。除台柳公路外,其余15条公路均为以李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或与青岛市区通达的乡区公路,基本上将胶澳租界内的重要村镇、山水名胜联结起来。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出于殖民统治需要,对日德交战时破坏的市外道路桥涵进行修复,这一时期,青岛新建市外道路甚少。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至20年代末,除对胶澳商埠范围内原有的公路予以维修外,新建了自小村庄经南渠至白沙河公路共11公里。对通往外县外地的道路,因军阀混战,无暇顾及修建。

    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为适应日益增多的汽车运输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山东省建设厅在青岛地区以县为单位,将各县旧有的官马大道,先后改建成若干条简易公路,青岛境内总长度300多公里,主要有烟(台)—青(岛)公路,青岛境内长71.6公里;青(岛)—沙(河)公路,青岛境内87公里;青(岛)—石(岛)公路,青岛境内45公里;青(岛)—黄(县)公路,青岛境内54公里;蓝(村)—掖(县)公路,青岛境内42.7公里。这些公路路基宽度不一,或6~8米,或4~5米不等,多数为土路,路况低劣,晴通雨停。这时期,胶县、即墨、平度、莱阳等县共修建县乡道路38条,总长度1021.5公里。这些道路更加简陋,路基宽度不过3~4米,随弯就弯,未建桥涵,一般不能通汽车。这时期,青岛的市郊道路也有较大发展,青岛市政府工务局在沧口、李村等6个区组织修建公路,至1934年底在市郊乡区共修建道路155.7公里。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出于侵略战争和对青岛及山东腹地进行经济掠夺的需要,先后修建城(阳)—蓝(村)、王(戈庄)—柏(乡)、平(度)—高(密)、胶(县)—王(戈庄)、胶(县)—诸(城)、青(岛)—威(海)等公路,青岛境内总长度达182公里。但由于连年战争破坏和长期失修失养,至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地区的公路,路基残缺、少桥无涵、路面坎坷,通车里程不足800公里,全是等外路。勉强通车路段,时速达不到20公里。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以县为单位建立公路机构,积极整建被战争破坏的公路和桥梁,使公路状况不断改观。“一五”时期,新建潍(坊)—石(岛)、即(墨)—鳌(山)两条公路110.6公里。至1957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072.8公里,其中符合公路技术标准的三级公路205.2公里,四级公路728.4公里,路面质量过硬的等外公路654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