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佛元||龙王山的故事

 两水视野 2021-04-21

2021年第82期 总第388期

4月 1日

星期四

  

龙王山的故事

作者:杨佛元
   一、龙王山的"神”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的村子由南到北沿山脊而建,远看,确实像一条盘卧的"龙″。听名字,它会带给人们神秘的遐想,不过,龙王山的"神”更神秘、神奇:

    龙王山神庙位居龙头,庄严威武,历史久远,香火旺盛,记事起,他就威震四方,百年来,一直庇佑这方水土和他的子民。神功盖世,获方圆百里祈福求达之人的敬重。



    关帝庙坐落村子中心位置,这里,往往会召集百姓开会,干部会先拜关老爷,意旨在主持正义,处理村子政务会顺当,另外,广场,学堂,停车场都在关爷庙附近,热闹非凡,百年来,祥和、平安的乡村风气,关老爷功德无量。



       

    晨光寺修建在村囗,占地百亩,建筑精巧,琉璃珀金,灿灿金光,成为龙王山亮丽风景线,因为正在修善过程中,壮丽清雅的环境指日可待。寺里千百佛像,面慈心善, 尊容穆雅,普渡村民,阿弥陀佛 !

    正所谓:

    二庙一寺护一龙,

    千年万世佑民生!

 

   二、龙王山的人

    龙王山人,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凭双手勤劳耕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着,简单而快乐 。

    龙王山的人都是平实的农民 ,家家户户几亩地,春播夏收 ,有空闲聊 ,遇到婚丧白喜事 ,村民齐聚 ,老少帮忙 ,至今是家乡不更改的习俗 ……

    龙王山的人是团结向上的集体 ,在无病无灾,相安无事之时,谈笑风生 ,聊聊家常 ;一旦家乡有难,大家会一致团结,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表现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品质 ,村里的青壮年都会全体出力,共同解决家乡的困难 。


       

    大山里呀,吃水取水是大问题,干部带头利用山体护林资源引来天然水源,特别是2020年特大暴雨灾害,山体滑坡,渠道坍塌,干部发动群众,"自己能解决的不靠政府 ""解决家乡老小生活问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龙王山的年轻人都是好样的,大伙儿一起上啊,轰轰烈烈,谈笑中摆出了一字长龙 。

       

     龙王山人,是有作为、思想先进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思想先进,年轻人个个凭双手工作,车子有啦,房子有啦,大部分家庭都过上了富裕生活 !

    一山一梁一村庄,

    代代相传是龙人!



        三、龙王山的"魂 ″

    传说明朝初年,刘伯温观察星象,望见阶州(今陇南市武都区)方向有龙脉星光若隐若现,乃赴阶州实地查看,最终在阶州城以西10多公里处发现白龙江北有一龙形山脉突兀而出,气势恢弘,弓腰伏首,状若奔腾,与江南飞翔之凤凰山脉(锦屏)构成一幅龙飞凤舞、狂龙追凤之皇家景象,不禁感叹:“凤飞文县,龙出武都;凤已去矣,真龙将生。”于是刘伯温决定组织军民人等掘断龙头地脉,捣毁地穴,通路改水,为明朝江山解除后顾之忧。但斩龙脉过程中因龙脉太盛,两次斩挖出的豁口又恢复原样,刘伯温毫不气馁,第三次增加人力继续挖斩,最终挖出一根水缸般粗细的龙筋,十分坚硬,刀斧不入,刘伯温下令民工烧红镢头,调来大锯,左右开弓,这才斩断了龙脉。接着他组织人力引江归流,让水龙变成旱龙。孽龙身首断开,只好眼望着白龙江南岸的凤凰飞往文县。南山顶上的村庄于是就叫“龙望山”;南山东西两山一谓“凤凰山”、一谓“凤凰墩”;南山脚下的村庄就叫“段(断)河坝”;龙筋裂缝口流出的鲜血沿江而下,晦冲了河边洗菜的怀胎农妇,龙胎最终流产;顺路而下的龙血,人们就用草木灰和黄土铺盖,于是有了“灰崖子”和“黄家坝”的地名,这一带无花果也因此而个大、品优。这就是流传在陇南一带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


        

    “龙望山”之称,就这样沿袭了数百年。据说,直到在武都解放后变换地名时,人们为图祥瑞,才更名为“龙王山”。

    龙王山没有龙,只有一种魂,在远古图腾下流传至今的一种精神一一龙的精神 。

    就让二神一寺守我四方水土平安!就让这条龙永远奔腾不息,呼啸长空 !祈愿乡民多福安康 !百事大吉 !生活幸福美满 !

    作于2021年3月25日



作者简介杨佛元,甘肃武都区两水镇龙王山村人,是一名普通的教书人,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平时喜欢学写一些诗文,把生活用平凡的诗句来表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