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博士论文意外走红。 不仅登上热搜,阅读量突破7亿。 还被央视网,人民日报,中科院等多家官媒竞相报导。 走红原因是论文结尾的「致谢」部分。 质朴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娓娓道来二十二载求学路,感动无数网友——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十二岁母亲离家,十七岁父亲离世,家中仅剩他和一只老狗。 生离死别,家徒四壁,都没有压垮他。 直至最终走出小山坳,学有所成。 都说网上戾气重,但难得有这么一条热搜,评论如此和谐,都是祝福,勉励与感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谢谢你让我相信黑夜有时尽,前路终有光。」 随后,这位博士还写了封回信给网友: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说实话,论文的「致谢」部分鱼叔也读到泪目。 字里行间,皆是上学之路的坎坷与艰辛: 「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 这位博士的经历,让鱼叔想到了一部高分纪录片—— 《翻山涉水上学路》 The Most Dangerous Ways to School 本片豆瓣评分9.6,曾被央视主推,当作高校的教学影像。 它所讲述的内容,与「致谢」部分所写的一样: 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放弃上学。 今天,鱼叔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推荐这部好片。 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还有一个名字: 世界上最危险的上学之路。 危险到什么程度呢? 对某些偏远地区的孩子而言,每天的上学之路,都是一场险象环生的冒险。 肯尼亚西南部,孩子们要徒步横穿肯尼亚大草原方可抵达学校 就像闯进一个没有围栏的野生动物园,随时可能面临狮子和大象的攻击。 西伯利亚,孩子们要在零下50℃的冰天雪地里穿行。 一出家门,鼻黏膜就在鼻腔里冻住,眼睫毛都开始结冰。 秘鲁的的喀喀湖,上学之路是一段漫长的水路。 孩子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划船在芦苇荡里来回穿行四小时。 不过。 令鱼叔印象最深刻的,还属尼泊尔这一期。 昆普村位于尼泊尔的群山深处,远离城市文明,落后贫苦。 这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当真要「翻山涉水」。 首先,他们要走完一段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山脚。 接着,要渡过一条宽60米,水流湍急的河流,才能到达对岸的学校。 由于离最近的一座桥有好几公里的路程,所以孩子们只能选择另一种过河方式——索道。 索道上挂有一个大铁筐,年纪小的孩子待在铁筐内,年纪大的孩子站到钢索上推铁筐。 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请看下图。
而他们非但没有怨言,还把推铁筐视作一种「长大成人」的标志。 钢索年久失修,加上风吹雨打,早就生锈松弛。 孩子们站在上面,摇摇晃晃,更难保持平衡。 而下方就是汹涌的河水。 光是看着他们,就让人胆战心惊。 可这就是昆普村孩子们的日常。 待第一批孩子顺利抵达对岸,再把空的铁筐推回去。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孩子顺利渡河。 多年来,村民们都希望当地政府可以在这里修一座桥。 但政府总是以「又没有发生意外」为由推诿。 走过山路,横渡河流,总该能到学校了吧? 还没完。 学校在几公里之外,孩子们必须再搭上顺风车,才能按时到校。 可这条公路是主干道,来来往往的都是大货车,危险系数极高,交通事故频发。 但孩子们没得选,只能在此等待有车辆将他们捎上。 翻山涉水的上学路,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比如昆普村的孩子,在学校里几乎交不到朋友。 因为全校只有他们12人来自昆普村,而其他600多名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 昆普村的阿吉特,在班上没交到朋友。 只有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和同学们说说话。 阿吉特也很无奈,但不知该怎么办: 「我在这里几乎谁也不认识,但至少我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吃午饭。」 结束一天的课程后,昆普村的孩子依旧结伴,在学校门口等待顺风车。 然后重复来时的路。 回到对岸后,他们看着各自黑黝黝的手掌,都笑了。 只有当他们到了家,父母悬着的心才算是落下。 辛苦的一天结束,当镜头再次对准阿吉特,他已是满脸疲惫,可心里却还想着「渡河」的事: 「如果有一座桥,去学校的路会好走得多,我可以做家庭作业,然后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环游世界。」 当然,如果只是展示上学之路的艰辛,还不足以使这部纪录片成为经典。 它最动人的部分,在于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回答了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当孩子们一个个对着镜头说出坚持上学的理由时,这部纪录片才变得完整。 尽管答案各不相同,但每个字都在传递着力量。 来自尼泊尔的阿吉特,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他不想一辈子被困在山里: 「等我长大了,我想做更多的事,而不仅仅是在地里干活,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来自秘鲁的马列拉,将来想去学习医学。 说完就躲开镜头,害羞地笑了。 那感觉就好像,她其实很少有机会向别人提起自己的梦想。 来自肯尼亚的科坦卡,边走边说: 「这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我知道路上会有野兽出没,有大象和非洲水牛,但上学能够改变我的命运,我必须走这条路。」 她曾经去过一个有500人生活的小镇,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将来能生活在那。 她穿越草原,坚持上学,就是不想和村里其他女孩一样早早嫁人。 也正是因为上学,让科坦卡拥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远见: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必须嫁人这件事我很反感。我想用学到的知识来改变现状。」 还有些孩子的梦想很单纯,想成为世界上养牛最多的人。 这样的梦想,也足以支撑她穿越茫茫大草原去上学。 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甘愿日复一日忍受这危险的上学之路。 他们深信,上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如此种种,令鱼叔不禁反思: 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机会,却是一些人赌上性命才能争取到的。 这不正是博士论文里所写的吗?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而且,他们的信念也是共通的: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翻山涉水上学路》讲的是外国的状况。 其实,在国内一些山区,孩子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中有这么一集:《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在贵州水营盘乡的红德村,孩子们要到20里外的镇上去上学。 进出村子最便捷的通道,就是一条横跨山崖间的索道。 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可想而知非常危险。 甚至有过学生坠崖身亡的事故。 后来当地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禁止村民继续使用这条危险的索道。 于是,学生们不得不多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 即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到村子外去读书。 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求学的脚步。 此外,新闻也报导过一些类似的事迹。 比如云南的「冰花男孩」,顶着风雪跋涉4.5公里去上学,到了教室已是满头冰花; 比如四川省阿土勒尔村的孩子们,需要攀爬一段落差800m的悬崖,才能到学校。 再比如中科院这位博士当年求学的道路——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放眼古今中外,底层求学的故事,总是最能打动人心。 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典故; 今有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刷屏。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 亦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奋斗最美的模样,看到教育最美的模样。 寒门学子,不叹命运悲,不坠青云志。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 「这才是我们要的高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看到世界是什么样的。」 近些年来,网上总有两种论调: 一是「读书无用论」,二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社会浮躁,让越来越多人不再笃信「知识改变命运」。 这篇博士论文的出现,恰是时候。 不仅狠狠打脸「读书无用论」,也给所有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再次证明了,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或许不是唯一出路,但一定是最稳健的路。 同时,这件事的出圈,也能进一步监督我们的教育制度,千万不要堵住了这条路。 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里,有这么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令鱼叔印象深刻: 「我们想把这种可能告诉更多的人,不是因为你生活在农村,你就只能成为这个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材料,而忽略了你是一个人。」 没错。 这位中科院博士刻苦读书,走出山区,改变命运的事迹,再次印证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希望这种「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有机会降临到每一位「朝为田舍郎」的人身上。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