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 研究股票要花多久?经历哪些步骤? 本来一直没想写股票的,不过看订阅号时气笑了,不吐不快: 研...

 墨子语 2021-04-22

本来一直没想写股票的,不过看订阅号时气笑了,不吐不快:

研究股票,首先要看从什么角度研究。

我是一个传统的价值投资者,研究股票是研究股票背后的企业,看它们靠什么赚钱,凭什么它们赚得到而别人赚不到,影响因素有哪些,持续性如何,大约值多少钱。再跟当前股价做个对比,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有的人,单纯想买了股票后,短期内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那他就必须密切关注影响短期价格变化的因素;

还有的人,没打算买股票,打算拿上市公司做对比,把自己所在的企业估出一个好价格来,吸引外部资本;

再有的人,并没有直接具体的牟利计划,而是为了写作学术论文,那就又有所差异。

显然,我们这些人即使都研究股票,所关注重点、所采取的研究路径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只简单介绍下自己研究股票的过程。这个没法详细讲,那会写成一本上百万字的书,建议直接读其他知名投资者的著作。本文只是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点概览,一方面可能有点启发、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也能破除不少股市的玄学色彩。

(一)初筛

因为长期关注市场,总会有许多股票主动蹦进我的眼中:可能是雪球大V提到的,可能是公众号里提到的,也可能是有人直接跟我说的。

这个时候就要筛选了:把两类股票直接剔除,不必再看。

第一类是纯粹的垃圾企业。

很多上市公司,自身业务完全不赚钱,主要利用上市公司身份赚钱。也就是说,他们不打算从客户手里赚取利润,反而打算从股民手中赚取利润。赚来的钱也不归上市公司,直接流到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手中。

既然如此,作为小股民,我还有什么必要研究这类股票呢?

第二类是不太可能理解得了的企业。

我只是个普通人,而且还比较懒,这注定了我只能理解少部分企业。比如跟我专业相关的企业,我算是业内专家;比如业务简单的企业,多想想总能懂个大概;比如贴近生活的企业,以消费者的身份去感受业务。

很多公司的专业度很强,复杂度很高,离消费者很远。研究一家这样的企业,损耗的心力怕是能研究十家其他企业,不在优先考虑的范围内。

这两类企业合在一起,至少占了上市公司总数的80%。我看到的大多数股票都属于可以直接剔除的那类,节省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读者可能好奇,看到一个股票代码,如果它属于这两类的公司,要花多久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呢?

答案是五分钟。

你没看错,只要五分钟。

甚至说久了,很多只要30秒。

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判断出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好,但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它们是不是一定不好,是不是非常难研究明白。

通过常见的股票软件,投资者可以十分便捷地查阅企业的长期业绩,也可以十分轻松地检视企业的主要业务。

只要稍微学习一阵子,初学者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这种级别的初筛能力。

(二)分类

初筛之后,要做进一步的分类。

股票投资,基本分成两个流派。

一个是捡破烂派,代表人物是大师兄施洛斯。这一派的投资者,不追求企业的长期效益有多好,但是十分追求当前价格足够便宜。

另一个是买好货派,代表人物是二师弟巴菲特。这一派不追求股价特别便宜,只要差不多就行,但追求企业长期效益高。

我属于中间派:追求显而易见的优势,特别便宜或者特别优质,都可以。只要足够显而易见,那就在我的选择范围内。

被初筛留下的那些公司,它们没那么难理解,也不是总想着坑股民,但大部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依然不是很赚钱。

那么,这部分不算很赚钱的企业里,有些看起来似乎挺便宜,就暂时把它们放到“垃圾筐”里。

还有一小部分企业,它们看起来挺赚钱,那就暂时把它们放到“藏宝室”里。

(三)细研

完成了分类,那就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侧重点不同的研究。

下载年报、研报,登录官网、相关政府网、产业网,搜索雪球、公众号,把这些公司的起源、发展、现状大致摸上一遍。

这个过程抓大放小、抓长放短。我是价值投资者,不是搞基本面事件驱动的投机者,对短期的边际变化没有兴趣。

股东是谁,行业有什么特点,公司哪里好哪里不好,历史上做过什么明显的缺德事或好事,哪几个因素至关重要,等等等等。

了解了这些信息后,我们才有更大的把握对未来做判断。

差异在于,对“垃圾筐”中的企业,只要之后数年里不出大问题即可,而“藏宝库”里的企业需要长期前景良好。前者的研究难度远远低于后者,也许几十分钟就能得出结论,而后者往往花费三天五天。

注意,这种研究依然属于初步研究。尽管它已经比绝大多数股民所谓的“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但本质上仍不属于深研。

(四)后续

对“垃圾筐”企业来说,几十分钟或一两天时间得出的结论已经可以是最终定论。

性质上是不是不会出问题?

价格上是不是真的够便宜?

都没问题,那就买入吧,祈祷几年内估值修复带来利润,然后赶紧卖掉。通常每只破烂股不超过总仓位的5%,最好连2%都不要超。

至于“藏宝室”企业,五天的研究很难让自己建立异常强大的信心,觉得这公司就是好,好到不可思议,即使腰斩了我也不怕,还要继续持有甚至一有钱就加仓。

根本上讲,五天时间只是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大概,日后再看到有关信息时会触发更深刻的认知。除非早就具备相关领域的深厚积淀或坚定信念,否则五天的专注研究只会是一个开始。

所以不见得立刻买,买很多。也许会买一点作为观察仓,或者单纯加入自选股,将来慢慢看。

等到某日,可能是几周后也可能是十几年后,自己终于有了强烈的信念、或者内心的犹豫被明显便宜过分的股价压倒时,这才开始大笔买入。

至于“8分钟看透企业”么,哈哈,那还是不要想了。

投资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便宜买好货,公开了说,谁都能听到。

之所以少部分人能靠它吃饭,是因为大部分人即使知道了道理,也什么都做不到。当人被市场情绪刺激到、非常想买一只股票时,哪怕8分钟都不愿意花,又怎么可能花上三五天做研究呢?

连基础的研究都做不好,那后面的一切更是休提。

普通人什么也做不成,除非变得不普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