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辛治喑哑

 阿圣_ 2021-04-22

种树人种下的第534棵树

赞誉之词不多说,一起看看李老先生的最新医案集——《省名中医李鳌才内科验案经验传承集》

原书展示:



医案赏析: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案
陈某,男,12岁,学生。1997年3月20初诊。患者半月前因暴食花生、豆芽,后出现腹部臌满疼痛大便不畅。胃肠钡餐检查无异常,查血常规WBC13.0×10^9/L。曾静滴庆大霉素,合霉素及口服西药土霉素、四环素素,中药保和丸、枳术导滞汤、大承气汤等未见好转,现证:腹部臌胀,硬实压痛,面色苍白、轻度浮肿,形体消瘦,不欲饮食,二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滑且腻,两尺脉沉弦而滑。
诊为臌胀证。属肠道气滞湿阻,治宜升清降浊。方用宣清导浊汤加减:皂荚子、荜拔各10g,寒水石30g,薏仁、茯苓各20g、猪苓15g、蚕砂12g。连服2剂,泻下大量粘便,腹臌胀减半,继服2剂,续泻粘臭便2次,余症悉除,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善后。(广东高州中医院·李鳌才案)
【症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苔垢腻。
此证系湿温久羁,肠道湿郁气结,传导失常所致。湿热久郁,肠道气机痹阻,故少腹硬满、大便不通。但非燥粪搏结,故虽硬满,而很少疼痛,且无潮热及焦燥黄厚之苔。因湿邪弥漫、蔽郁清窍,故神识如蒙,但非热心包,故意识尚有清楚之时。苔垢膩是湿邪偏盛的征象。
【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方药】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15g 茯苓15g 寒水石18g 晚蚕砂12g 皂荚子9g。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本方用晚蚕砂化肠道湿浊,皂荚子宜通肠道气机,以猪苓、茯苓、寒水石利湿清热。一以逐有形之湿,一以化无形之气迨浊化气畅,则大便自通。总之,本证系湿郁气结,与肠腑燥结自是不同,故不宜苦寒攻逐为治
湿热泄泻伤阴案:
李鳌才医案:梁某,男,4岁,1994年6月13日就诊。患儿泄泻清水样大便七天,曾在镇卫生院治疗,服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枳朮导滞汤、土霉素、痢特灵以及静滴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等中西药,但泄泻难止,后其母带来本院门诊治疗。

症见:泄泻如水状,日行十余次,纳呆,神疲倦怠,啼而无泪,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查:血象正常,粪便无血液、粘液。证属湿热泄泻伤阴。治宜清热利湿,育阴止泄。方甩猪苓汤加牡蛎:猪苓15克,阿胶15克(烊化),茯苓12克,泽泻12克,滑石20克,牡蛎20克。

服1剂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太子参12克。连服3剂,诸症俱除。后改参麦加四君子汤善后。

按语:湿热作泄,见眼神困倦,啼而无泪,舌绛无苔,是伤阴之表现。阴虚肾气不充,关门失禁,水奔大肠则泄而不止。水偏渗大肠,故小便不利。故以猪苓汤育阴化气以利水,分清别浊。加牡蛎者,为摄纳阴气而为之,乃仿一甲煎之义也。


下面,我再分享一个本书中,我特别喜欢,也是一个特别有启发的一个医案:

暑温后遗不语治疗经验

暑温后遗不语证,虽然不是常见疾病,可以患这种证情,关系到一生前途幸福,因此,也值得研究,1964年,患“乙型脑炎”病例很多(中医是暑湿范畴),经治疗抢救有各种的后遗证的病例,其中有一位11岁女性患暑温脱险后,不能说话,其它没有特殊症状,也听旁人指挥,饮食,行动均可,舌质偏红,左关脉较弦,左尺沉细,两寸洪大。

根据脉象寸洪尺弱是阴虚阳浮之象,左关弦属肝阳偏盛,肝阴不足反应,温病的特点最伤阴液,以儿科稚阳之体,更易导致肝肾阴虚,由于三阴脉络关系于舌本主要枢纽,三阴既虚,舌本活动失灵,在暑温大病之后,舌本失灵,应为于肝肾亏虚,不荣于舌本之故形成本证。因此,用育阴潜阳,滋补肝肾的疗法。

处方:
熟地15g 生地15g 牡丹皮9g 山萸肉9g 泽泻9g 茯苓9g 细辛2g
清水二碗,煎至一碗,温服。

按:本证照上方连服三十余剂,才开始说话,继续按本方服十余剂,说话基本正常。现在成长了,按常参加工作,只是大脑灵敏稍差一点。

培根按:这个医案行文很简单,方子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但是简单的背后却有一点好奇的地方。


我在书中细辛旁边标注了一下,“值得思考”。

细辛辛温燥烈走窜,如果说治疗喑哑,临床上常常也是用于伤寒。很少有人使用于热病的喑哑。

但是,很少有人,不代表没有人使用,经过进一步思考,才抹去了我的无知。

我们一起看看山东省名中医孙朝宗先生燥咳、音哑惯用方

细辛、黄柏、薄荷各5克。以上3味先煮黄柏30分钟,后下细辛、薄荷再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日分2次温服。用于急性咽喉炎,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咽部轻度红肿,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皆由肾阴不得上乘,肺阴为之灼烁所致,法当坚肾阴生津,肺气清宣津得升,上焦弥漫之火,势必廓清,其音可复。

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肾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肾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肾燥。”孙朝宗先生指出:“细辛散肺气,人人皆知,不知细辛还可入下焦以激发肾气上达于肺窍,厥功甚伟也。”临证中凡逢肺肾阴虚之燥咳,咽喉燥痒及阴虚音哑,中风失语等证,则采用肺肾同治,俾其肾阴得升,肺气得宣,诸症可疗。

刚才的医案中细辛在这里的作用就是,通精气,入下焦激发肾气,但是先生高明之处就是,少用细辛于六味地黄丸之中,犹如少火生气,将一边将肾精填满,一边散发肾气以通达于上焦,开音声。正如医案中所看到的一样,六味地黄方剂吃了30余剂声音才显,这里不光考验着患者的依从性,也考验着医生的定力以及识证的能力,如何面对投进水里的石子却不立刻泛起涟漪的“尴尬局面”是一种功夫。认准病机,守方不变,待肾阴恢复,一切便好了起来!

至于补肺肾开音声的中医生理学,内经已经给大家讲清楚了,我一并附在下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