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MNUA复调专题 | 阵中叫阵:怎一个珠三角(一)

 南美小白 2021-04-22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团队以“外来人”的身份对珠三角艺术生态已经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近距离远观。而真正生活在珠三角艺术圈的他们还将继续与生态相互影响。他们不断思考着本土以及自身的问题,指引着年轻的艺术家前进,也守护着这片尚未成熟却也开满鲜花的土壤。我们采访到多位珠三角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并将分三期,推送出他们真实的观点。借用李小山2001年出版的当代艺术文集《阵中叫阵》之名,比喻身在阵中的他们。自家人谈自家事,可能更加真实或不真实。

陈侗
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博尔赫斯艺术机构创始人


老实说,我很少去思考一个地方的艺术生态的问题。就像谈论国际化是一种虚空一样,谈论地方的生态也有种种逻辑上解释不通的地方。一个刚刚处于这个生态下的艺术家突然跑到纽约去了,是不是就离开了他原有的生态进入了国际?我们为了把这解释清楚,就说他进入了国际舞台同时又保持着原有的东西,但事实是全球化使这种变化显得很不重要。城市的级别必然会影响到所谓的艺术生态,即艺术机制的质量,但这一点不能与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不是被规定只能在这里做展览和见面必须谈艺术的话)。他们唯一不能摆脱的困扰也正是他们的优势:好像资源不够,竞争者缺少。至于艺术本身,其实在哪里做都是无所谓的,首都或国际只是排场大一点而已。

邓箭今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副主任 教授


相对于上海、四川、北京那些地方来说,广东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广东它的特点就是相对比较独立,没那么复杂,这和它的地域有密切的关系。这边的艺术家意识形态的关注点比较多样,做的事情往往跟作品有一定关系的,不是完全针对社会性。我们广东表面上看起来一部分很热闹的感觉,其实是不张扬的,按自身理解发展并展现出来的。真正重要的展览可能是由其他地区带头先做的,广东这一块地方做展览,由于地域性较强所以当代艺术主流线索效果不明显;它不像北京当代艺术,是由许多外来精英艺术家的参与。当然,广东目前也有部分年轻优秀的艺术家在全国崭露头角,这股新生力量将形成广东当代艺术的新面貌。

樊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教授


当我们讨论“生态”的时候,是否具有一种对生长的向往作为前提和基调?而生命本身,一定是自我的,同时又不断地超越自我。生活在广州的艺术家是否总在庆幸?我们没有把自己设想为某种统一的人,不必服从某些范畴的约束。我们甚至能够主动用棘手的方式设想一种世界现实,去满足无穷无尽的多义性。

冯原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想象的相对论可以再一次把观测的视线对准珠三角,从理论物理学的相对论出发,爱因期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光线会因为引力的存在而被偏折,于时,对光线偏折的观测实验不仅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同时也预言了那个可能导致了光线偏折的引力(行星或恒星)的存在。以此为例子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从东方中心向西方中心发出的光线,反之使然,那么,珠三角将不会被(从外部)观测到它的存在,然而,若是从北京中心发出的光线,在射向西方之时,却必然会在珠三角发生偏折——使中心之光发生偏折的隐喻,说明了珠三角自身的独特位置与特征。

当然,珠三角知识世界只能获得一个能够偏折中心光线的地形,虽然它不得不透过对光线的偏折才能显现出它自身的存在,但就此而言,它仍然是一颗独一无二的“隐形恒星”。

胡斌
广州美院美术馆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


在对于广州的艺术生态,我有种既依恋又有点沮丧的感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看客,似乎也有不少“看点”,但若身处其中又颇觉乏力。我不知道是生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有人说,他不关心生态,只注重做土壤,这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但可能也是一种对体制对系统作用无力后的选择吧。但我想,还能够做那点土壤也无不源自于生态上仍然提供了某种可能,而培植的土壤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态。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在环境上争取更大的空间,也许“然并x”,但万一实现了呢?

胡震
你我空间联合总监


上世纪50-70年代,纽约取代了巴黎成为整个世界当代艺术的风向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人建立的艺术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艺术家、画廊、策展人、美术馆的馆长、博物馆的馆长、收藏家等等不同的人构成的,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参照国内机构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假如操作不规范,会给很多青年艺术家带来非常大的困惑,这个过程当中也可能会使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对艺术本身产生怀疑。另外,由于这种不规范,大资金的介入可能会带来一种负面影响,对青年艺术家自由创作带来一种制约。但是广州目前缺少大资金的介入,其实反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就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相对单纯、自由。除此之外,我觉得巴塞尔艺博会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至少想要获得巴塞尔所提供的藏家群体,我们就必须规范一级市场,要有好的艺术家做好的展览,画廊也或多或少会受一种标准体系的影响而越来越规范。

江衡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艺术的神话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的艺术可以是“这样”或可以是“那样”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的。艺术家的创作和自我营造的理想状态已经成为今天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它所触及到我们的神经是迟钝的。艺术家在今天的那种喃喃自语的话语体现了自身存在的困惑感,彷徨和无助,妄想和制造自我的狂欢!生活在广州的艺术家也是以这种方式存活着的。不同的是,广州的艺术生态在各个环节是脱节的,杂乱无章的,土壤是不健康的,也是排他性的。可以这么说,艺术家的”自生自灭”是广州艺术生态的一大特征!恰当的说,艺术家必须自救。

徐坦
艺术家,黄边站合作主持人


广东的艺术圈很小,但并没有因为这种小,而没有想象力,对于在中国来说,广东并不是一个最有民主意识的地方,而是集权意识最淡漠的地方,这种集权意识淡漠,同时也体现在集体意识的淡漠,在中国其它地方甚至都市,你会感觉到比较共同的意识倾向,广东也有,但是淡漠一些,压制性小一点,另外,由于不同于中国的这种社会意识集体倾向性的原因,从过去到现在,广东的(前卫)当代艺术不具有所谓“中国”的代表性(这同样也是一种西方视野下的情况),广东的艺术生态在过去20多年里,没有真正改变,或者说改善,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依旧是艰辛,保持业余,或者说低水平的消费和低成本的制作中,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环境依旧的情况下,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本没有真正介入,由于没有介入,艺术圈还保持着一种自由,独立或者说活力,一旦资本介入,这种活力将不复存在,虽然艺术工作者会有更好的生存状态。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创意媒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家,批评家,视觉文化学者


广东分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地生态不仅不一样,而且还互不相关!广州是省城,以为自己代表广东,其实只能代表广州!香港最不乐意被归入“省港澳”,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尽管仍然是世界文化中心的一个边缘。深圳是移民城市,究竟何为这座城市的本土文化,可能他们自己也还没搞清。

广州的艺术生态和这样的文化地理很有关系,从中演生出来的特点有:一,艺术上虚幻的现代性与生活中结实的多元化常常构成一种有趣的冲突。二,自言自语的前卫运动一不小心就被夸大为全球化的趋势,其实也只是自我调侃而已!三,还一直有一个装模作样的艺术官方,明明是在做作,却很认真地对别人说“真诚”,等到中央的艺术官僚南下,就很容易露出谄媚的笑容。

当然,年轻一代正在急剧而真实地改变这一切!我希望这是真实的,千万别把虚构进行到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