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MNUA复调专题丨阵中叫阵:珠三角,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

 南美小白 2021-04-22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团队以“外来人”的身份对珠三角艺术生态已经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近距离远观。而真正生活在珠三角艺术圈的他们还将继续与生态相互影响。他们不断思考着本土以及自身的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摸索着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前行,他们和这片尚未成熟却开满鲜花的土壤一同成长。我们采访到多位珠三角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并将推送出他们真实的观点。借用李小山2001年出版的当代艺术文集《阵中叫阵》之名,比喻身在阵中的他们。自家人谈自家事,可能更加真实或不真实。

P.S. 文中人物排名按拼音顺序

01小组

成员:梁链喜、文春晓、梁燕儿、陈荣彬、黄秋萍、余嘉琪、田盛子、李亮新、李越

小组成员大多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的艺术生态还是很符合广州的这座城市的性格,既先锋而又非常实用主义。广州一直都有实验性的土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尾象、卡通一代、实验水墨、广州双年展等重要的事件都始于此地,一次次具有国际视野艺术展览也是比较早地进入到广州这座城市。广州的艺术家也得益于临近港澳地区的优势而较早的接受西方实验艺术的熏陶,这些都成为了广州当代艺术较早地萌芽生根的土壤。广州也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地方,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商都,对外贸易、商业发展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坐标。广州也是国内艺术品市场中较早地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广州艺术博览会、大大小小的各种画廊在90年代开始如雨后春笋地生长。整个生态貌似繁荣,却也是因为这种实用主义的气质缺乏了理想主义色彩,往往使广州变成匆匆过客,很多事情始于广州成于其他地方。而广州的艺术家们各自也在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但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的政策与资本的介入,整个艺术生态成为了生产业衰败后的一个政治经济结构的滋生点。机构、艺术家、美术馆又有了联系,民营的美术机构不断建立,当代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各种利好的消息层出不穷。但这种繁荣背后,真正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郭梦垚

江南西美食评论家


广州和伦敦,艺术家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征的,那就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棒的。而且还会怀着一种很认真很真诚的品评和建议。但是,对于别人的作品而言,大部分广州的艺术家会觉得:嗯,别人的作品都“不咋地”,但却不会说出口。因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艺术表现方式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在伦敦,同学之间(来自于欧洲的艺术家较多)不管他们多大年纪,也都是很勇敢的。比如说红发退休了的奶奶赤裸身体躺在地上让同学在她的身上写字。勇敢还在其他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哪怕是你极其不认真的“唬弄”,喜欢它的人自然会对你的作品表达爱慕。尽管你用了心,想要获得所有人的喜欢,也会有人站出来对你的作品表示反感。但是,反感的对方总能给你带来充分的理由和建议,让你觉得,却是如此。

吴天然

青年艺术家,岭南实验空间策展人

画廊各自为营,艺术家和藏家和画廊的联系也甚少。艺术家都非常乌托邦,很安逸,逐渐开始会自我营销。

谢莉斯

LOFT345艺术家

广州的城市特点,使得广州艺术家显得特别生活化,但是却是在这种安静平稳且不急不躁的状态下持续创作。相比北京上海四川等艺术频繁发声带,广州整个艺术生态包括本地艺术家、艺术群落、艺术机构和市场以及收藏并没有成体系集体出现,各个层面还有很多需要根据广州的艺术体态进行塑造的空间。

袁泽强

南亭村艺术家

就好比如潜水,当我们在水下时就会有问题,为了走出困境,必须回到水面----现实是暴力的。可是我们的挑衅毫无作用,因为水的压力要更强烈的多。谈到广东艺术生态,从艺术家生产、画廊、美术馆的平台展示再到媒体推广最后被消费和收藏的循环系统。这种循环系统中的循环相对广东来说有一种广东式的脱节。其中是高度复杂的,有很多层面的,而这种平台和媒体的推广的增多并没有真正进入到那个层面上就好比如水的压力一样。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们触摸到真实、自然、真相、---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达到了什么程度的真实,也不知道我们经历这些有多长时间,保持这种恍惚的状态。

张广先

小洲村艺术家

对于个体而言,我始终觉得创作环境在哪都差不多的,适合生活工作才是重点。广州不同于北京那种文艺中心是众人梦想打拼的地方,是艺术诉求最大的发声场,很多愿意留守广州本土的艺术家都是因为气候、饮食和语言上的习惯,这也是南方艺术圈特点。广州近两年的氛围也逐渐热起来,提供给年轻艺术家展览机会的艺廊空间越来越多,得益于众多本土策展人的坚守努力。我常年生活工作在城郊,要描绘广州的艺景生态的话,我的理解肯定是片面的,只能从自身经验去投射,像小洲村这样不温不火、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地方,艺术家生存境况如何完全靠个人的自律意志。

周俊辉

香港艺术家, 曾居住于北京

在北京經常到不同藝術家工作室串門,相識不相識都花上一整天直到晚飯。

在香港雖然藝術家朋友就在樓下,可是害怕生活繁忙敲門會打擾朋友創作。
在香港一百坪的工作室算是很大;在北京一百坪的工作室算是最小。
在北京我沒聽說過有藝術家向政府申請藝術支助;但在香港若藝術家向政府申請了十萬元的藝術支助,就即是有十萬元的工作等著要完成。
在香港很多藝術家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也有外國旅居香港的;在北京沒幾個藝術家是北京人,大部份是不同省份來的北漂。
在香港生活超過二十年的外國藝術工作者可以一句粵語都不懂;在北京老外藝術工作者的普通話比我這港燦還要好。

张湘溪

前小洲村艺术家,现居住于北京黑桥

珠三角地区以实用主义为行事准则,艺术家在此属于虚无缥缈的工作,当代艺术更是虚无之中的虚无!由此可知当代艺术家在珠三角是非常艰难的生存,掌握文化权力、经济权力的人,还有整个珠三角人群体的普遍无文化意识,更无视当代艺术的存在,所以珠三角就算产生了好的当代艺术家,却很难得到呼应,更形不成气候,缺乏凝聚力,以小圈子裙带关系利益关系活动!这与北京较为相似,只是珠三角太小,利益不够分,而北京机会甚多!同时在此生活的艺术家生存条件较为优越,而且面对的选择也较多,身兼数职,有更多的生存和致富机会,年轻艺术家更是意志薄弱,主动放弃,因此缺乏动力去继续对外拓展自己的思想疆界与文化视野。珠三角的当代艺术有其很特殊的地方,北京、上海当代艺术有市场,但在珠三角因为没有资本的控制反而在创作方面更能沉住心,相对没那么浮躁,更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去创作,而不受市场左右!但是也很容易被边缘化后得不到认同感很容易放弃!

郑梓程

南亭村艺术家

尽管珠三角高度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和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此地淘宝、制作作品,并借此为本地艺术家带来除网络之外得以与优秀同行前辈们亲身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然而有时从交流中也显示了本地与外地信息交流的不对等和滞后性;也因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达带来众多工作机会,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坚持艺术创作几年无果后迫于生计转行投向另外的领域另谋生路。

我想无法绕开的一点是,相对于北京上海四川等艺术重镇一波接一波的艺术潮流和火爆的展览效应,广东的艺术生态是温柔的,大家似乎都缺乏一种“搞搞震”的激情。尽管有时候让我觉得可怕和失望,但细细观察,也正因为这种温柔带来相对宽松的规则和创作空间,才使得暗流得以在温柔的水面下涌动,并且保全了这边艺术生态的纯度。而当代艺术在广东,就像广东老火煲汤一样各方材料充分吸收,然后长时间温火煲制,最后变成一锅回味十足营养丰富的汤水,并且还有着浓浓的广东特色———味道独特、氛围平和,健康纯粹,居然还饱含疗效。我想这也是广东艺术生态的一个最大特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