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是个策展人,人人都是艺术家(上)丨AMNUA艺术圈怪谈

 南美小白 2021-04-22

眼朋友圈,每天,各地都上演着不同面孔组成的艺术狂(po)欢(shui)趴(jie),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仿佛艺术界的空前繁荣已然通过这些合影、聚会得以提前到来。然而,在这些极尽繁华的背后,“小时代”般华丽的衣着和妆容也有着崩塌损毁的时候。

“艺术家”曾是我们心向往之却似乎遥不可及的称谓,而现如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生态需要让我们对博伊斯的先见之明顶礼膜拜。是否真的进入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好时代?还是“艺术家”的门槛越变越低?博伊斯是否预测到了现如今当代艺术圈里的众生相?断章取义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博大师说这番话时的语境是怎样的?艺术家长着一张怎样的脸?是否和你我一样?艺术圈怪谈之“人人都是艺术家”隆重开讲。
李泊岩

策展人、艺术家;

1984年出生于天津;

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再生空间计划创始人;

生活是个策展人,人人都是艺术家(上)

文/李泊岩

一、通常我是这样出门的

从一早,我就发现我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我坐在马桶上,施行每天早上第一个仪式,随手拿来水池边放着的手机,习惯性地打开了微信,手机屏幕光线晃眼,发现没有开灯,遂起身开灯,又匆匆坐下来。外面还黑着。微信朋友圈轻轻拨开,向下滑,“俄罗斯飞机被土耳其击落”,不能点赞,继续滑,“齐泽克的评论出来了”,全是英文……趣闻无多,随手把手机放回水池边。事毕起身。穿衣穿袜,刷牙。对镜,发现要剃须, 于是剃须。洗脸,发现热水器前一夜关掉了,草草糊弄下吧。于是,要吃早饭,时间又怕不够。狗听见我起来的动静,叫了两声,要带它下楼遛,于是下楼,狗先小便后大便。上楼,来不及喂粮了。


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还在下雪,像极莫里斯·郁特里罗的雪景。此刻,只想快速钻进车里。发现车身基了厚厚的雪,于是扫雪。前面玻璃,侧窗,好了,就这样吧。上路,暖气半天才会热。不敢开快,只得彳亍,早点摊也没出来,只得先饿着。打开收音机:“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关于心中的话,心中的话,只对你一个人说……”是李宗盛的歌。还是饿。转弯,两辆车已经撞上,雪天总是难免,谢天谢地,我要小心。报亭竟然营业,我惊讶卖报人的执着,买一份今天的早报,卖报人还在整理今天的报纸:“早上好,小伙子。”这是今天第一个对我说话的人,我点头示意,掏出一块钱递给他,他给我一份早报。转身回到车里,开暖气,向手里哈气,开车继续走,不自觉哼出李宗盛的歌:“你是我生命中的精灵……你知道我所有的心情……是你将我从梦中叫醒……”红灯!

反光镜中看了一下自己的脸,一只眼睛的双眼皮双得过分,眨一眨眼,揉了一揉,无奈回不去,罢了!拿出手机自拍一张,记录一下这奇怪的双眼皮,发到朋友圈里,显示一下自嘲的精神。远处的烟囱白烟滚滚。灰白的世界里,烟囱、排气管、嘴巴的哈气都格外叫嚣,团团白烟十足立体着,超现实着。绿灯!

走,快走,怎么还不走,前面的车子熄火了,后面的车子喇叭响得急促,好了,可以走了,到我了,走走走,哎!红灯!

看一眼手机,朋友圈已经好几个赞,他们反应真快,凯撒大帝有句话:“你即使是收获了全世界,如果没有人与你分享,你将倍感凄凉。”

不好,要去厕所,绿灯了,前面就是麦当劳,下车,顺利进入厕所,还好没有人。我说呢,怎么有点奇怪,原来,我的内裤穿反了。

二、智商与创造力

没有不渴望一生创作不辍的艺术家。一个画家拿起笔,今天画的与昨天又有所不同的时候,一定是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如果说想象力是天才的私有,那么创造力就是一种普遍的潜能。那么艺术家需不需要很高的智力吗?

我们将这两者做尽可能多的分析:

1. 低智商者有可能有高创造力。

2. 低智商者创造力就低。

3. 高智商者有高创造力。

4. 高智商者也可能创造力偏低。

这个结果中,最容易被人怀疑的就是“低智商者有可能有高创造力”。有人会问,弱智或者智障者会有什么创造力?

事实上我们留心身边的这类人就会发现,他们是可以做出很多叫常人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题头为“19岁智障女昨日办画展,半小时卖8张”。


也就是说,虽然智力与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但单纯的用智力来衡量创造力是不完全正确的,那谁不能成为艺术家呢?

三、一个厨师朋友告诉我的

我有一位厨师朋友,他曾对我说:“我在私低下从不按菜谱烧菜。”

我问他:“那你如何摆弄?”

“先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他显出得意的神情,“然后随心所欲地凭感觉发挥。”

我说:“你拿烧菜当作艺术品么?”

他反问:“你不认为很像吗?”

我曾很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的确很像!同样都需要很多材料、工具,而且“调味”和“调色”像极了!

一次看杂志,看到德国电影导演法斯宾德的一句话:“能烧好一道菜,就能拍出一部好电影。”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帮我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烧菜与艺术之间还不仅仅只是硬件上的相似,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说的“随心所欲地凭感觉发挥”才是重点。当一个厨师将烧菜一切流程及技术熟练的掌握后,确实可以用一种被俗称感觉的东西来驾驭。或者说,只有当这种感觉和对整个流程的驾轻就熟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自由的发挥。这是在瞬间依靠直觉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有时候被我们称为感觉,还有时候称为预感,但它都是直接指向问题的结果的。如厨师只需打开冰箱,看一看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凭感觉发挥。

那么,是什么驾驭了这种瞬间的火花,并将它创造出来的呢?这就是逻辑思维。它对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和验证。这就是厨师掌握的烹饪方法,画家掌握的绘画手段,电影导演掌握的制作流程等。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牵动,相互补充。只依靠直觉是不能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只有逻辑思维而失掉直觉,那艺术作品就陷入了简单的复制,观众看了这样的作品就会说:“这件作品没意思。”也许这个艺术家会挠头,心想:“我已经很尽力了……”

四、学生时代的游戏

学生时代有种叫做“炸飞机”的游戏。游戏方法很简单,在若干个格子里面画上三架飞机,上边和左边有数字作为标记。玩家互相看不见各自手里画好的飞机,通过念两边的数字来炸对方的飞机,比如“5·3”,指得就是横5竖3,如果那个地方有飞机就算受伤,炸完为止。如果一下子炸倒飞机机头,那就太幸运了,整架飞机就算完全炸毁拉。


这个游戏充分的调动了人们的推理能力,通过炸到与没炸到情况来推测飞机的位置。在这里,运用推理去定位是游戏的关键。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没有思维定式的游戏,因为飞机摆放位置有很多的可能性。同样,一个艺术的创作也是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几个?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许多个,那么艺术家就要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有一个叫《神秘毕加索》纪录片,影片中毕加索进行绘画,总是改了又改。有时候我觉得已经画完了,但他又大面积的改掉,结果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毕加索这样做,就是在寻找“最佳答案”。从一点点启示中不断深推,最终获取答案。

有的时候我们和一些人对话,会发现对方和自己所说的不是一回事,有一次听到朋友的对话是这样的:

A指着一个电磁炉说:“怎么不黑呀?”

B回答:“这是电磁炉。”

在场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间隔两三秒后A和B也苦笑起来。人人都认识那是电磁炉的,而“这是电磁炉”的回答明显没有回答A的问题,甚至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B真正想回答的是“用过之后擦干净是不会变黑的,这是电磁炉的优点。”由于思维的发散,他将思想的流程统统省掉,只回复了结果。事实上A的问题也存在着漏洞,A真正想说的是“这个电磁炉怎么不黑?我家的却留下了焦黑的印记。”

类似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深究起来,表面上没有关系的回答中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一些艺术品的时候会觉得荒诞无稽,莫名其妙。这可以想象成艺术家与观众做的猜谜游戏,当有悟性的观众发现画家的用意时便恍然大悟。当我们看到杜尚用小便器作为艺术品时肯定一头雾水,谁又能想象到作品的题目叫做《泉》?更何况他的用意了。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