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国际》前传 · 双年展作为艺术生产的平台丨AMNUA国际计划专题

 南美小白 2021-04-22


《丝路国际》前传:双年展作为艺术生产的平台

东南亚正在作为艺术世界中最为有力凸显的新领地之一而被关注。来自美国、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对此地的兴趣正在日益增长。这可以从瑞银古根海姆2012-2013年东南亚计划、伦敦东南亚艺术节、2014年ARTER伊斯坦布尔关于南亚艺术家的一系列大展,以及许多其他动向瞧出端倪。有趣的是,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以下方面是类似的:有限的资源,以及获取政府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资助等等。由此,来自艺术家和艺术实践者自身的私人和独立项目,它们成为激发社会文化生活活力的主要平台。艺术生产实践具有灵活性以及自发性的特质,它也明确显示了社会是如何促使艺术家成为艺文潮流中的生产与教育,以及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建立替代性空间的模式、艺术家小组,或由收藏家或赞助人成立的私人美术馆,这些是建设艺术系统、基础以及书写艺术史历程中的突出因素,东南亚的情况尤其是这样。在这一地域,像双年/三年展这样的大型活动,或者国家美术馆的重要展览,一些重要艺术活动,是由社团发起而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运作。

Documents from Jogja Biennale

本文有意检索双年展此类大型活动,检索它们如何在艺术现场之活跃中,具有成为更加建构性中心及中介的巨大潜力。我将聚焦印度尼西亚的案例,特别是将日惹双年展作为案例,过去五年来,我同他们一直紧密合作。在总体框架下,日惹双年展被置于对美术馆展览模式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回应的方位上,这种美术馆展览通常是建立在收藏的基础上,是创建某种基于艺术史和话语叙事的。而日惹双年展则强调为艺术家提供创作新作品的空间和平台,特别关注突出在地语境和相关主题的在地性项目。在我看来,将双年展看作艺术生产的进路是非常重要的,它牵扯像策展人、批评家、制作设计、建筑师、人类学家以及传媒人士等艺术实践者,连接艺术基础及其周遭。通过在亚洲的一些双年展项目中工作,例如日惹双年展(2011年)和广州双年展(2012年),我觉出将这些特别文化活动中的艺术生产,在其特定空间和地点的社会政治叙事中,进行语境化的迫切性。

中国在发展当代艺术现场方面具有类似的历史。对比中国的状况,同样有趣的是,双年展是如何并不止步于艺术实验,而是变成了促进艺术批判和表达自由的平台。我最近读到了发表在纽约时报的关于由侯翰如策展的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文章。文章如此引用到侯:“侯翰如,2000年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的主导,形容该年正值艺术家们在非正常的境况下创作的当口:城市中画廊几乎没有,美术馆则在主要展示传统艺术,而艺术市场尚未建立。策展团队'明白此一展览将会成为范例,一个未来展览的模式,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基础工作并尽可能做得专业,’侯说:“并不仅仅就意识形态而言,而是就说服人们相信当代艺术并非洪水猛兽或者就是对抗而言,这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同时坚持批判锋芒。”

Documents from Shanghai Biennial

中国也一直在影响和刺激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在国际艺术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尼西亚的许多艺术实践者对发生在中国的状况印象深刻。他们从相同的缺乏政府支持的境遇出发,但是在同他们散落的社团合作工作上已经开了头。

很多年来,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环境已经证明,即使没有政府支持以及只有很小的艺术市场,艺术家和实践者仍然能够成功保持生存活力。日惹双年展的存在,作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艺术活动,也代表了来自社团的,从城市艺术家和文化实践创作中创造历史话语的强烈愿景。日惹以“乡村中的都市”闻名,独特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同时,是在当代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起来的。所以,日惹双年展是一项在城市自身中铭刻社会和地缘政治变迁的重要努力。

本着沿赤道连接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观念,以及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特定的文化语境,日惹双年展,用有限的预算,在通关的困难下,亦然聚焦这一理念:作为创造艺术的驻地(双年展)。与其为展出作品在运输和保险或者借展上花费预算,不如将驻地变为制造跨文化连接的策略模式,以及艺术制作的平台。

 Documents from Jogja Biennale

第一届赤道双年展《投影线:印度尼西亚遇见印度》涉及了四十名艺术家,包括二十五名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和十五名印度艺术家。展览由我自己和Suman Gopinath(班加罗尔)策展,聚焦灵性、笃信以及差异的主题。二国之间社会-政治关联的漫长历史不仅始于贸易,也源自信仰和宗教的扩张。印度尼西亚的三种最古老的宗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印度教,是由印度人传入的,因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检读这些联系是一项重要的提议。

大部分来自印度的艺术作品是在地创作的 。并非所有艺术家有机会来展览现场;因而许多创作作品是由策展人监管下的志愿者完成的。考察这些过程是如何在艺术家和在地观众/志愿者之间建立非直接关系是有趣的,这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制作作品了解别处景观中的情势。Sakshi Gupta,、Shilpa Gupta、 NS Harsha,、Valsan Koorma Kolleri以及许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由本地志愿者实现的。这些人并不都是技工或者接受过艺术制作训练,其中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比如政治、英语以及其他。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为这些学生创造了加入一项创造活动,以及理解作品的观念背景的机遇。

Valsan Koorma Kolleri特地以一项驻地项目在日惹待了六周。他同一间本地的工作坊一起工作,制作瓷器作品,考察和采用本地材料(粘土、泥土、椰树纤维)来制作他的装置,并且同年轻艺术家助手一起工作。尽管对他来说,因为各自系统机制和情境的差异,一开始的情势非常困难,最后他还是创作出了一件非常好的装置,展示于作为双年展主展场之一的日惹国家美术馆外。通过将之转变为雕塑物件,他挑战了关于像陶瓶这样的日常物件的观念,以回应关于“惯例仪式”的观念。NS Harsha同一些年轻涂鸦艺术家合作,吸引他们加入他们以前未曾尝试体验的艺术创作。他的精彩作品是关于我们生活中的宇宙,一个地板上的银河。简单但却有力,这件作品在我们对外部空间的探索之旅中辟出一块反思之地,呈现一种灵性方案。年轻助手以自己的活动采取了不同的进路;他们不是在室外空间赶工,而是得以徐徐反思地工作,差不多像冥想吧。

Documents from Marrachech Biennale

Dina Danish (埃及)参加了第二届赤道赤道双年展《并非穷途末路》,由Agung Hujatnika 和Sarah Rifky策展,这使得她得以在日惹差不多待了二个月。期间,她考察了许多不同的本地人采用来制作手工艺产品的传统技术。关于最终展示,她决定在一件蜡染工作坊中制作作品,以呈现他对线和内在性观念的兴趣。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也利用双年展,以一种更加实验性的方式来制作同展览主题相关的大型艺术作品,同时,这也就作品观念提供了更有力的进路。这些很少见,因为大部分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在画廊空间展出他们的作品,通常会有画廊家和收藏家施加的商业意味,因而,他们并非常常能够有创作实验性作品的自由。用有限的制作资金和资源,艺术家们面临为大量观众呈现重要作品的巨大挑战。Akiq AW (2011年日惹双年展),Setu Legi ( 2011年日惹双年展)、Duto Hardono (2013年日惹双年展)以及Handiwirman Saputra提供了双年展如何使得他们超越他们自身限制而推进,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实现突破的一些范例。

Documents from Dak Art

一些艺术家利用双年展支持的资源,同本地的社团合作,以实现互动参与项目。Arya Panjalu 和 Sara Nuytemans 在2011年做了同他们的长期项目相关的系列活动《鸟祈祷者》。他们指导班图尔地区小学生的工作坊,制作各种代表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头戴面具。有趣的是,他们碰巧在一所伊斯兰学校做项目,那里的学生一开始对于制作基督或者犹太教堂形式的面具十分恐惧。艺术家们鼓励大家一起参加有趣的关于宽容、差异以及人权的重要讨论。最终,孩子们同意制作各种面具,还拍摄了他们戴着面具的照片,甚至是和那些还带着面纱的女孩一起拍照。在每一个面具上,他们写下给神的信。他们的面具、信件以及照片在双年展的主展场展出,他们结伴来看整场展览。

就像在印度尼西亚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的情况,双年展如何转变为生产地点以及跨文化遭遇,显示了它在没有文化基金的地区的突出角色,它能够通过艺术生产实践推进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和进程。我从同行双年展实践者了解的经验,特别是从马拉喀什双年展、刚果的卢本巴希双年展、印度柯枝双年展、塞内加尔的达卡双年展以及许多其他双年展,亦清楚地强调了这一同样的情势。

Alia Swastika为《AMNUA国际计划》的撰文


Alia Swastika

策展人、作家

第十三届日惹双年展总监 Alia Swastika

Biennale Jogja XIII director Alia Swastika, curator and writer


相关链接/other links:

艺术双年展作为全球现象能够为为跨文化对话创造空间吗?

Can the Art Biennale as a Global Phenomenon Create a Space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

关于2015日惹双年展:“骇冲突——印度尼西亚遇见尼日利亚”

Alia Swastika on Biennale Jogja 2015: “Hacking Conflicts — Indonesia meets Nigeria”

AMNUA展讯

丝路国际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4 - 31th Mar. 2016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CHINA

三月四日至三十一日,二零一六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AMNUA INTERNATIONAL PROJECT II  

AMNUA国际计划II 

从艺术世界“外包|内销”的历史现实,到由其制造的各种针锋相对的主体实践在当下的凸显,“AMNUA国际计划”继续尝试在急迫的现实语境下,讨论当下艺术实践中的操作和意识症候,将于2016年3月推出该系列计划的第二回《SILK ROAD INTERNATIONAL丝路国际》。以展览为基础环节的这一回合的项目,将汇集和持续展开近四十个艺术家、组织、集体、项目以及其他各种“作者”实践的研究和活动。

Selected artists, projects, groups, collectives, curators, writers and activists 

Anabasis 先进辑刊

Alexandre Ouairy  亚历山大·乌瑞

Apartment of Dreams Come True 圆梦公寓

Cheng Jialiang 成佳亮

Cabinet of Wonder 惊奇的房间

Douglas Lewis 道格拉斯·路易斯 

Exhibitionist 展示癖:指甲计划

Fanchang Shit 反常

596 Acres 596英亩

Hu Xiangqian 胡向前

Hua Weihua 华韡华

iRRi ART iRRi艺术

Ju Anqi 雎安奇

Lai Chih-Sheng 赖志盛

Li Zhanyang 李占洋

Liu  Chengrui & Gao Yuan 刘成瑞 & 高元

Lin Ke 林科

Li Mu 李牧

Moe Satt 莫萨

Mira Calix 米拉·卡里克斯

Cai Dongdong 蔡东东

Pink Republic  Pink Republic 

Path Project 路径项目

Qilin Stall 麒麟铺

Shi Jinsong 史金淞

Song Ta 宋拓

Shop of Painting Art 绘画艺术坏蛋店

Very MK rooftop farm Very MK天台农场

Xu Tan 徐坦

Xue Wenwen 薛问问

Xu Lu 徐璐

Xu Liwei 许力炜

Xiao Wucong 肖武聪

Yu Ying 于瀛

Yue Luping 岳路平

Yangjiang Group 阳江组

Producer:Li Xiaoshan   出品人:李小山

Curator:Wang Yamin   策展人:王亚敏

Executive Team: 

Liu Ting, Media specialist

Qu Jum, Exhibition Executive

Tao Feifei, Curatorial Assistant & Designer 

Mao Chunhai, Exhibition Executive

Li Li & Luo Xi, Public education

Gao Ya, Designer 

Jeremy Jing, Installation specialist

Francesca Leiper, Curatorial Intern

Xu Jiaxin, Curatorial Intern

Shen Mu Lin Feng, Curatorial Intern

Cai Bao, Curatorial Intern

项目团队:

刘婷,媒体公关

曲俊,展览执行

陶菲菲,策展助理&设计

毛春海,展览执行

李莉&罗曦,公共教育

高雅,设计

景泽宇,布展技术

弗朗西斯卡·利珀,策展实习生

徐嘉欣,策展实习生

沈牧霖峰,策展实习生

菜包,策展实习生

AMNUA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all the artists,curators, writers, activities and collectors for making this project possible.

AMNUA谨此感谢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策展人、作者,收藏家以及活动家,让计划得以顺利执行。

W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e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YIIiSU, Haitang Art Space and other individuals involved for their support.

谨此感谢各参与组织和机构、艺数网、海棠艺术馆等以及个别人士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