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衔:符号学入门(一)丨AMNUA哲学SO EASY

 南美小白 2021-04-22

哲学真的很难吗?

有人认为哲学是一门艰涩难懂的学科,只有很少的、古怪的人才适合学习哲学。
其实,这是对哲学的一种误解。哲学源于人类的好奇,一种如孩子般的好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知识的追求源于童真,源于那种对知识矢志不移的追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孩子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不光是哲学家,真正伟大的学者,包括哲学家也包括科学家,无不保有孩子般的好
奇心。本期,将由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深受广美师生喜爱的哲学教师陈衔开讲,聊一聊符号学怎么入门。

陈衔

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政治、哲学讲师

符号学入门(一)

这不是带领大家学习符号学的文章,而是我自己学习符号学过程的记录,而且不是我学会了之后的记录,是现在正在学的同步记录。也就是说,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符号学并没有入门,只是开始学习,试图去弄明白而已。

看不懂是因为没找到感觉

既然自己都没明白,干嘛要记录?因为从以前的学习中发现,学一门新学科,不是顺着目录,从一到二到三到四……的单纯阅读、吸收、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找对感觉,记下再多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无法举一反三,无法融汇贯通。所以,找感觉很重要,这一点跟画画很像:脑子里没有大的感觉,怎么画都是零散琐碎的。

这“感觉”是什么?应该是你脑子里想象它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哪一类的问题吧。预先的想象如果对路,很快就能产生共鸣,继续阅读就是愉快的事情。如果不对路,那就郁闷了,反复看多少遍都没感觉,不知所云。

因此,我若是得到一本好书,会快速浏览一遍,如果从头到尾云里雾里,没有眼前一亮,就放下,找一些介绍文章读,寻找理解它的背景思路,就是找感觉。

关于符号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是当今国内艺术理论界又时髦又重要的理论,可是我不懂。

两年前,我试图了解一下它,找了本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看,名家写的名著,一本不厚的小书,正文只有65页,感觉比那三四百页的大部头轻松多了,似乎很快就能入门,可看半小时就困得睁不开眼了——我还没找到读懂符号学的感觉。

换一本《图解符号学》,图文并茂,长得很通俗的样子,仍然没看懂,只记住了两个符号学大咖:索绪尔和皮尔斯,以及“能指”、“所指”,“代表项”、“对象”和“解释项”几个术语,至于这两个人、这几个术语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产生不出任何联想。于是,想搞懂符号学的事就扔一边了。

连漫画版的《视读符号学》都没看懂?已经入得门去的人也许会觉得惊讶。写下这些东西,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无知,不怕丢脸吗?


《视读符号学》封面和内页,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连这本漫画版的通俗读物都看不懂,糗大了!不过我发现,其实最难读懂的就是图解类的理论书,虽然好多图像貌似很简单,但解释文字太少,更不容易理解。

其实,现在学科门类那么多,这不懂那不懂很正常,不懂装懂才丢脸。不论学习还是工作,诚实才是第一要件,诚实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我要仔细地体会一次诚实学习的感觉。

符号学的入门感觉是什么?

符号学符号学,入门的感觉在哪里呢?

我想起瞎子摸象的寓言。

大家都知道,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耳朵的说像扇子。大象太大,瞎子无法完整摸一遍,于是就用经验到的部分当整体形象去构造大象。

这是一则涉及认识论的寓言,各位不要认为它讽刺的是傻瓜,其实它说的就是我们大家。人们认识事物,如果脑子里没有一个事先的比较靠谱的完整形象感的话,仅靠局部的感觉和知识,会得出各种奇怪的理解而不自知的。

就像另一则寓言说,老鼠妈妈带着小老鼠第一次走出洞穴,看见田野上一头牛,小老鼠们说:“妈妈快看,那边也有一只老鼠。”鼠妈说:“那不是老鼠,没看见它比我们大多了吗?”小老鼠惊呼:“好大的老鼠啊!”鼠妈再开导:“它和我们不一样,它头上长着角。”“哇!好大一只头上长角的老鼠啊!”

小老鼠只见过老鼠,只能以老鼠为模型理解其他动物,把什么都当成老鼠。要让它们接受新物种,必须先摆脱掉老鼠概念的控制。

而要让瞎子理解大象,除了让他们认真摸,还要事先帮他们在头脑里建立一个大象模型,或者叫基本框架。

学理论也一样,上来就背人名、记概念、找原理,很容易进入瞎子摸象状态。任何一个著名的理论,一定会和我们的常识思维模式有所不同,不能用常识模式想象它,或者说不能用“老鼠模式”想象“牛”,否则走偏了都不知道。

那,理解符号学的关键点在哪里?仅仅是索绪尔的“能指”、“所指”概念不能让我产生半点开窍的顿悟感。

电影《魔兽》里的正派反派形象

前几天看电影《魔兽》,又让我想起了符号学。

因为说起符号,最常用的例子就是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但这不是物理、化学或生物类的自然反应,完全是人类约定俗成的规则。所以我一直认为,这种人类文化虚构出来的符号,才是符号学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整部《魔兽》电影都是无中生有虚构出来的。不过我只想琢磨一下杜隆坦和古尔丹两个角色的形象设计,涉及面太广我就束手无策了(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阅读以下文字所需的背景感觉,只能自行脑补了)。

这两个属于兽族的角色,五大三粗极其强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怎能让观众分辨出正派反派,对正派的高大凶悍的杜隆坦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呢?

我感觉电影的形象设计用了施瓦辛格和僵尸作为两个极端原型。


左为施瓦辛格,右为杜隆坦。给施瓦辛格装上獠牙,鼻子缩短些,就可以直接演杜隆坦了。

虽然两个怪兽都有獠牙,都是脖子比脑袋粗、手比脸大,胳膊比我们的腰还粗,动不动就拔树砸房子发出阵阵低沉沙哑的吼叫。但正面的杜隆坦更接近施瓦辛格,獠牙整齐,手掌厚实健硕,肤色正常(接近人类),脸上没有疤痕,最关键的是,长着一双和人类一样的眼睛,以及会笑。


正面的兽族形象杜隆坦

而大反派古尔丹,虽然体格和杜隆坦一样,壮得吓人,但是驼背,脸总被罩在阴暗的斗篷中,无法看清,獠牙更多更乱,嘴唇破烂,皮肤布满皱纹并呈绿色,眼放绿光,双手瘦骨嶙峋。整个形象是从僵尸演变过来的。


左为游戏或电影里常见的僵尸形象,右为古尔丹,眼放异光


古尔丹的双手瘦骨嶙峋,就像一具披着烂布的僵尸

虽然没人见过僵尸,但在好莱坞的创造下,我们已成功地把僵尸当成可怕、阴险的代名词。干枯的四肢、腐烂的躯干、灰绿的肤色、荧光的眼珠,以及永远藏在阴影中不露全貌的脸庞,构成了反派的符号特征。

从这两个形象,很容易看出善良的符号是什么,邪恶的符号是什么。其实这些元素和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现实中善良与邪恶的人不会长得如此外表化、公式化。这是人类创造的符号。

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不仅红绿灯,不仅科幻电影,人类创造的文化符号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符号学是不是研究这一类东西?

红绿灯是符号,电影角色是符号,豪华汽车是符号,穿着打扮是符号……什么都可以看成符号。那又如何?符号学如何研究这些符号?这其中有什么好玩深奥的东西?


街头的各种招牌、厨窗、交通指示牌等都是符号,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海洋里,这一点不难明白。然而,符号学会怎样研究这些东西呢?

能让反派变成正派吗?

回到电影《魔兽》,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茅塞顿开!

上面说了,因为古尔丹长得像僵尸,所以是反派。但是,僵尸就一定是代表邪恶、可怕的符号吗?记得有一部电影叫《温暖的尸体》,里面把灰蓝皮肤歪头烂脸的僵尸塑造得很可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者说,古尔丹这个大反派,是否有可能在续集中变成悔过自新的下面角色?应该是可以的,即使他那乱牙烂嘴瘦手绿皮的形象不变。

怎么把他变好?

首先是让他做一些好事,比如怜悯心大发不愿意毁掉人类的村庄,会微笑,会亲亲小孩等等,再有就是加一个比他更坏的角色。在这一集中,古尔丹显得坏的原因之一就是杜隆坦是“好人”,衬得他坏了。好和坏是在对比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所以,一个长得像僵尸一样的角色是好是坏,并不由他的长相决定,而是由他的行为,他和别人的对比,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再概括一点表达,符号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其意义是它所处的环境(或说语境)赋予的。环境变了,符号的意义就变了。

并不难理解的道理。但想到这儿,回想起《视读符号学》书中的一段话,当时读的时候没明白,现在突然明白了:

“斯特劳斯认为,传统考古学,与传统语言学研究一样,其谬误是只考虑术语,而不考虑术语之间的联系。

这是一种索绪尔多的观点:

首先,它把文化的任何表现形式看做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没有把文化中个体项看做是具有内在属性项,而是认为它们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才意义重大。”

(摘自《视读符号学》P52,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

斯特劳斯和索绪尔都是符号学大师。

斯特劳斯认为要考虑“术语之间的关系”,就是说理解“术语”,或说“概念”、“符号”的意义,不是由单个符号本身决定,而要从具体环境中符号与符号间的关系中寻找。

而索绪尔的“没有把文化中个体项看做是具有内在属性项,而是认为它们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才意义重大”,也是同样的意思。

古尔丹的僵尸长相是不是“很坏”,不是取决于长相本身,而由他在整部电影中所处的位置——和其他角色、情节的关系决定的。关系一变,给人的印象就会变。其实导演并不是单纯依靠角色形象设计师,更多是通过“关系”来控制观众的情绪。

前面我不明白符号学会如何研究符号,现在知道了:它从符号之间的关系去确定每一个符号的意义。我称之为“单独符号无意义原理”。

我找到符号学的感觉了,好玩!有意思!

“单独符号无意义原理”就是我要找的感觉

由于前两本书没看懂,朋友向我推荐了第三本书——《符号与意义》,说是中国人写的,可能容易明白些。我的确开始看懂了,不过可能不是由于书中文字多么浅显易明,而是我找到感觉了。在第6页,就看到了相同意思的表达:


如果要确定某一语言单位,我们应该首先将这一单位放到它所处的整体组织中去,放到它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中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索绪尔打了一个后来引起很大争议的比方:在象棋里,具体棋子的特点完全是系统差别的一种功能,只要我们能够将一个棋子与其他棋子区分开来,它们的具体物理形状如何,是用什么物质材料做成的都不重要。假如“帅”这颗棋子不小心被丢失了,我们可以用任何尺寸、任何材料的物体来代替它,只要新启用的棋子不与代表不同价值的其他棋子混淆起来就行。

(摘自《符号与意义》P6,丁尔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都干过类似的事情,可以用小石头、汽水瓶盖、硬币等任何东西替代“帅”,只要能和其他棋子区分开就行了。即,“帅”这个棋子,也就是符号自身没有独立意义,它的意义存在于和其他棋子的关系中。如果“车”也丢了,也用相同的汽水瓶盖代替,“帅”、“车”无法区别,关系就乱了,就不行。

好了,这个“单独符号无意义”原理,就是我找到的符号学入门的第一个大感觉。有了这个理解,符号学的书就可以看下去了,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需要跳着读,找明白的部分先读。没关系,等明白得越来越多以后,再回过头来把不懂的部分搞清楚——读理论书籍和读小说不太一样,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走的。

我准备继续读《符号与意义》,看还能明白什么东西。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经验:为什么要找感觉?因为看书和看图是一样的,没有相应的感觉,就读不懂相应的内容。比如下面这张图,如果我只是说:请把图中有趣形状找出来。你一定不知所云,满眼只看见横七竖八的三角形。但如果我说:请把图中的五角星找出来。你脑子里就预先建立了靠谱的感觉,找起来就很容易了。


所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要找到学习它的相应感觉。

怎么找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请教一位好老师(是好老师,不是老师)。好老师讲解之前,会先介绍各种生活感受,引导你建立相应的感觉,而不是上来就按部就班概念原理举例一路念下去。

如果自学?呵呵,那就慢慢摸索那个感觉吧,也许一下就开悟了,也许两三年才开窍,看你的人品了。

万事开头难,这是学习最难的一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