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点图片参加现金奖励摄影比赛 很多时候拍大场景风光,为强调画面的空间感,会加入一些近景,再利用广角头强化透视畸变这一特性,画面张力就显现出来了,但往往对准近景对焦,远景就模糊了;对准远景对焦,近景又模糊。 还有的摄友拍一些产品,发现用微距镜头拍的时候,光圈已经最小了,还是有一部分是模糊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职业风光摄影师分享的照片清晰度非常高,也就是看上去非常锐,但自己拍的照片就达不到那种程度。 于是就有这样的疑问,“如何能让画面中所有的景物都清晰?”“那些高锐度的画面怎么拍出来的?”下面介绍的景深合成技法就能解决此类问题,一起看看吧。正因为景深是有范围的,所以通过拍摄多张对焦点不同的照片,可以得到同一个场景,清晰范围不同的照片。然后用后期软件将他们合成,就可以得到一张所有景物都清晰的画面了。这就是景深合成功能的第一个作用。 但有拍摄基础的摄友一定听说过超景深拍摄技法,也可以拍摄出所有景物都清晰的画面。它与景深合成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利用超景深拍摄法就不得不使用很小的光圈、以及超广角镜头。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二,如果没有超广角镜头,那么景深就可能达不到要求。第三,拍摄小件产品时通常使用微距镜头,由于是定焦,当光圈缩到最小,景深可能依旧不够。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景深合成技法来拍出全景深的画面并且不受器材的限制,画质也会比超焦距法更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职业风光摄影师分享的照片清晰度非常高,也就是看上去非常锐,但自己拍摄的照片就达不到那种程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使用景深合成技法。虽然景深是一个范围,但焦平面可只有一个,也就是真正准确合焦的那个平面。景深范围内,虽然景物也是清晰的,但其清晰度是不能与焦平面上景物的清晰度相比的。也就是说,景深范围内的画面只是说能看得过去,不会感觉到明显模糊的画面。而只有真正合焦的焦平面,才是绝对清晰的。所以有一些追求极致画质的风光摄影师,就会对同一场景,使用不同的对焦点拍摄几张、甚至十几张照片,然后再通过景深合成方法,合成为一张非常清晰的画面。此种方法拍摄出的照片,其清晰度,也就是锐度要高于用超焦距法拍摄出的画面。 首先,带上一个足够稳固的三脚架,相机一些轻微的晃动都会给你的后期拼合制造麻烦。当然还需要一根靠谱的快门线,这可以有效避免按动快门时的抖动。当你确定好构图,在拍摄前的一步就是对相机进行一些设置。将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的拍摄模式。有人问为什么不用M档拍摄,这意味着曝光量锁定不变,那岂不是在后期拼合时更加容易吗?虽然M档能够让拍摄的一系列素材的曝光完全一致,但光圈优先能够根据环境光立即算出一个合理的曝光参数,在某些风云突变,光线稍纵即逝的场合更需要的是速度。设置照片质量为RAW。以便保留更多的暗部高光细节,让后期有更大空间。将镜头由自动对焦调为手动对焦,就是把镜头从M/A拨到M,机身左下侧的拨杆拨动到M。设置光圈。如果拍摄时风很大并且前景的光线很暗,往往使用较大的光圈配合高iso,才能提高快门速度定格住前景。如果现场几乎没有风,前景光线也不错,可以将光圈缩的比较小。光圈越小,景深越深,可以在拍摄时减少张数,提高效率。首先将相机镜头的对焦环拧到最近处,镜身上有个透明的小窗口,这个窗口可以直观的观察镜头焦距的变化对于佳能16-35这枚镜头,就是拧到最近对焦距离处,也就是0.28。然后按下快门拍摄第一张照片。接着将镜头对焦环往数值较大的方向拧动一点,再按动快门拍第二张。接下来再往数值更大的方向拧动一点,再拍第三张……直至镜头拧到无穷远处拍下最后一张。佳能的广角镜头不要拧到底,如上图那样拧到无穷远处再回来一点,让刻度线刚好在无穷远刻度线前方的L形线条的竖线处即是无穷远。至于拍摄时拧动的幅度,全凭你自己,如果你比较保守,并且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技术,同时光圈开的比较大,或者是在拍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那么可以拧的幅度小一些,多拍几张不同景深的,这样更安全。 而如果你比较大胆,或者拍摄时光线充足,光圈缩的比较小,可以拧的幅度大一些。一般来说,拍摄个5,6张也就基本能覆盖从最近一直到最远的全景深了。 后期合成方法将通过一个饰品拍摄案例为大家讲解。正如上文所说,当使用微距镜头拍摄小体积的产品时,会发现即便使用最小光圈,也会有部分区域是模糊的,比如下图红圈内的区域: 首先,我们需要将前期拍摄的多张照片在Photoshop(下文简称为 PS)中以图层的形式打开。点击PS界面上方 “文件” 选项,依次选择 “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找到前期拍摄的素材图片,全部选中,并点击界面右下角 “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