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菌药物使用的几大误区

 hongy6 2021-04-22

图片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形势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细菌耐药问题的严峻性。然而,现实中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加速细菌耐药的进程。


图片

图片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

       很多人甚至是医务工作者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实际上抗菌药物并不能直接起到消除炎症的作用,只能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来控制炎症。然而,很多炎症并不是细菌引起的,如病毒性炎症,过敏性炎症,物理、化学因子导致的炎症等。针对这些炎症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发炎”即用抗菌药物的观念是错误的。

图片
图片

误区二:感冒、发烧就用抗菌药物

        据统计,约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约2/3的发热是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如结缔组织病、肿瘤、药物等。抗菌药物对上述因素引起的感冒、发热是没有作用的,反而会导致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增大,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因此,感冒即用抗菌药物、发热即用抗菌药物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图片
图片

误区三:症状刚控制即停药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侵袭性真菌感染、结核病等需要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一旦提前停药,残留细菌将获得大量生长空间而导致疾病反弹甚至加重。

图片
图片

误区四: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应在用药后48小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而不应频繁更换抗菌药物。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一方面会导致无法评估药物对感染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图片
图片

误区五:长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抗菌药物是用于感染的预防。但实际上,很多情况是没必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如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无感染高危因素的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均不应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长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还会引起细菌耐药。

图片
图片

误区六: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

      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应针对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而不应随意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如急性细菌性咽炎,常见的病原菌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针对该菌有强活性的窄谱药物青霉素即应该作为首选。随意选择广谱抗菌药物不但费用更高,而且可能诱导超级耐药菌的产生。

图片
好医师
好医师
好医师是一个公益医学科普专用平台,科普文章均为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撰写,并在同学,朋友之间传播.好医师同时是一个提供健康快乐的平台.
3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本平台提供中医文化的传播,与同志们共同进步!!!
9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有用就扩散」

来源|好医师[ ID:haoyishi52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