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光芒——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陌上桑sceg8t23 2021-04-22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

前些日子从网上购得《平凡的世界》,尽管是冲着它的名气买的,但没想到一读就爱不释手、如获珍宝。一本书,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体验到一个真实的存在,尽管都是普通人物,但是借用书里的一句话:“普通并不等于庸俗”。朴实的文字彰显着一个思想者的智慧,每逢读到精美的段落,就情不自禁在空白处写些自己的一点随想。精彩的人物描书中那些普通人物对于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奋斗,时刻在敲打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总能把平静的心海激起阵阵涟漪。我一直感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和有灵魂的人,就连那疯癫憨傻的田二在孙少安的婚礼上讨吃的一段温暖描述着实也让我感动一番。(在后炕头亲戚的这一桌上,还坐着一位诸位已熟悉的人物田二。在这样的场所,总是少不了的。村里不论谁家的红、白喜事,田二都不请自到。在这种时候,别说田二是本村人讨吃上门,就是来个外来的叫花子,事主家除不讨厌,反而乐意接待。结婚是个喜事,还盼来个叫花子哩!按乡俗论,有个叫花子参加红白喜事,是吉利的征兆。)

按照时间早晚的话,第一个开始成长起来的人物算是孙少安,一个天资聪慧而又学习刻苦的乡村娃,由于家庭的穷困,不得不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回家帮助父亲支撑这个贫穷的家庭。印象深刻的是孙少安把这个念头给父亲说的时候加了一句话,让人着实心痛一把。孙少安哭着对无奈的父亲说:爹,尽管不上高中,我也要考一次,到时别人只能说我是考上了没上,而不会说是没考上才没上。对于一个13岁的少年来说,说出这样的话语已经暗示着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辍学回家的孙少安,在贫穷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满足并且父亲年迈和尚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妹妹的家庭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不知为什么,也许因为是孙少安特有的优秀品质,也许是残酷的现实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孙少安的成长道路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畅和理所当然。没过几年,年少的孙少安便成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成了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依靠。出色的庄稼活和出众的智慧,两三年就成了生产队一队的队长,开始了由领导家庭到领导生产队的个人成长。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并有一个能够思考的大脑。这样,就不是在一味的苟活于世,而是过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收获自己的硕果,这样的一生才有意义。从某个方面来看,孙少安是个生活的思想者。自己从小体验着先前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实行公社制、个人靠争取工分来领取粮食,一直到自己长大成人渐渐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弊端和缺陷,自己从中开始思考究竟原因何在,出路何在。后来是他第一个提出在自己的生产队实行分组责任制,以提高劳动效率。也许因为这种积极的意识过于前卫,也许是时机还不成熟,整个活动虽然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而且效果也不错,但是最终还是以因涉嫌“走资本主意道路”而被紧急叫停,自个也遭到整个公社的批判。尽管失败,但是整个活动的意义还是影响甚远的,至少给那些领导中的革新派一个积极的信号。从这件事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平凡生活中的孙少安并不平庸,也是成为了当地某段历史的推动者和造就者。

土地承包责任制在不久的将来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开了,分到土地的农民都开始把辛劳的汗水洒在自己的土地上,并且也都取得了丰收。没过几年,可以说是温饱基本解决。就在很多农民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的时候,孙少安的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思考了:虽然自己家里的粮食问题解决了,可是发现自己还是住在大队的饲养牛羊的小土窑里,而家里还是穷的叮当响,开始感觉缺钱花了,该怎么办呢》?。偶然的机会,靠给建筑工地拉砖,自己辛苦的挣取了一些钱。按照一般农村人的想法就是,有这钱赶快给自己砸一个宽敞明亮的土窑,少安的媳妇就是这么想的。而我们有思想会思考的孙少安可不这么想,他早就琢磨好了:如果拿这钱砸一个土窑的话,砸完了,虽然住进了新家,但是,自己还是一样贫穷,倒不如利用这钱作为底本再挣些钱来,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会越过越好。有着聪明大脑的孙少安,加上懂得观察的眼睛,在帮别人拉砖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商机。那就是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整个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也在如雨后春笋般火热的进行,这样就有大量的砖瓦需求。这样自己拿个挣得这些钱开一个小砖窑,利用改革的春风,自己也发家致富。

第二个人物,不得不提的是孙少平,从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些人情世故之后,也在慢慢的蜕变,时刻绽放出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思想和心太。出来特殊的家庭因素影响下促使早早的体验人生的冷暖外,作者也有意为其填笔加墨粉饰着这个年轻人的感情纠葛。最初是和郝红梅的一段特殊因缘,是黑干粮,让两人有缘。是共同的寒酸,让两颗心轻轻靠近。是书----精神的食粮,让两个孤独的灵魂有了交谈的语言。是一次有意的“徇私”,让刚要靠近的人心存恩怨。最后,是一张白饼,又为两颗悸动的心铺开了春日的画卷。是现实, 让郝红梅游到了另一个彼岸,而孙少平任凭泪水流淌在心间。

这段感情的最后,作者也不忘加一句:他是失去了一些情感上的温柔,但也获得了许多心灵上的收获。

我想孙少平真正成长起来时在平原做揽工小子的时候,尤其是他对苦难的深刻理解,总是发人深省。他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有了这样的认识,孙少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艰难,都是在勤劳的工作中体验自己的生活哲学---痛并幸福着。还有在他给自己妹妹书信中,又一次提升了对苦难的认识。文中写道(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的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个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孙少平的成长除了在艰苦的环境的历练中感悟人生外,更多的是他一直坚持着看书的习惯。要说他的看书环境实在是差到极点了,一方面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窝点,从客观上根本无法满足一个最基本的看书条件,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观念,很多包工头不想招收读过书的揽工汉,认为他们娇气干不了多少活,初来乍到的孙少平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想看书不看也罢,而且还装作大字不识一个的乡村汉,就连生活习惯也改的和真正的揽工汉无所差别了。就是在这种环境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孙少平还是一如既往的饥渴似阅览各种能够借到的书籍。

不知为什么,每次孙少平能够看到书,都离不了一个人,那就是田晓霞。好像这样刻意的安排暗含着某种情愫,任人遐想。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千金,一个外出揽工的穷小子,怎么能够无障碍并且惺惺相惜的交流思想呢?我想这大概也跟孙少平的读书有关了,如果没有书,孙少平将什么也不是,最多是个勤恳的揽工汉。正是这样,孙少平在书中吸取各种精神营养,并在生活里体验并来应征自己的生活哲学。然而他的这种生活哲学,不时在影响着周围的人,尤其是思想活跃的田晓霞。一旦一个得思想触动另外一个人时候,其实也在悄悄的拨弄着这个人的心弦,这种力量是无形而又巨大的,大到自己都无法估量的地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很明显孙少平和田晓霞都是对方的知音,只有对方才能与自己能够有思想上的交流。这样的情意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或许这样的感情太过完美,结果以悲剧结束,使每一个读者动心动容,给人以深思。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想找到一位能够和自己交流思想并且能互动灵魂的人作为自己的知己,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不是两人无缘,就是有缘而无份,着实伤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