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上海车展特斯拉过激维权事件处置建议(二)

 墩墩舆情课 2021-04-22

果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等权威党媒连续发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等监管部门集中表态的压力下,特斯拉终于因为个别高管的侍权傲慢而付出了声誉代价,而在我看来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

中国对所有跨国公司都秉持开放包容的欢迎姿态,即便是已将遏华制华反华奉为当前政策圭臬的美西方国家企业,也依然保持充分的善意,但既然选择在中国市场发展,就应该严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要将中国消费者时刻放在心中、要将中国人民真正放在心上,否则只会四处碰壁、处处掣肘。

有媒体公开梳理发现,特斯拉过激维权事件连续发酵至今,特斯拉官方已进行四次公开回应,从最初副总裁陶琳面对媒体采访的“不可一世,慢慢“服软”,而后“认怂”,最后主动发出请求郑州市场监管部门指定第三方监测机构,愿意承担全部检测费用。总的来讲,事件在往解决问题的、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对于事件消费者,还是其他可能还与特斯拉有着同样傲慢思维的跨国企业,都会是一个难得启示和教训。

这几天,有细心读者留言询问,似乎事件后续发展与上篇《舆评丨上海车展特斯拉过激维权事件处置建议》给出的方向一致,是否参与了事件处置。(舆评丨上海车展特斯拉过激维权事件处置建议

这里统一回答下,之所以写上篇舆评,主要是因为看到了一张备注为权威党媒记者,声称“涉事女子爬车顶进行过激维权是严重损害上海开放形象”的朋友圈截图,并且这张截图在不少社群中得到了支持和转发。

处于网络战线的意识本能,担心这种“上纲上线”式言论一旦被放大成势,不仅会让后续舆论走偏走歪,还会造成决策层对这起事件的误判和错判,于是做了一番分析后形成了这篇预判性舆评,仅此而已。

至于为何与事件后续方向高度一致的问题,我也不清楚。可能是墩墩舆情课”公号的订阅用户主要集中在舆情圈、政务圈的原因,难免会有善良的圈内好友转给相关部门和涉事企业,但不管怎么样,能听取意见让事件往好的发展方向走,总是值得高兴的事。

接下来,个人认为还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如何妥善解决涉事车辆的问题上,并在解决完这起事件后,以点带面督促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车企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解决问题工作机制,以避免今后再发生“维权难”的事情。

一是建议尽快选定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回到事件本身,因特斯拉公司与消费者为纠纷双方,加上当前全网舆论发酵大背景,特斯拉单方选定的第三方检测并不足以令消费者及舆论信服,应当由郑州市场监管部门指定检测机构或提供车辆检测机构名单,在双方都无异议且认同的情况下,对涉事车辆进行权威检测。需要注意的是,郑州市场监管部门或当地消保委应当履行“裁判”角色,全程监督以保持公正,体现在民生大事上的担当作为。

二是要注意避免将商业问题政治议题化。受美西方政客反华遏华加剧,频频借助BCI等NGO组织及“H&M企业手段制造对华对抗等复杂形势影响,加上特斯拉高管最初太过傲慢的负面作用,此次事件容易被带上“中美对抗”等政治标签,后续会让舆论出现情煽、敌视等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不利于主流舆论氛围形成。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别警惕分饰正反两角炒作伎俩,即一方面声称爬车顶维权是破坏中国开放形象,另一方面则煽动打砸等仇视美国企业行为,以形成对抗对峙等争论语境。建议加强互动环节引导,要尽可能让网民明白,反美国,是反美国政客,不是反美国企业、美国人民,相反我们还要紧紧团结美国人民,努力让他们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对于特斯拉这样的美国企业,只要他们在华遵守中国法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应当保持友好和沟通。

三是建议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都要直面事件问题教训。分析认为,这次特斯拉出现的问题,不是特斯拉孤立事件,是所有跨国品牌车企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特斯拉而言,要吸取事件教训,特别是个别高管面对媒体傲慢姿态暴露出蔑视中国消费者的深层次问题,要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要时刻把消费者放在心上。而对于危机公关,还是真心建议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别再出现“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们没有办法妥协,就是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我们自己的调研显示,90%的客户都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这类集傲慢、俯视、甩锅于一身的“魔幻”公关了。而对于其他跨国车企,更要在同行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否则保不准哪一天,特斯拉危机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以上是截至目前的阶段性建议观点,整个事件舆情回顾梳理,我会等结束后形成专题篇幅。

一壶清茶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