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共识】《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之三

 文进玲玉 2021-04-22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自身抗体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见表5。

图片

1.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自身抗体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抗体由肿瘤免疫诱导产生并在远离肿瘤原发病灶或转移灶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发挥效应。每种PNS都可出现1种以上的神经元自身抗体,包括:识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核的抗Hu抗体、抗Ri抗体和抗副肿瘤抗原Ma2(paraneoplastic antigen Ma2,PNMA2,也称Ma2/Ta)抗体,识别浦肯野细胞胞质的抗Yo抗体以及抗amphiphysin抗体、抗CV2/坍塌反应调节蛋白(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5,CRMP5)抗体等。

  • 抗Hu抗体:靶抗原Hu蛋白为RNA结合蛋白,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细胞核内。抗Hu抗体是最常见的副肿瘤性神经元特异性抗体,主要见于副肿瘤性感觉神经病及副肿瘤性脑脊髓炎,常见于小细胞肺癌、成神经细胞瘤和前列腺癌等。

  • 抗Ri抗体:靶抗原Ri蛋白为高度保守的碱性RNA结合蛋白Nova1和Nova2,位于中枢神经元细胞核中。抗Ri抗体主要见于大脑、脑干、脊髓功能紊乱,共济失调,少见于感觉、运动感觉及运动神经病,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和膀胱癌等。

  • 抗Yo抗体:靶抗原Yo蛋白包括小脑变性相关蛋白CDR34、CDR52和CDR62三种,分布于小脑浦肯野细胞胞质并呈高表达。抗Yo抗体多提示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常见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宫癌。

  • 抗Ma2/Ta抗体:Ma抗原包括3种高度同源蛋白,均位于神经元核仁中,其中核蛋白Ma2/Ta是抗Ma2/Ta抗体的靶抗原。该抗体与脑干脑炎、边缘叶脑炎相关,常见于睾丸癌。此外,一部分小脑共济失调的肺癌患者也能检测到该抗体。

  • 抗CV2/CRMP5抗体:靶抗原CV2蛋白主要分布于少突胶质细胞胞质中,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成人脑组织。该抗体与小脑变性、副肿瘤性脑脊髓炎相关,常见于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等。

  • 抗amphiphysin抗体:靶抗原amphiphysin蛋白位于突触内囊泡膜上,参与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摄取。抗amphiphysin抗体最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为副肿瘤性僵人综合征、副肿瘤性脑脊髓炎、感觉神经病和肌阵挛等,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

目前国际普遍认可PNS相关自身抗体需采用至少2种非相关方法学进行检测,当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同时检测出高滴度相关抗体时可作为确诊异常的标志。上述抗体建议采用以灵长类小脑、小肠和胰腺为基质的IIFT筛查,使用LIA确认靶抗原。

2.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抗体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抗体等,与僵人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脑炎等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 抗GAD抗体:可见于僵人综合征患者体内,靶抗原GAD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合成的关键限速酶,主要表达于脑灰质、胰岛β细胞等组织和细胞中。除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辅助诊断价值外,抗GAD抗体还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检测指标。由于僵人综合征患者和部分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故高滴度的抗GAD抗体对僵人综合征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该抗体也见于部分患有边缘性脑炎的胸腺瘤、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拟诊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患者,建议采用以灵长类小脑为基质的IIFT筛查,使用ELISA或LIA确认靶抗原。

  • 抗NMDAR抗体:靶抗原是突触受体NMDARNR1亚基的细胞外区域,参与信号传导和突触可塑性调节。该抗体是抗NMDAR脑炎的特异性标志物,已被纳入相关诊断标准中。另外,在卵巢畸胎瘤患者体内也可检测到该抗体。对于大多数患者,抗NMDAR抗体的鞘内合成比较突出,单独检测血清抗体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建议平行检测脑脊液。因NMDAR为细胞膜受体蛋白,抗体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建议采用以转染细胞为标准基质参考啮齿类小脑基质荧光结果的IIFT检测。

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甲状腺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见表6。

图片

1. 甲状腺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甲状腺疾病相关自身抗体作用靶器官为甲状腺,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联合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建议采用CLIA或ELISA检测。

  •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标志,其持续存在对Graves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建议采用CLIA检测。

  •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主要用于疑似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诊断,常与TPOAb同时检测,也可作为产后甲状腺炎、无痛性Graves病等甲状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建议检测方法是CLIA或ELISA。

  • 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是Graves病诊断标志,敏感度约为90%,特异度可达99%,并且抗体滴度还可作为预后和治疗的重要参考。建议采用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或ELISA检测。

2. 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识别胰岛β细胞不同抗原成分,是评估胰岛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损害及疾病诊断分型的重要指标。

  • 抗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ICA):用于确诊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鉴于ICA分析结果在不同的胰腺组织、标记方法、孵育时间、湿度以及不同生物学家的解释中变化很大,ICA是检测难度最大且方法学难以标准化的胰岛自身抗体。建议首选以灵长类胰腺冰冻组织切片为基质的IIFT检测,也可采用ELISA检测。

  • 抗酪氨酸磷酸酶(insulinoma associated antigen2,IA2)抗体:胰岛自身免疫活动的早期标志物,可作为T1DM、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LAD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抗IA2抗体的出现预示病情进展迅速,对T1DM诊断、预测及治疗监控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采用CLIA、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

  • 抗GAD抗体: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是诊断T1DM和LADA最敏感的免疫指标,在年龄较大T1DM儿童患者和迟发型患者中多见,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抗体滴度在LADA患者中可反映病程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衰退情况,高抗体滴度的LADA患者应及早进行胰岛素治疗以保留残存β细胞功能。对T1DM、LADA拟诊患者建议采用ELISA或LIA检测。

  • 抗胰岛素抗体(insulin autoimmune antibodies,IAA):是T1DM的免疫学指标之一,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阳性率较低,也见于部分甲状腺疾病。建议采用CLIA或ELISA检测,应注意现有检测方法不能区分疾病相关的IAA还是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而产生的IAA。

自身免疫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包括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和抗表皮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抗体,见表7。
图片

1. 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

天疱疮疾病标志抗体,主要靶抗原是桥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s 1,Dsg1)和桥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s 3,Dsg3)。构成细胞桥粒的Dsg1和Dsg3均为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上皮细胞间联合。Dsg1主要分布在表皮和黏膜表面,其次为基底层;Dsg3表达于整个黏膜上皮,表皮上仅分布于基底细胞附近。抗Dsg1抗体是落叶型天疱疮相关自身抗体,抗Dsg3抗体是寻常型天疱疮的标志性抗体,2种抗体的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相关。

2. 抗BMZ抗体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相关自身抗体,主要靶抗原是跨膜蛋白BP抗原180(BP180)和BP抗原230(BP230),其他识别抗原还包括层黏连蛋白1、层黏连蛋白5、β4整合素和Ⅶ型胶原等。BP180和BP230共同构成半桥粒,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和基底膜间,参与连接基底层和基底膜。抗BP180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呈正相关,而抗BP230抗体被认为是继发产物,可加重炎症反应。

上述抗体建议使用灵长类食管、舌、盐裂皮肤为基质的IIFT初筛,使用ELISA进行靶抗原确认和抗体水平监测。本共识是根据已有的证据和专家观点达成,供参考而非强制性措施。临床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和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