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收藏的意义 :从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故事说起!

 RK588 2021-04-23

现在喜欢收藏陶瓷的人很多

是纯粹出于爱好还是出于投资需要

咱们不去探讨

今天谈谈

一个英国人跨过半个地球

来收购陶瓷

和一个日本企业家

在面临公司破产

卖掉藏品

就能活下去时的选择

看完后或许我们能懂

陶瓷收藏

意义何在?  

Image

北宋汝窑

要论国际大收藏家,

审美水平高的不在少数,

但是以“皇帝品味”为目标,

“清宫旧藏”为标准的收藏家能有几个呢?

戴维德爵士便是一个。

Image

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国瓷器,

其中包括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

海外最好的珐琅彩瓷器收藏,

以及被陶瓷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元青花标准器戴维德瓶等等。

他收藏的中国文物特别是瓷器

质量之精、品味之高、学术价值之大,

是西方其他收藏家所无法比拟的。

Image

北宋汝窑

清宫藏品,皇家品味?

一个外国人,是怎么办到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

他如何一步步走向传奇。

为读懂瓷器款识,自学中文!

Image

1892年戴维德出生在大英帝国殖民地印度孟买的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银行家、印度银行的创始者。自小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骄奢淫逸,反而造就了戴维德爵士珍视古代艺术品并沉醉其中的态度,也为日后“视金钱如粪土”的奉献精神埋下伏笔。

Image

明成化仿官釉杯

1913年戴维德移居伦敦,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同时也开始了他中国文物的收藏生涯。1914年起,戴维德开始频繁地从伦敦两家主要经营中国文物的公司购买中国瓷器。1918年,他从史帕斯处买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为了弄清楚这段铭文,他曾写信给博物馆咨询。

Image

元代钧窑香炉

这件藏品的获得,使他意识到掌握中文对于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性。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开始自学中文。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地方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艺术。然而凭着超常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

结缘故宫珍宝,树立“皇家品味”!

然而,随着收藏的深入,戴维德越来越沉迷于中国古代艺术,他再也不满足于像绝大多数英国收藏家那样在英国本土从古董商手里购买中国文物,他决定亲自去中国!

Image

钧窑花盆一组

如果说时势造英雄的话,作为收藏家的戴维德确实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筹备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对外开放,以前深藏宫中的珍宝得以公诸于世。出生于犹太裔商贾世家的戴维德,不仅继承了家族巨额的资金,更遗传了犹太商人的那种机智、敏锐、执着和超凡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一到中国,便将自己的活动与故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Image

大维德爵士及其夫人

据戴维德夫人回忆,戴维德首次到北京是1924年,“那时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宝正被打包在箱子里杂乱无章地放置着,没有人想到去展览。戴维德成功地说服了故宫官员,挑选合适的宫殿陈设出一些珍宝,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遗产的市民们开放。一个合适的宫殿被选出,但需要彻底维修。戴维德又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这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览图录,观众远远超出了预期……”,此后1927、1930、1931、1932、1935年戴维德又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参与了故宫各个宫殿里文物登录以及展览和图录的策划工作。

Image

明代钧窑花盆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档案资料:1929年7月24日,戴维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于修缮景阳宫后院御书房及购置宋、元、明瓷器陈列馆的陈列柜;1929年8月10日,故宫聘请戴维德为故宫博物院顾问,位于景阳宫御书房的宋、元、明陶瓷陈列馆从展品遴选、展览设计甚至到说明标签的撰写都基本上是在戴维德的指导下进行的;1935年春,戴维德发起和策划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并作为理事会总干事来中国遴选展品,共选出艺术珍品1022件参展,其中有735件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文物精品。

Image

元代龙泉窑

正是由于他在故宫的这些特殊经历,培育了他的鉴赏品味,使他对中国文物的认识开始建立在一个很高的基础上。这段难得的经历使得他以后的收藏展现出迥异于同时代其他英国收藏家的“皇家品味”。

拿下清室珍宝,搭建乾隆趣味收藏!

Image

元 霁蓝釉白龙纹碟 (北京故宫藏有同款)

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盐业银行是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之父张镇芳创办的。)据戴维德夫人回忆,戴维德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有两个买家正在与银行沟通此事,盐业银行一个也是收藏家的高官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这批藏品。后来由于受到“如果把这批藏品带离北京,将有人身安全问题”的威胁,那两个买家都不得不放弃购买计划。而一生充满冒险精神的戴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却决定不顾一切要来冒这个险。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通过几番周折,到第二年戴维德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

Image

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梨壶

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近20件,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题诗。除瓷器外,这批清宫旧藏还包括了一些漆器精品。这批清宫藏品的获得,构成了戴维德收藏中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正是由于这批精品的获得,在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轰动,戴维德也因此终于获得英国同行们的认同,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

Image

Image

南宋官窑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批藏品,特别是器物上的乾隆御题诗,使他对中国传统的艺术鉴赏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开始了系统地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鉴赏理论的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于瓷器,他开始以乾隆的趣味来搭建他的收藏。

Image

元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在与故宫亲密接触的同时,戴维德也广泛地与北京、上海等地古玩商、收藏家及相关人士结交,从他们那里购买了大量与清宫收藏类似的藏品。据记载戴维德曾一次从上海张仲英经营明清官窑瓷器的“聚珍斋”里买走3万银圆的货物。同时,戴维德也与其他一些在中国和海外有实力的外国古玩商和收藏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收藏传世宋瓷,仅次于台北故宫!

Image

Image

北宋汝窑

在戴维德收藏中,宋代官窑瓷器是他最值得骄傲的部分,除了从盐业银行购买的那部分清宫旧藏的精品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汝窑瓷器。

Image

北宋钧窑“泡泡碗”

Image

北宋钧窑胆瓶

有记录的传世汝窑瓷器全世界仅存67件,是官窑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也仅有21件。戴维德收藏了12件, 包括了乾隆御题汝窑碗、刻花鱼纹洗、葵口盏托、三足奁式炉、水仙盆、浅碟、瓶等各种器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

Image

Image

北宋定窑

非常有意味的是,戴维德收藏了一幅1728年由宫廷画家绘制的反映雍正皇帝收藏中古物和瓷器的《古玩图》,图中恰好描绘了戴维德收藏的乾隆御题汝窑碗,可见这只汝窑碗深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喜爱,而大维德能够同时将《古玩图》和汝窑碗收集到,足见大维德所下功夫之深,由此我们也能领略到大维德收藏的汝窑之精。

Image

南宋耀州窑暗刻盒

Image

官窑一组

Image

南宋官窑洗

除瓷器外,戴维德也同样收藏了一些带“皇家品味”的其他种类的藏品。张伯驹在《沧桑几度<平复帖>》一文中曾提到当时他在上海,听说《照夜白图》被上海古董商买去,准备卖往国外,急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去信,谈到这张画的价值,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之流落国外。可惜当宋哲元接到信时,此画已被一个姓叶的人带走,转卖英国……而这英国的买主便是戴维德。

晚年成渐冻人,毕生收藏落户大英博物馆!

Image

永乐青花玉壶春瓶&抱月瓶

1939年二战爆发,戴维德不得不投身到与中国艺术毫无关联的飞机制造业。1941年12月戴维德夫妇在去印度途中取道上海,当时正值珍珠港事件爆发,他们夫妇被日本兵关押了9个月。在关押期间,他患上的后来导致他全身瘫痪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渐冻症)对自己生命的担忧使大维德不得不考虑这批收藏将来的归属问题,他想到了要建立一所博物馆来安置这些藏品。

Image

大维德爵士旧居 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原址

他看好伦敦大学,毅然决定将毕生收藏捐献给伦敦大学并成立了大维德基金会。1952年6月,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全部被搬进了位于伦敦市中心伦敦大学总部区域的大维德爵士旧居,此后,此处便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托管,成为了集展览、阅读、学习为一体的中国艺术研究中心。

Image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主楼

Image

大英博物馆91号“大维德基金会”收藏馆门口

Image

SOAS东亚艺术考古部门中国陶瓷教授

Stacey Pierson在91号展厅讲解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韩国陶瓷器的重要藏地,于1982年正式落成开馆。

藏品有来自各界的捐赠,最重要的为安宅英一的收藏。其余的还有李秉昌收藏的韩国陶瓷、滨田庄司的诸多作品、波斯陶器、鼻烟壶等等,还有相当数量的日本陶瓷器。

Image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其中著名的安宅收藏总计有中国韩国陶瓷器1000件左右,包括有两件国宝和十二件重要文化财。安宅英一爱好收藏瓷器,当年在他的公司专门设立收购部门,之后1977年安宅的公司进军石油领域遭受重挫。

此时安宅先生的选择是他一生的闪光点,在拯救公司和保全藏品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批器物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倒闭而流散,而是在大阪市政府的的支持下,以这批藏品为基础建立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元 代

安宅收藏中的2件国宝,一件是宋代的油滴天目盏,另一件就是下面这件飞青瓷花瓶。

“飞青瓷”是日语的叫法,专指青釉褐斑的瓷器。“飞青瓷”是个专有名词,不可以拆开来说。比如一件青釉褐斑的瓷器,不能把它叫作“飞青”,因为“飞”在这里是作为形容词来修饰“青瓷”的,不存在“飞青”这个词汇。

很多中日的字典里是没有“飞青”这个词的,这个叫法可以说是中国人以讹传讹地叫出来的。因为“飞”这个字可以指漂浮、悬浮,这褐斑印在青瓷上,就像悬浮着一样。

Image

元 龙泉窑飞青玉壶春瓶

飞青瓷瓶本为一对,安宅得到一只,来自画廊,画廊老板开出了令安宅都颤抖的价格,安宅犹豫不定。当二次回去画廊时,老板开出了更高的价格,安宅不再犹豫,拿下了后来被评为国宝的神品。另外一件则被山中商会的富田卖给了瑞士保尔。

这件飞青瓷瓶的表面散布着铁锈色不规则斑点,上面施了一层青釉,这种装饰手法在元代龙泉窑比较少见。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上,有过这种褐斑点在器身的装饰,但它并不突显内容和主题,也没有规律可循,这一类的审美长久地不被中国人接受,所以在中国始终没有大面积地流行开来。

这件国宝的器型是我们熟知的玉壶春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无论是莹润的釉色,还是错落有致的褐斑装饰,这件青瓷瓶在同类中都堪当一件优秀作品。圈足的底釉被削去大约有5毫米左右,露出深红褐色的胎体部分。细长的颈部和丰满的鼓腹造型优雅,张弛有度,相映成趣,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Image

元 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

Image

元 青花牡丹卷草纹梅瓶

Image

元 青花宝相花卷草纹盘

Image

元 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Image

元 青花牡丹卷草纹盘

下面这件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是另一件十分传奇的安宅收藏。1973年,一只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惊现东京拍卖,坂本五郎以8000万够得此物,后以1亿8000万的价格卖给了老板安宅英一。传为佳话。当时坂本五郎在九州出差,店员发现神品通知老板,老板的回答是: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坂本五郎想起小时候,父亲死后,母亲常常卖鱼,而自己也曾在海产商店里打工,成为了古董商后,依然喜欢鱼的纹样。这就是文化的缘故,也是他个人的情结。他打算一辈子将这件鱼藻纹大罐留在身边,奉为家宝。很多人都说想要买下来,坂本都一一回绝了。

在买下青花鱼藻纹大罐的两三天以后,坂本突然在晚上接到了一个从瑞士打来的电话,对方正是安宅英一。他说:“我马上更改行程,明早就回国,请务必让我看看那件大罐,一下飞机我就赶过去。”安宅先生是大客户,亲自上门也不好拒绝,但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罐是母亲支撑这个家庭的象征,也有自己感触极深的鱼纹,于是又多了一个难题。

Image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

这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罐,器身中段绘有莲池、鳜鱼、草鱼等内容,是元代瓷器上常见的纹样。“鱼”和多余的“余”字同音,包含了财富、好运有余的吉祥寓意。同时鱼类产籽繁衍,又被赋予了子孙繁荣的象征意义。对于坂本五郎来说,鱼纹又多了一层文化情结。

安宅英一从瑞士飞回日本亲自找到了坂本表达了非买不可的决心,坂本也着实为难了一阵子。最终,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罐以约两倍的价格卖给了安宅英一。但坂本每每回忆起来总是很舍不得,常说自己卖亏了。他说:“虽然不想卖,但自己确实也没钱,没有办法。”做生意就是这样。但文物的价值,确实是不好衡量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标价。这件器物现在在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展出。

明 代

Image

明 洪武 釉里红牡丹纹盘

Image

明 洪武 云龙纹梅瓶(“春寿”铭)

Image

明 永乐 青花“内府”铭梅瓶

Image

明 永乐 青花海水龙纹扁壶

Image

明 永乐 青花花鸟纹执壶

Image

明 永乐 青花枇杷鸟纹盘

Image

明 宣德 蓝地白花牡丹纹盘

Image

明 宣德 青花宝相花卷草纹罐

Image

明 成化 青花凤凰纹盘

Image

明 成化 青花瓜纹碗

Image

明 成化 青花蜀葵纹碗

Image

明 弘治 青花龙卷草纹碗

Image

明 正德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盘

Image

明 嘉靖 黄地红彩龙纹罐

Image

明 嘉靖 黄地青花红彩牡丹卷草纹葫芦瓶

Image

明 嘉靖 五彩鱼藻纹盘

Image

明 万历 五彩牡丹纹盘

Image

明 万历 五彩松下高士图盆

推动“安宅收藏”的还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他叫円城寺次郎,是当年的社长,美术造诣极深。他非常了解安宅英一在公司里面的微妙处境,徒有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为了支持英一,他通过并举办过多次安宅收藏展。

Image

明 五彩葫芦瓶

1975年,安宅产业投资石油精炼产业失败。在出现经营危机时,以住友银行为首的住友集团21家公司出面,集资152亿日元捐赠给了大阪市文化振兴基金。这152亿日元今天听起来,也就10亿人民币左右,但在当年却是一笔巨资。大阪市将这笔捐款用于购买1000多件安宅收藏的陶瓷,在1982年建设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作为展示、保管和研究这批陶瓷的设施。如今,这里已是陶瓷爱好者的朝圣地。

Image

明 漳州窑 五彩仙人图盘

在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建成后,安宅英一为了感谢円城寺对自己长期的关照和指导,将一件珍藏的陶瓷送到了他府上。由当时美术馆的馆长伊藤郁太郎代为转交,他把英一的心意也全部转达到了。但円城寺却坚持不收谢礼,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的工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物件我是万万不能收的。安宅先生看中的东西,必定是极有魅力的。一旦打开盒子,我可能会心生犹豫,所以就这样完璧归赵吧”。

Image

明钧窑紫红釉盆

安宅英一的这一生为人非常低调,除了“安宅收藏”之外,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他生前所说的话,却有流传至今的名言名句:

“无论是人,还是物,到头来还是看品格。品格才是最为重要的。”、“对物鞠躬,无论行多少次礼都是不为多”。

这些话如今读来,依然掷地有声。

Image

老窑

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