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中文大学证实:空气污染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联

 中国基建 2021-04-23

香港讯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研究证实,生活在微细悬浮粒子(PM2.5)高浓度地区的人士,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8%。IMT被视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针,此数字反映中风和急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增加逾四成。相关研究结果已于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发表。

动脉粥样硬化为现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亦是全球头号疾病杀手。除了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烟草使用和缺乏运动等传统高危因素外,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PM2.5空气污染有关,惟问题过去被严重低估。

空气污染与新冠肺炎的互动效应

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心脏病和中风患者的死亡人数大幅增加,提示空气污染及新冠肺炎的互动效应。多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心脏联合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在今年1月发表的联合声明2中指出,空气污染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而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较高,故呼吁全球采取紧急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PM2.5空气污染可引发肺炎,继而诱发血管炎症及粥样硬化

中大医学院分析了于1996至2007年收集的研究数据,当中涉及1,656名成年人。研究对象来自香港、澳门及内陆多个省市等,透过超声波量度他们的“手臂动脉血流介导扩张(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和FMD都可作为早期血管硬化指标,用作预测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研究团队另透过卫星模型估算参加者所接触的PM2.5浓度,按地区污染程度将参加者分成不同组别。团队发现曝露于最高PM2.5浓度的参加者,与最低的一组相比,颈动脉IMT厚度多8%,而FMD的表现亦较差。详情如下:

  

  

参考荷兰一项追踪2至7年的研究报告3,8%的 IMT差异会令中风率增加41%,急性心脏病发生比率增加43%,相当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成年人之间所见的IMT差异,反映PM2.5空气污染长远而言对健康有重大影响 。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郭志锐教授表示:“PM2.5空气污染可引发轻微的肺部炎症,继而导致全身性血管炎症及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透过介入预防方案可减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例如10至20年,才能显现出来,研究成本因而很高;IMT这种预后早期指标的变化,则可在数个月内看到。这反映透过量度IMT作为评估针对PM2.5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计划,是一种实际可行的创新方法。”

针对高空气污染程度的介入预防方案

为了应对空气污染和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挑战,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将开展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干预研究,参加者(尤其是曝露于高空气污染环境的职业,如巴士或的士司机、厨师或建筑地盘工人等)将被随机分配服用肺部抗炎药(montelukast)或安慰剂,为期半年,其后比较FMD及IMT这两个动脉粥样硬化替代指标的变化,以了解及早透过药物预防高危人士因空气污染引致血管硬化的功效。

负责有关研究的心脏科专科医生、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客座教授胡锦生医生补充:“我们的研究将进一步印证空气污染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并为日后介入预防血管病变,提供有力依据,希望透过各界努力改善空气污染问题,以减低血管硬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和医疗负担。”

(《中国基建报》记者  林雨润 香港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