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大唐续命120年,85岁才退休,他被曾国藩捧为偶像

 国馆官方 2021-04-22

那个让世界为之颤抖的男人,拯救了大唐。

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五日,长安城门外,一匹骏马飞驰而来。

骑士手持金牌,高高举起,口中高呼: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行人纷纷避让,惊起一路烟尘。

此时的华清宫中,正是芙蓉帐暖之时。

在春宵一刻中回过神来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气头上。

大唐自开元以来,天下太平了四十二年,有什么事值得如此大惊小怪?

直到他从那个几乎要吐血的人口中,听到了一个名字:

“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军二十万,反了!”

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李隆基的想象。

图| 网络

安禄山的大军一路向西,河北、山西一路陷落,直奔长安。

当时,安禄山军队号称二十万,而中央常备军则只有十二万。

叛军在边境征战多年,中央军则是承平已久,武备荒废。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对抗。

长安危在旦夕,谁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图| 长安城危在旦夕

在宁夏,一个名为郭子仪的男人也接到了救援的旨意。

因母亲去世,五十九岁的郭子仪正在守孝。

他前半生唯一的高光时刻,就是考上了大唐的武状元。

往后的三十年,他从基层军官,一路摸爬滚打,没打过什么著名战役,也就是成为一个纯堆资历的军方大佬。

但有些人,命中注定会成为英雄,他们往往只是欠缺一个时机。

如今,时机到了。

大丈夫,就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往后的三十年,他的名字将响彻整个大唐。

郭子仪,让这个世界为之颤抖吧!

图| 郭子仪历史画像

郭子仪一出手,就把局势完全逆转了。

当时,安禄山已经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

他的兵马已经重重围住了潼关——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图| 长安城沦陷

郭子仪身在内蒙古,自知远水救不了近火,他的策略是“围魏救赵”,直奔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

一路上,郭子仪率领的军队收复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义军也纷纷响应。

连安禄山的老弟史思明,都被郭子仪打了个落花流水。

郭子仪的大军与朝廷大军,已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只要朝廷守住潼关,郭子仪捣破范阳。

安史之乱,指日可定。

图| 安史之乱历史画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怕身边猪队友。

眼看着胜利唾手可得,唐玄宗的火气上来了——他恨不得第二天就能看到安禄山的首级。

他下令潼关守将主动出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何为敌我差距。

离开了城墙保护的唐军,如蚍蜉撼大树,被安禄山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

潼关陷落,得知消息的唐玄宗,竟然连夜逃了。

堂堂大唐帝国的天子,四方臣服的天可汗,被吓得浑身发抖。

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古都长安,成为强盗烧杀掳掠的乐园。

何等的耻辱,何等的悲剧。

无数大唐百姓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大唐,还有救吗?

图| 安史之乱历史画

郭子仪给出的答案是,有。

目睹着到手的胜利化为乌有,郭子仪无可奈何之下,也没有半分犹豫,转头去了灵武。

那里,是刚刚登基的太子,如今的肃宗皇帝。

图| 唐肃宗历史画像

他知道,新帝登基,必然有一番雄心壮志。

这两个人的相遇,犹如诸葛亮遇上了刘备,天作之合。

刚刚来到灵武的郭子仪,便受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这对于一个武人来说,已经称得上是巅峰了。

后世,也再没有武状元,能坐上宰相的位置。

郭子仪也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眼看着同僚因为急于建功而遭遇惨败,郭子仪人生的第一个特质展现了出来:

他是一个耐心到了“令人发指”的人。

他花了足足半年的事件,几乎什么也没干,就是整顿军队的纪律、战力、后勤。

然后才出兵收复了潼关——那个造成大唐耻辱的最开始的地方。

这也意味着,长安叛军的退路已经被切断。

郭子仪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等。

结果,机会真的被他等到了。

叛军竟然内乱了——安禄山被儿子杀掉,史思明与侄子反目成仇。

时机转瞬即逝,郭子仪捕捉到了。

兵马立即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秋风扫落叶般,清出了前往长安的阳关大道。

长安守军,一击即溃。

再次回到长安的那天,无数百姓落泪:没想到,我们还能有再见到大唐军队的一天。

远方的唐肃宗,也对着宗庙喜极而泣,然后带着朝廷回到了长安。

长安收复了,大唐的未来,光芒重现。

面见郭子仪的时候,唐肃宗说出了那句著名台词: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确实如此——天不生郭子仪,大唐或早已成为历史。

此刻的他,就是大唐第一军神。

图| 郭子仪剧照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拯救了大唐江山的郭子仪,差点被一个太监毁了。

太监的名字,叫鱼朝恩。

图| 鱼朝恩画像

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给郭子仪添堵的。

长安虽已收复,叛军依旧势力庞大。

唐肃宗于是派出了郭子仪等九路节度使的数十万联军,扫荡余孽。

可皇帝却做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决定——大军不设元帅,节度使们互不统属,反而是让太监鱼朝恩当了监军。

这个糊涂的决定,让大唐咽下了失败的苦果。

图| 鱼朝恩画像

原本,靠着郭子仪的佯败之策,联军先后斩杀数万叛军,最后将叛军围在了相州城中,胜利就在眼前。

却因将领们各自为战,名义上能指挥的鱼朝恩又不知军事,唐军足足围了四个月的城,却依然攻不下一座小小的相州城。

反倒是,让叛军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大战来临之时,又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让双方在乱战中两败俱伤,担忧被前后夹击的唐军,只得退守洛阳。

终结安史之乱的机会,再一次被错过了。

按理说,这场战事的失利,可以归咎于中央的用人,或是天公不作美。

可谁也没想到,鱼朝恩却把作战不力的罪名按到了郭子仪的头上——更荒唐的是,皇帝竟然还信了。

于是,对大唐有“再造之恩”的郭子仪,被要求交出兵权,回到长安。

在乱世,“枪杆子”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身为军方大佬的郭子仪,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继续在地方“拥兵自重”。

反而是回了长安,一个徒有声名的老头子,只能是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郭子仪会怎么选?

此刻,郭子仪人生的第二个特质此时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

他,从来不恋权势。

名利富贵于我如浮云,唯有一腔热血,一颗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收到圣旨后的第二天,郭子仪二话不说,启程回京。

他还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会是何等丑陋的现实。

图| 郭子仪

回到京城的郭子仪,成了一块任人拿捏的“软骨头”。

一开始,还是郭子仪的命中克星——鱼朝恩。

第一次,唐军连吃败仗,连东都洛阳也重新落入到叛军手中,压力来到了大唐这边。

郭子仪被任命为两镇节度使,即将出山。

鱼朝恩却重提旧“过”,指责郭子仪曾经的“失败”,于是任命被搁置了。

第二次,群臣纷纷进言,让郭子仪带兵平叛,唐肃宗于是下旨郭子仪重掌帅印,征讨叛军。

独得恩宠的鱼朝恩,竟直接截下了圣旨。

皇帝没有出声,群臣不敢出声。

对此一无所知的郭子仪,也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份不公平。

后来,鱼朝恩死了,又是另一个太监程元振。

图| 程元振画像

当时肃宗驾崩,新皇登基,郭子仪竟被任命为山陵使——在肃宗的坟墓工地上当监工。

要知道,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是一个六十六岁的老头了。

花甲之年,哪怕仍有廉颇之勇,也只能沦为奸臣手中的“玩具”?

郭子仪无可奈何。

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身处嫌疑之地的他,只能沉默。

只不过,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他不恋权势,所以在家享受晚年的乐趣,也未尝不可。

他有耐心,沉默是韬光养晦,也是厚积薄发。

总有一天,当大唐需要郭子仪的时候。

他会再次证明,大唐第一军神,不是浪得虚名。

往后的郭子仪,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拯救大唐的机会。

公元763年,吐蕃见大唐势弱,挟十万人马攻破长安,代宗仓皇出逃。

无可奈何之际,又是郭子仪。

他收集溃逃的唐军,然后白天擂鼓、晚上生火,以数千兵力,生生吓退了十万的吐蕃军队,长安再度光复。

这一年的郭子仪,六十六岁。

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次联军入侵,郭子仪也被困在了泾阳。

夜黑风高杀人夜,郭子仪却做出了一个让无数人惊讶的决定。

他带着数十亲兵,走进了回纥的大营,以一己之力,劝服了回纥调转枪头。

反而是吐蕃人,被打的屁滚尿流。

这一年的郭子仪,六十八岁。

公元767年,同华节度使节度使周智光飞扬跋扈,不仅杀了朝廷钦点的官员,还劫掠朝廷的粮草,为叛变做准备。

皇帝下密旨,让郭子仪平定周智光。

郭子仪于是派出大军,可没等大军到达,周智光的部下闻得大名,竟然先杀了周智光,选择了投降。

这一年的郭子仪,七十岁。

老兵不死,大唐永存!

从此往后,郭子仪没有再被冷落过。

他曾想过告老还乡,却被皇帝拒绝,他没有再坚持。

每逢边乱,皇帝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郭子仪。

已经年逾古稀的郭子仪,每次还是咬紧牙关,亲临前线。

藩镇的节度使们怕他,吐蕃人怕他,回纥人也怕他。

大唐内外的人都知道,只要郭子仪还在一天,大唐便永远安全。

此刻的郭子仪,就是大唐唯一指定的定心丸。

图|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公元781年,八十四岁的郭子仪病重。

皇帝派人前来慰问,昔日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如今已经无力起身,只能在床上以手叩头,以示谢恩。

没过多久,他便去世了。

他死的那天,皇帝宣布废朝五日。

按照品级,郭子仪的坟头该有一丈八尺高,皇帝下令,再加一丈。

生前,他被尊为“尚父”,位极人臣;死后,他谥号“忠武”,陪葬皇陵,同样是武人的顶格待遇。

时人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曾国藩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认为他无论做人、做臣子、做父亲,郭子仪都做到了极致。

他的一生,简直称得上完美无缺。

图| 郭子仪之墓

只是对于郭子仪自己而言,还是有遗憾的吧。

他的努力,被一次次辜负。

安史之乱因为皇帝的冲动与同僚的无能,硬生生被拉长了七年之久,才终于被平定。

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部下又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他的忠诚,被一次次质疑。

只是身边太监的几句话,他便一次又一次,被免去兵权。

以至于,郭子仪要搬出那堆积如山的奏折、书信,要放下所有的权力躲进小楼,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

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守护的大唐,终究还是毁了。

图| 郭子仪历史画像

安史之乱平息,昔日那些叛军,只是因为投降,便继续坐拥一方军权。

反而是一片热诚的郭子仪,却几度浮沉,充满束缚。

他只能拒敌于外,却无力改变帝国的衰落。

郭子仪死后百年,大唐亡于藩镇武人朱温之手。

同样是投降的叛军,同样是一方割据的藩镇。

不同的是,再没有一个郭子仪,可以帮大唐力挽狂澜了。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郭子仪传》

2. 《新唐书·郭子仪传》

3. 《再造唐朝:郭子仪》王军亮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