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史明智】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学校教育简述

 济宁大狮子 2021-04-23

从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我国没有专门从事医学教育的学校。当时的医学教育主要包括主要是师徒式教育,包括师承、家传和自学。中医古代学校教育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隋,鼎盛于唐宋,元明清时期则走向没落。

一、萌芽阶段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设太医丞、藏药丞、侍御师、太医博士等官员。刘宋政权还设置了太医署和医学,教授生徒,这是中国创办医学教育和设置医学教育机构之肇始。

南北朝时期,师徒授受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准创建医学教育机构教授学生,同时还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魏书·官氏制》载北魏官制已设“太医博士(七品下)”和“太医助教(九品中)”。《唐六典》“医博士”条注“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刘宋元嘉二十年奏置医学教育一事,是政府创办医学教育最早的明确记载,至于我国医学专门学校从何时出现,迄今尚无详细的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耻于医术,行医仍被士大夫及贵族视为是一种下贱的职业,如《礼记王制》就说:“凡持技从事上者,史、射、医、卜及百工”,把医生这个职业列入方伎卜相之流。

图片

二、形成阶段

隋朝,太医署设有太医令、太医丞、博士、助教等官职,管理和从事医学教育。

隋朝国家的卫生组织主要有专门为帝王和王公大臣医病的尚药局、专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和太医署。隋朝创立太医署这样一个机构,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隋太医署直属太常寺领导。隋太医署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但应该确认太医署的创建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

隋朝医学与药学已有分工,医学分医科、按摩科、咒禁科三科。

三、鼎盛阶段

1、唐代。

唐代官方官方医学教育主要由太医署和地方医博士负责。太医署历来受到史学界高度赞扬,认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的医学校。

唐太医署是全国医疗、医学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直属中书省管辖。唐太医署正式分为医学及药学两部分。医学部分又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门。太医署从招生开始,就仿照国子监实行科举制。太医署学生入学后,首先必须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然后才分科学习。与此同时,太医署对教师也要求定期考课定级。

唐代在隋朝三科基础上又增加了针灸科,专业更加齐全。唐代医人并未摆脱“匠人”色彩,地位依旧低下。唐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开始更多地关注医学,“儒医”阶层初露端倪,唐代是“道医”向“儒医”转变发生的时期。

2、宋代。

宋朝设独立的医学教育专职机构“太医局”。医学初期隶属于太常寺,徽宗时改辖于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

宋代自太祖朝起,无不重视医学,且北宋9帝中,至少有5位皇帝重视并爱好医药。“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近代学者谢观)两宋时期医学内部的学术争鸣比较活跃,促进了医学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宋代太医学开设三个医学专业:方脉科(通习大小方脉、风、产)、针科(通习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疡科(通习疮肿、伤折、金镞、书禁)。儒医群体最初形成于宋代,这个词在宋代文献《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出现了两次。北宋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誓愿,大批有儒学背景的人士走上从医道路,成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宋代以降,“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

3、元代。

元朝置医学提举司,掌医学教育一切事务。在大多数县也设置了医学教育机构和专业教学人员。

元朝在医药教学颇为系统正规的,开始设有十三科、后来合并成十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医学生学习后一般都要经过考试。此外,元仁宗初即位(1311年),下诏“禁医人非选试及著籍者,毋行医药。”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接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的记载。

元代忽必烈时期规定,凡天下医学必须建有祭祀伏羲、神农和黄帝的三皇庙,将医学和三皇庙结合在一起,时人称“医学三皇庙”或“三皇庙学”。这是元朝独有的制度,它尊三皇为“医家之祖”。此外“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各自有独到的见解,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儒医”在元代已经成为医术高明的代名词,儒学和医学的紧密性逐渐增强。元代大大抬高了医学和医人的地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的推进作用。

图片

四、没落阶段

1、明朝。

明朝初年,医学教育仍然归医学提举司掌管,后改为太医监,吴元年改为太医院(院使为正三品)。

明朝太医院的教育规模比较小,主要负责皇帝和皇室的医疗保健,同时还兼顾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的诊疗工作。洪武17年(1384)政府规定府、州、县必须设立医学,地方医学校在全国普遍设立。明代医学分科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按摩科、正骨科、金镞科、祝由科和伤寒科。明朝的医学考试分为太医院考试和地方考试,更像今天的执业资格考试。

明朝太医院待遇很低,不仅太医院院使仅为正五品,远低于元代的正二品,而且永乐以前,太医院医士没有月俸。与之相反,在府、州、县供职的医生,生活却相对安定。这种情况,也使得全国各州、府、县的地方医学得以顺利发展。

2、清朝。

清朝的中央医学教育仅由太医院内设教习厅进行小规模封闭式培养,道光年间,太医院教习厅废黜。

清代的医学分科曾有几次大的变动,多次合并或取消而逐渐减少。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原有的医学教育,传统的医学教育每况愈下。同治5年(1866)医学分科就只剩5科,官办的医学教育面临崩溃的边缘。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西医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参照西医知识,重新认识和阐发传统中医理论,促使中医学术内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中医由传统形态向近现代演变。

图片 

参考文献:

[1]王能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教育.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01

[2]王能河.隋朝医学发展与医学教育.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4

[3]于赓哲.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00

[4]刘光明.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03

[5]彭炳金.论唐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6]赵刚.宋代的医学教育述略.东疆学刊:199003

[7]沈玉洁.宋代医学教育发达的社会动因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115

[8]刘文刚.宋代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文史杂志:200701

[9]周俊兵.元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成就.辽宁中医杂志:200306

[10]韦韬.论明、清时期的中医教育.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04

[11]马婷.古代中医教育方式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04

[12]胡希俊.浅议我国古代医学教育.西北医学教育:200404

[13]沈玉洁.宋代医学教育发达的社会动因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115

[14]张金国.医学发展的黄金阶段——论蒙元时期的医学教育.社科纵横:201510

[15]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04

[16]刘齐.元朝医学教育的兴办背景与主要特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