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投资:万亿热钱涌到中国!他们悄悄流入这个关键领域!

 LEIBULEIGE 2021-04-23

最近,国内资本市场有一个怪象:外资疯狂买入中国科技股。

就在4月19日,北上资金净买入163.1亿元,创下今年的第二高水平。截止到一季度,他们合计持有A股市值2.36万亿,占流通市值的6.59%。与我们印象中“饮酒吃药”不一样,外资竟然抄底了不少科技公司。

4月以来,国内面板龙头京东方A股被抄底了3.21亿股,还有歌尔股份(4574.4万股)、三一重工(4520.48万股)……

我们试着观察近年全球热钱的流动趋势,发现了一个不谋而合的财富运动:全球世界都在抢夺稀缺科技

一、10年10倍!美国最大的造富运动

外国人扎堆买入科技公司的盛况,早在美国80年就曾发生过。

1980年前后,美国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爆发石油危机等严重问题。为了让经济起死回生,当时美国掀起了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等三大科技革命。最轰动的是1992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牵头了“信息高速公路”。

(美国硅谷)

一连串科技政策落地之后,成了刺激经济发酵的催化剂。直到1997年,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3,成功让美国坐稳了全球科技“头把交椅”。

与此同时,这些政策“点燃”了整个华尔街,美国股市先后经历了三轮“科技牛市”:半导体→电脑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浪潮。

有一个著名的科技指数,名叫“纳斯达克100”,里面包含了苹果、微软、谷歌、思科等知名科技巨头。期间,指数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从1985年到2000年足足上涨了10倍。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造富运动!

排名前15名的科技龙头表现更夸张,20年时间涨了180倍!大量养老基金争相配置。相反,美国传统产业指数道琼斯只涨了4倍。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买科技股跟不买科技股,个人资产升值可能相差45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优秀科技龙头成了10年一遇的“稀缺资产”。

纵观全球,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大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2月26日发布,十三五”以来,我国全社会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左右。

总量位列全球第二,当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将近美国当年的1倍!

过去5年,A股科技龙头也“重演”了纳斯达克100的历史,比如射频芯片龙头卓胜微(1516.71%)、锂电池一哥宁德时代(1296.61%)等等。

所以,外资静悄悄地加仓更像是在抄作业,和80年代买入美股一样,押注中国科技兴国的“科技长牛”。而每一次科技浪潮里涌现的科技龙头,都将成为“10年10倍”的稀缺资产。

二、3大特征,抓住中国稀缺机会!

2021年初,“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科技领域再次加码,明确一个主要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至少未来5年,中国科技领域必将是最稀缺的资产。

我们搜集了美股过去50年历史,以及上百家科技龙头公司的资料,发现市值爆发都有3个上涨基因:

1)高新领域:找风口上的牛

参考美国股市过去几十年,互联网行业是最牛的。

90年代的IBM、千禧年的微软、思科、英特尔,19年的苹果、亚马逊等等。这些科技巨头都处于硬件、软件、互联网等等优秀科技行业。

下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锁定了7个科技前沿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基地探测。

2)研发稀缺:宽阔的护城河

科技公司估值上升的核心往往是技术的稀缺性。他们通过高额研发形成了研发壁垒,在技术落地之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营收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典型是通讯行业的中兴通讯、医药行业的恒瑞医药,都是所处领域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它们的研发支出占收入>10%。

3)业绩优秀:10倍发动机

长期看,业绩是科技公司的“燃料”。历史数据,中小创的10倍科技股,它们的业绩平均数是24.1%,而同期A股仅仅为8.1%。前者是后者的高达3倍!

譬如韦尔股份,跻身世界第三的CIS芯片龙头,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高达20.99亿元。在技术优势下,近两年利润分别大增221.14%、481.16%。近几年股价从30元左右,一路暴涨到328元,最高涨幅高达1001.39%!

投资建议:所以综上所述大家要跟踪A股的科技龙头,结合以上三大要素筛选在2020年利润增速超过1000%,存在爆发10倍空间的潜力稀缺科技龙头,并且要求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都将是A股里十分稀缺的好公司。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