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远去的大师(一)——王国维与陈寅恪

 孙行悟空 2021-04-23
三卷本《南渡北归》终于读完,夜阑人尽,那些民国时代大师们的群像在我的脑中往来穿梭,悲欢交集,挥之不去。他们留给后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启示,是教训,更是血泪。这样几位大师、这样几个历史瞬间不能忘怀:
一、王国维与陈寅恪
王国维与陈寅恪同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
王国维在北伐军即将攻入北京城时,1927年6月2日十一时许,投入颐和园昆明湖:
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陈寅恪挽王国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1922年王国维的知己,清末学者和诗人沈增植去世时,王国维为其撰写的挽联,悲恸凄怆,亦可以表达诗人对斯人远逝的悲悼:
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
  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
     ——王国维挽沈曾植
四十年后的1969年,陈寅恪大师双目失明,困居岭南中山大学。一代学人崇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早已被“文化文革”摧残殆尽。在神州鼎沸,子夜唯闻鬼唱歌的阵阵呼啸中,陈师失去了助手、医疗,接着又被扫地出门,迁入一所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平房,病床上继续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终至泪尽泣血,在凄风冷雨中溘然长逝。在那一年过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无人再为大师送行。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就此寂然离世。几十年后人们仅能用大师自己写的诗句,表达对他的追思。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挽晓莹》
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
   ——
陈寅恪《余季豫先生挽词二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