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处不在的所谓“饭圈”文化 现在最火的“圈子”应该就是“饭圈”了,这本来只是个圈地自嗨的小众群体,但是因为一系列强有力刷存在感的“骚操作”,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饭圈”原本是指代追星族,因为英文fans,所以粉丝群体就直接叫自己为“饭”,这些因为相同的爱好,所组成的圈子就叫作“饭圈”。随着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活动就形成了所谓的“饭圈文化”。 关于“饭圈文化”在圈里圈外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在圈里的人,认为他们团结互助,和自己的偶像共同实现梦想,热血又有意义。但是在圈子外的人看上去,觉得疯狂又极端,无聊又无知。 首先,所谓“饭圈文化”非常的封闭,他们有自己的交流语系,圈外的人是完全无法理解,也无法与之交流。比如: 没有翻译,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样建立的语系壁垒,隔绝了路人和饭圈的连接交流,圈子内部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互相隔离的很彻底。 其次,饭圈的能量特别惊人。他们和其他爱好群体不同,内部组织庞大,管理森严,分工明确。拥有一些大型企业都无法实现的调动资源的能力。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饭圈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做数据”,总用户才3亿人的微博上,偶像一条微博,转赞数都要过百万,千万,甚至过亿。除了“抡博”,还有“打投”即让自己家偶像,在各类说不上名字的榜单上位列前茅。榜单都有时效性,往往今日辉煌,明日云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金钱时间砸出来他们想要的名次,以此来实现对偶像的爱。 每逢偶像生日会,又是一轮新的战争。买下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已经不新鲜,送行星命名权,送月球地皮,直升机拉横幅绕城飞行,海报一路贴到冰岛……如此大规模、统一化的集资应援, 所爆发出的能量让圈外人叹为观止。 最后,饭圈文化中忠诚度非常的高,要求对偶像的爱唯一纯粹,这就呈现出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容不下一丁点的反对和不同。 一方面,对其他偶像的粉丝作为敌人一样进行打击。经常在公共平台可以看到两家对家的粉丝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所用的语言非常的恶毒,影响非粉丝的公共空间,被迫输入负能量; 另一方面对持有不同意见的路人,也会进行无差别的谩骂、人肉。有人因为发表对偶像的不满而被干扰正常生活,人肉,甚至去所在单位举报,严重影响正常人的生活。 当“饭圈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暴力性和侵占性,特别是对文化娱乐领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领域也都出现饭圈化倾向,就连传统的相声行业,比如德云社全都走上了饭圈路线。愈演愈烈的撕逼大战中,各路媒体纷纷口诛笔伐,痛心疾首,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社会的“毒瘤”,大声疾呼,说任由所谓的“饭圈”文化发展,会毁掉我们的文体事业,毁掉一代人。 02 “饭圈”文化的心理成因 这种饭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有的观点说是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煽动;也有人说是背后资本的力量使然。但是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这不过是一种镜映思维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人类身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只是在娱乐井喷的时代和互联网快速传播的双重影响下,更加的集中和被放大。 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讲到,镜映思维是我们人类大脑中特有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出生开始身体每一秒要建立一百多万条新的神经元回路,不断地对他人进行着微妙且持续的观察和模仿。这个过程是不自知的。正是通过镜映并重复他人的行为, 一些简单的动作才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神经元通路。 科学研究发现,这一系统是随着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而逐步形成、建立的。但是在青少年时期,我们的“社交大脑”才会真正成长、成熟。所以,青少年时期镜映的对象对形成我们的特征非常重要,在重复的镜映中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念。 首先,青少年时期在心理层面需要自己的“角色楷模”,“角色楷模”就是“一个被其他人视为榜样的人”。在青年时期,我们的行为不只来自观察和模仿,还是想象、移情、故事讲述和反思与角色楷模模仿的内在联系导致的。这些内在联系使人类的大脑在学习和创造的神经传递过程中,能完善和增强人类对世界的社会和情感体验。 战争时代的英雄离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而其他行业的精英又需要很高的认知门槛,但是在偶像身上,特别是文艺和体育领域,很容易完成想象和移情,对他们的奋斗和成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所以对偶像的狂热是一种对心理需求的满足。 其次,人类是社会动物,青少年时期也是发展自己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时期。人们都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发展社交关系,以前受限于活动空间,一般只能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同事。但是互联网让社交圈成几何倍的增长,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展社交关系,比如同样的身份,同样的爱好以及同样的消费偏好。因为共同的偶像形成的团体,因为有“保护偶像,陪着他一起走向成功”的情感想象,因为有共同奋斗的目标,比如各种打投排行和应援,与其他团体相比就联系更加紧密,一致性更强。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有组织有目标的追星做数据氪金的过程中,会让每一个粉丝有集体意识,通过这些目标的完成又强化了他们的一致性。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与他人意见一致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会被激活,会充满激情地投入下一次活动中。所以某流量出没有什么质量专辑的时候,粉丝们会做出人均购买100多张的夸张举动。路人是无法看到他们并不是为了欣赏专辑本身,而是在氪金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认同和满足。 最后,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因为他们渴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为了融入集体,他们会采取一些非常激进和危险的行为模式。比如排除异己的开撕,比如对话题的控评和网络暴力。 “饭圈”的人通过镜映彼此的行为观念,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也越来越多了,心理学研究证实,“一致化”会让彼此角色建模的效果更强,当人们见到和自己一样的人时,就更容易去效仿他们的行为。如果粉丝是单独一个人,或在生活中他们不会做出暴力攻击别人的举动,但是成为这个群体一员的时候,就会彼此效仿,成为“乌合之众”,消除了道德对自己的约束,偏激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愤怒。 03善用角色楷模的力量 当我们认识到“饭圈”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和需求,就会对“饭圈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判。要批判他的危害性之外也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有益的一面。要否则一味的声讨,解散和打击,没有了“饭圈”,也会有别的圈子存在,今天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在别的“圈子文化”中一样会碰到。 《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告诉我们,我们了解了镜映思维系统,对它造成的问题,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我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同样运用镜映思维系统予以解决。 首先,对于“饭圈文化”之外的人,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在全社会树立更多的正面的角色楷模。各行各业,在任何领域有所成就和表现优秀的人,都可以作为社会的角色楷模。积极正面的角色楷模会让人受到更积极的影响。 不仅青少年需要角色楷模,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不自知地需要角色楷模来镜映自己。即便他们不能让我们获得成功,也能让我们觉得充实,他们教我们怎样过上更健康、更有趣的生活。角色楷模多样化,就不会让“偶像”成为一个封闭的圈子,只有开放才能矫正偏执。 其次,作为角色楷模,要严于律己,要用自己优秀的一面去影响别人。成为角色楷模,以某种方式引领别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与很多流量需要利用粉丝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不同,很多正面的娱乐偶像会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号召力,以身作则,从事公益事业,集合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很多体育健将会用自己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激励大家像他一样奋斗自己的人生;科学大家会用自己专注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感染更多的人走上科学的道路……这才是角色楷模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后,作为“圈内人”,要积极成为别人的角色楷模。成为角色楷模绝对不只是成功人士或者名流的专利。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同伴产生影响,不自觉成为别人的角色楷模。 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的时候,就不会在各种集体中盲从,一味地效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如果“饭圈“的每一个人都能用文明理性的要求要求自己,去感染别人,那么文明健康的追星行为才能成为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在每个集体中收获的都是肯定和自我的发现。 |
|
来自: 淡墨书香日子长 > 《影视&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