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五星红旗诞生的地方, 这里,左翼思潮与海派传统曾交织成国歌飞扬, 苏州河在这里汇入激流的浦江, 外白渡桥记载着英雄的过往。 它们,出自深山的林石宝藏, 它们历经磨砺,虽纤弱柔韧也如铁似钢; 它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它们刻写在碑甲帛宣之上; 它们承载过华夏历史的辉煌, 它们正抒写着炎黄今辈的盛世华章。 它们也曾是文人雅眷寄情的山水情怀, 它们更见证过中华义士饮血沙场的铿锵。 它们是人心筑起的长城,敢与一切灾疫和虎狼较量! 中国的历史,在一百年前转折, 唯有躬耕实践的真理亘古不荒, 浸透心血的笔墨,满是鲜活的人格气节和坚忍的力量。 石库门之上,霓虹勾勒着北外滩的天际线, 开放的“世界会客厅”,传统笔墨正奏出新的交响—— 2021第二届《国粹艺韵——全国书画印名家邀请展》 迎春再放, 东西南北中,五色土给了艺术家哺育滋养, 四季昼与夜,五色墨晕染践行者内心的豪放; 这是一场新与老的艺术交融,传承中创新, 且看今日笔墨创写不老的东方神话。 ▂ ▃ ▅ ▇ 卢治平 ▇ ▅ ▃ ▂ 卢治平, 1947年出生于上海。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版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及上海理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我一直有一种冲动,很想在有机会为卢治平兄写一些文字的时候,用谐音,把他的名改作为“制瓶”。这当然是一种有失恭敬、因此也不宜付诸实施的调皮想法。但是,假如不是他在作品中如此执着地与“瓶”有深深久久的纠缠,以至于“瓶”也几乎成了其标志性的视觉符号,我必不敢有如此不严肃的念头。 2005年,在青铜峡 细数卢兄的《瓶非瓶》、《当代容器》、《润物无声》和《内敛的灰色系列》这几个系列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是以“瓶”或者它的局部形态,作为主要的形象素材的;而在更早期的铜版画作品和《灰色的五言与七律》系列中,“瓶”的形态也屡屡出现。另从时间的角度讲,可看到他在涉足版画创作的三十余年中,与“瓶”的对话,就占了足足十几年的光阴。 玉色水华 丝网 51cm×50cm 2014年 他的瓶,多选择的是器形简洁规整而伸曲收放有度的一类,口小而腹肥,自具含蓄的张力,更具有包容的肚量。在这个有肚量的容器里,他放置了诸如云霞、山川、草木、花卉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带有程度不同的装饰化风格,仿佛它们本就是瓶的装饰纹样;而它们与瓶体形态的错位游离,却又会让人怀疑这一点。这个若即若离的处理,就像是把“瓶”这个简明物象作为一个入口,带人旋即进入更广大的想象空间。就如卢兄自己说的:“我从没有想过要画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瓶子,借题发挥而已”,也就是说,在可视的“瓶”之外,他另有寄托。 考古笔记05-07 铜版 34cm×45cm 2005年 那么,他在“瓶”里装的、他想要“发挥”的,又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地,他的作品所关涉到的,是中国的视觉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用简要的辞语来阐释或把握的、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即使单举其中的视觉艺术门类的审美样式,也同样是包罗万象、浩瀚如烟海,环肥燕瘦般地众彩纷呈。显然,卢兄并不想以上帝的视角,来俯瞰和诠释这片锦绣般璀璨的缤纷图卷。从他选择的器型、纹饰的内容和风格,以及画面色调的处理来看,他所钟意的“传统”,是平和、恬淡、静谧那一路的审美取向。这个取向的代表,就是古代中国画中以丰富的水墨层次、即所谓“墨分五色”的方式来营造的,可以在俯仰间神游山川宇宙、悟道怡神养心的纯净世界。 静悟诗语-山前 丝网 48cm×74cm 2020年 这样的审美取向,既是艺术态度,也是生命态度,更是前人留赠与我辈的、关于精神生存和心灵看护的智慧结晶。卢兄从中汲取精粹,又活用现代绘画的原理和方法予以生发演绎,成功地将当代和古典融于一“瓶”;使他制的那些“瓶”,因而蜕变幻化为宁静而纯净的心灵境界和精神世界的容器。在繁花的锦绣丛中“只取一勺饮”,当然出自卢兄对这一审美境界的深深认同和皈依,甚而也不妨将那些“瓶”,直接看作是卢兄自身精神的外化,看作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观察记录;但同时,也堪称是对当下人心世态献上的,细声柔语的规劝和抚慰。包括我在内,众多的当代中国人都在滚滚向前的洪流的裹挟下脚不沾地,在不分昼夜的匆匆赶路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灵魂的关顾;而他,则仿佛希望用他的“灰灰的,湿润的色调,能使人安静下来”。 内敛的灰色之一 丝网 50cm×72cm 2018年 “灰”和“湿润”,是卢兄以画家的敏锐直觉捕捉到的、注解传统水墨画世界的关键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紧追不放这两个着眼点,因此能直取要害、不及其余,虽是全心演绎传统意趣、却能跳出简单描摹表象的窠臼而成新貌。这个直觉,就是个性的体现。而在对版画技艺的运用,对版画语言的创造和开拓上,也同样体现出卢兄的特立独行。无论什么画种,发展既久,就会出现所谓共识里的“典型”样式;版画当然也是如此。而卢兄从最初涉足版画始,就低调地、也是执着地利用版画的可能性来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对“典型”敬而远之;却不意在执着中,创出了新的“典型”。在艺术创造的世界里,往往就缺这种既有足够的自信、又能持之以恒的个性。 内敛的灰色之二 丝网,50cm×72cm 2018年 新系列《坐领风物》,是卢兄的在图式上的一个突变,意外之余,也让我为“瓶”就是卢兄内心世界的外化的这个看法,找到了新的佐证。我自作主张地以为,这些画面里以端坐或伫立的姿态,直面山川天宇的那些有如石墩、或是石碑的团块形态,其实就是先前那些“瓶”的化身,只是它们变小了。假如说,此前的它们,是作为画面的主要视觉形象,吸引观众进入其内部的审美幻境;那么如今,它们则凝缩成作品中“画眼”式的坚实存在,谦虚地观照大千,也把大家的视线,引向了外部风物景观的、依然是在“灰灰的,湿润的色调”里不断铺展开来的宁静、明澈和幽远。 坐领风物-观石篇-顾影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无论是在“内视”的、或是“外观”的状态下,我们都可以将画面里的不同形态“瓶”,视为投射在作品里的、作者自己的清晰的身影。想想也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把自己最重要的一段岁月都投在了制“瓶”的工程里,即便他自己不打算移影入画,灵魂也会不由分说地融入其内,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里不可缺的,是他身上一直都有的“真”、“恒”和“平”。也有许多艺术家,皓首穷经,也终不能达致心灵和作品越来越互为表里的境地,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月光 丝网 61cm×54cm 2007年 说“治平制瓶”,固然貌似是借由谐音而生的玩笑话,却与事实相符。“治”者,有深入研究、妥善经营之义;“平”字,用于形容他的艺术姿态或是画境,也都十分贴切;“制”,有造物、驾驭的意思;那个“瓶”,却非瓶,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视觉符号。如果有朋友认为,他的“瓶”仍然是一个包容了艺术家的观念、思考、修养、才智和技艺在内的、巨大的精神容器,我当然也是非常赞成的。 2019年处暑后一日 杭州 坐领风物 平淡的风景,经智者观望,会意味不凡。散落于路边水畔的石头,千年不朽,如果它们有生命,肯定会是一群能洞观历史、参透人生的智者哲人。于是,我在每一幅画面里放进石头。 颇费心思地拟定标题。为让作品有寓言感,因此表现手法必须避免太像风景写生。画了一大堆探索性草图,当笔下出现错落有致的密集线条时,感觉语言找到了。再慢慢整理,寻找音乐的旋律感和诗歌的形式节奏…… ——自述 坐领风物-观石篇-彼岸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守阴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望川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问山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卧寒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宿野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仰止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坐领风物-观石篇-知水 丝网 68cm×47cm 2018年 润物无声 有两种不同的境界 如雷霆击碎顽石,是一种境界 可以称之为——视觉冲击 如细雨渗入平沙,是另一种境界 漫漫沁入,无声穿透,轻轻柔柔笼罩下来 给人一种安宁平和的感觉 很接近中国水墨,灰灰然,淡淡然 于是,我杜撰了一个新词 ——视觉渗透 ——自述 望湖 丝网 72cm×64cm 2013年 新雨 丝网 64cm×72cm 2013年 雪谷 丝网 72cm×64cm 2013年 涌泉 丝网 72cm×64cm 2013年 远草 丝网 72cm×64cm 2013年 晕花(暖色) 丝网 55cm×38cm 2014 铜版,考古笔记 不少博物馆里的残片,残缺但精美异常。经过风沙侵蚀,流水洗涤和历史尘埃覆盖,甚至经历了战争硝烟熏撩和种种意外击打破坏,跨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却丝毫没有破碎之感。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摘除了多余的平庸,留下最耐看的精髓。…… 我将金属板放入酸槽中,希望借助一次又一次或主观或失控的腐蚀,浓缩与重现这一段艺术与历史的漫长进程。 ——自述 风景 锌版 30cm×51cm 1999年 风雨1998 锌版 46cm×71cm 1998年 考古笔记-陨石 锌版 37cm×59cm 1998年 考古笔记之三 锌版 38 考古笔记之四 锌版 38 考古笔记之一 锌版 39cm×50cm 1994年 水乡图画04-11-A 锌版 25cm×33cm 2004年 水乡图画之三 锌版 44cm×56cm 1994年 水乡云梦 锌版 50cm×65cm 2004年 天外来客 锌版 44cm×56cm 1994年 灰色的五言与七律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在黑白版画中用好灰色。世上少有绝对的黑白。黑白之间,灰色无尽无穷。灰色中庸、平静、温和,不大喜亦不大悲,算得上宠辱不惊,有哲思和形而上的味道。如同中国水墨中“墨分五色”,用不同的灰对应和色替代五色,不仅含蓄而丰富,还有一种特殊的抽象性和形式感。我喜欢。 ——自述 沧海关山一朵云轻轻飘过 丝网 48cm×68cm 2020年 晨曲 丝网 47cm×62cm 2021年 窗前 丝网 47cm×66cm 2021年 静夜如水 丝网 63cm×63cm 2021年 明式书法,仿宋 丝网 67cm×94cm 2009年 明式书法,左中右结构。行书 丝网 67cm×94 cm 2009年 内敛的灰色之三 丝网 50cm×72cm 2018年 浅入诗径系列-今月曾经照古人 丝网 48cm×74cm 2020年 浅入诗径系列-桃花潭 丝网 48cm×74cm 2020年 浅入诗径系列-晚来风 丝网 48cm×74cm 2020年 我欲乘风归去改版彩色 2020年8月26日 阳春三月 丝网 62cm×52cm 2021年 云在水,舟行天 丝网 48cm×68cm 2020年 瓶非瓶 瓶非瓶 丝网 87cm×65cm 2007年 e8,视觉乐器-琴瓮 丝网 78cm×60cm 2011年 瓷器-中国-合 丝网 59cm×47cm 瓷器-中国-盛装 丝网 65cm×88cm 2009年 瓷器-中国-时尚 丝网 71cm×76cm 2008cm 分析之二,壶身 丝网 68cm×36cm 分析之三,壶柄 丝网 68cm×36cm 花瓶的下半部 丝网 67cm×52cm 将错就错之二 丝网 58cm×58cm 2020 将错就错之一 丝网 58cm×58cm 2020 流韵空灵 丝网 68cm×78cm 2017年 落英 丝网 45cm×58cm 2016年 瓶非瓶之九 丝网 66cm×90cm 2010年 瓶非瓶之四-谐 丝网 126cm×98cm 2011年 岁岁平安 44cm×62cm ——自述 马利牌版画机 铁 木 纸 180cm×160cm×70cm 2017年 装置 装置 装置 装置 卢治平曾在美国新泽西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术馆、意大利米兰永久艺术宫、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英国剑桥版画艺术中心、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图书馆举办个展。 2010年《灰色的五言与七律》上海美术馆展出现场 2011年《视觉乐器》上海图书馆展览现场 2013年,东京《润物无声——卢治平版画照片展》海报 曾担任第一至第四届上海国际版画展策展人。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图书馆、日本佐喜真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意大利米兰永久艺术宫等机构收藏。 2010策划《观城-2010上海国际版画展》 2012年,担任《原点的维度——2012上海国际版画展》策展人 2014年,担任《阅人——2014上海国际版画展》策展人 2017随国家画院访问日本,与日本著名艺术家黑崎彰合影 中视文旅品牌以中央数字电视频道为依托,以继承和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为己任,将融合中央级媒体平台结合新媒体优势,打造媒体、文化、艺术、旅游集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涉及媒体运营、文化交流、艺术展览、书画拍卖、文化旅游、文艺晚会、栏目打造等板块。 成立中视文旅艺术研究院,目前已落定中国画研究院、书法研究院、篆刻研究院、文艺评论研究院、版画研究院、当代艺术研究院、陶瓷研究院、美学研究院、诗词研究院、美食文化研究院,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为发展格局,集专家资源与学术研究于一体。 编辑:杜睿贝阳 责任编辑:史赟淇 图片:艺术家提供 【国粹艺韵】当代书法复兴和海派书法走向世界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周志高 【黄喆】光入变 The Enlightenment of Light 【设计·乌托邦】设计师是如何用跨界思考方式,解决客户需求痛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