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沅水流域和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们

 炫叶楓雪 2021-04-23

沅水,又称沅江,有南、北二源。南源龙头江发源于贵州贵定的苗岭斗篷山南麓,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麻江平越间大山。两江在旁海镇岔河口会合后称清水江。在贵州流经合江、剑河、锦屏、天柱等县至銮山入湖南芷江县,东流至黔阳县托口镇与渠水会合始称沅水,最后在常德的德山注入洞庭湖。 1033公里的长度;河源至黔城为上游,河谷狭窄,险滩较多;黔城至沅陵为中游,河谷逐渐增宽,坡度减小;沅陵以下为下游,河谷增宽。

沅水流域和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们

沅水

沅水流域四周高原山地环绕,是一个独立的封闭区域,也是中国自然地理中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阶梯东南丘陵过渡的地区,由于地质和地貌条件的影响,整个流域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大体呈一西南斜向东北的矩形。 从沅水本身来看,沅水干流左岸为云贵高原向东倾斜的延伸部分以及武陵山脉的东南坡,河网发育较好,支流较多较长,水量也充沛;右岸因为逼近山脉,支流较少较短,集水面积只有左岸集水面积的一半,因此整个流域呈不对称的羽状水系。

沅水流域四周高原山地环绕,地形呈“一线两面”,北边是武陵山脉;南边是雪峰山脉,纵贯南北,将沅水与资水分隔开来。两条山脉构成了沅水流域地理的两个“面”。

沅水流域和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们

沅水及主要支流

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交汇点在沅陵县境,沅水在此形成险滩急流,而中上游地区水系呈羽状展开,支流众多,溪河纵横,在干流与各主要支流两岸分布着一系列大小不等、放束相间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其中以沅麻盆地、芷怀盆地、溆浦盆地、安洪盆地和渠阳(靖州)盆地较为著名。其间还有许多小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但面积较小,呈坝子特色,这种四周环山、一水中流的地形,历史上称之为“溪峒”。 沅水上游有22条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她像千年树根,直扎洞庭.。

那么远古时代的沅水流域是什么样子?本来我们不知道。但当代考古给了我们答案。 1990年6月12日,湖南博物馆的一个考古队来到当时的黔阳县(今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一个叫高庙的遗址,岔头乡的高庙是沅水流域常见的小山寨。这里曾有一座地势很高的庙,每当沅江涨水,大水淹到庙的屋檐下就再也不会上涨了,人们以为神灵显圣,纷纷前来拜叩。高庙之名由此而来。

沅水流域和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们

他们开始了在这里的考古挖掘。考古在一处土坎得到突破。这是一个高1.5米的土坎,当时虽长满绿草,但刨去表层浮土后,结果让人大为惊讶:下面竟然还有将近2米厚的文化堆积层,且有大量螺壳,陶器碎片的特征也与上部地层所处略有差异。随后惊喜不断,清理的遗址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经3次挖掘,揭露面积1672平方米,出土石、玉、陶、骨、角、蚌等各类文物和标本1万余件,它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其堆积最大厚度达7米左右。 从这些文化遗址我们大致梳理出远古生活在沅水流域人类的生活:当时的居民多选择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居址大都分布在沅水主、干流两岸的一级台地上,房屋均为挖洞立柱的排架式结构地面建筑,方向朝东或朝东南,多为长方形两开间和三开间的结构,面积20-40平方米不等,有的房屋附近还设有窖穴。 高庙遗址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以及这些骨骼遗留下来的痕迹,使我们能大致揣摩出远古时代沅水流域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 动物骨骼遗存包括螺、贝壳、龟鳖以及各种鱼类等水生动物遗骸和猪、牛、羊、鹿、魔、熊、象、猫、猴、犀牛、摸等陆生动物,种类数十种。在出土动物骨骼的不同遗迹单位内,骨骼的出土数量相当悬殊,多者几百件,少者仅1件。动物骨骼在遗迹内的分布大多数是零散的,并和其它遗物混杂在一起。骨骼保存的完整程度也各不相同,不见完整的骨架,甚至保存完整的长骨都比较少,大部分破损相当严重,呈碎片状或管状。但风化程度比较轻,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沅水流域和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们

高庙遗址文化层有大量的贝丘层

我们看到,当时的生态环境很适宜野生动物的生存,因为高庙动物遗骸里病理成因的标本很少,当时并没有什么流行性疾病;动物种类繁多,遗址周围生活着一个巨大的动物群。犀牛、膜、野猪、鹿、熊、象、猴等种类反映遗址周围有茂盛的森林。水鹿、梅花鹿和豪猪以及一些小型食肉类动物反映遗址周围存在着稀疏草地或灌林丛的开阔地带。数量较多的竹鼠化石,说明茂密竹林的存在。此外鹿类也喜欢在开阔的林缘湖滩上活动。 丰富的鱼类、龟、鳖、螺、蚌等水生动物反映遗址周围分布着宽阔的水域。 我们可以想象出距今约7800-5300年间的沅水流域与现在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当时正处在亚热带的湿润气候下,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开阔的林间草地和灌木竹林,还有相当宽阔的水域,生活在这里的高庙人能通过狩猎和采集保证自己的生活,而水中丰富的鱼类、龟、鳖、螺、蚌等让他们的谋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捕不到猎物的时候,他们会到河边碰碰运气,一只爬上岸的龟鳖,或者用树杈刺中浅水滩洄游的一条大鱼,就会给他们和族人一顿丰盛的晚餐。 高庙底层的堆积成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说明了那个时候动物非常丰富。但是到了上层,野生动物遗骸在减少,说明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再生速度远远跟不上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采集与渔猎的攫取式经济使高庙人面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鱼骨也是遗址中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类,其中上部地层出土的数量远远多于下部地层。我们对所有的鱼类碎骨进行观察,看到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动物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而陆地上的动物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被迫开拓水生资源作为补充。数量众多的烤灼鱼骨表明烤食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人类渔猎的能力已经大 “高庙上层文化遗存”晚期,随着人口增长,也许还有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使大量动物迁徙,可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日趋匮乏,饲养经济的出现也表明他们开始积极应对面临的生存压力,人们如果通过狩猎或捕捞获取肉食资源的途径可以保障主要的肉食来源,那么他们就不会无缘无故放弃狩猎和捕捞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而专门去强化饲养家畜这种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