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斯拉刹车门应对连续失措,根子哪里!

 胜研集 2021-04-23
刹车门应对又错

特斯拉刹车门事件的最新进展是:

特斯拉维权车主的丈夫指公司在没有与车主沟通的情况下,公开车子发生事故前的行车数据,侵犯车主个人隐私权,要求公司对此公开道歉,并将数据撤销。

特斯拉昨天(22日)下午向媒体公开了事故发生前一分钟的行车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内容包括事故前一分钟刹车数据和前半小时数据。

然而,胜研认为,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应对!
公开数据是一个败招,特别是由特斯拉向媒体公开!

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响应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请求,向监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然后由监管部门发布。

由特斯拉向媒体直接发布,明显有个人隐私泄露嫌疑,这明显违背企业保护个人隐私的准则。

当然,再次体现了,特斯拉中国面对舆情危机,急于摆脱舆论的口诛笔伐,导致应对失措的表现。

矛盾酝酿几个月

其实,特斯拉在中国的问题,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打下伏笔,包括起火,刹车,车外摄像头监控,驾驶员监控等等。

一、美国交管局(NHTSA)救驾质量问题

315晚会之前,国内舆论都在热炒,特斯拉会不会因为质量问题,比如自燃,刹车等问题登上晚会舞台。

不过,此前的美国调查报告救了特斯拉。

2021年1月9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布了一份缺陷调查办公室(ODI)对特斯拉进行有关“突然意外加速”的调查概要,其指出,在审查了可用数据之后,缺陷调查办公室因未获取到特斯拉“突然意外加速”的足够证据,驳回了一份66.2万辆特斯拉汽车进行正式调查的请愿书。

调查结果显示,NHTSA并未识别出足够证据来支持对请愿中提及的车辆意外加速进行缺陷调查。

在请愿者所引用的每一个案例中,证据表明,意外加速事故均是由于踏板使用不当造成的,并没有证据表明加速踏板总成、电机控制系统或刹车系统存在任何可能造成上述事故的故障,也没有证据表明车辆设计因素会增加踏板误踩的可能性。

另外,请愿书中提到的意外加速车辆存在潜在的电子故障,这是对系统设计和日志数据的不准确假设。

有了NHTSA的护体,特斯拉的腰杆自然坚挺很多,这也是特斯拉豪言随便任何第三方检测都认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世界没有一种完全没有技术缺陷的车辆,包括特斯拉在内。

所以,未来某些时候爆出特斯拉有某种缺陷,也属于正常范畴,不影响总体质量过硬!

二、车联网安全,隐私和机密

出于消除媒体对车联网安全问答题的担忧,特斯拉本身也曾经悬赏百万美元征漏洞,这是自信,也是策略。

而且,有一次还真奖励了发现安全漏洞的一个团队一辆特斯拉model3。

然而,质量问题和网络安全并不是国内媒体的唯一疑虑,此前发酵更严重的是间谍问题。

根据报道,因为车载摄像头问题,特斯拉被禁止驶入军事禁区附近。

同时,海外版本上的驾驶员监控,在国内版本的特斯拉上也没开放。

随后,马斯克通过视频参加一个高层论坛,表示如果特斯拉用汽车在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从事间谍活动,公司将被关闭。

舆情漩涡为哪般?

以上种种,特斯拉算是躲过去了,当时这次刹车门事件突然爆发,再次让特斯拉陷入舆论漩涡。

问题在哪?

胜研认为,就电动车而言,特斯拉已经用销量证明了性价比,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这点不需要他人多说。

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点:马斯克和售后服务!

不认错的马斯克!

在美国媒体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从不认错,这已经形成了特斯拉不认错的公司文化形象,这在中国似乎行不通。

藐视对手,藐视规则,以及技术的极度自信,特斯拉这种极少认错的企业文化在美国赢得了粉丝,同时赢得了销量。

去年,特斯拉已经裁掉了在美国的大部分公关团队,虽然在中国招聘公关人员还在持续招聘。

在沟通方面,马斯克擅长网络舆论应对。

特斯拉高度依赖马斯克的推特,他在推特上有超过5,000万粉丝。

不过在中国,微博上马斯克活跃性太低。
虽然特斯拉车主在微博上抱怨突然加速或转向失灵等质量问题,但截至周四,他对仍然是热点话题的中国市场情况缄口不言。

所以,特斯拉在中国的媒体沟通窗口几乎就是失效的。

而,特斯拉相关人员企图通过公司官方渠道展现马斯克在美国一样的不认错形象时,就会遭遇不一样的舆论环境。

凭借马斯克的极高声望,特斯拉成为首个在中国获准独资设厂的外国车企。

这种殊荣,也给自傲的特斯拉在应对中国舆情的时候,企业文化惯性不容易转弯。

除了文化问题,也有企业经营相关问题。

售后跟不上销量!

特斯拉在中国遇到的麻烦的也凸显出马斯克和其他高管已经承认的一个问题,但他们主要是谈及北美业务时才会想到。

特斯拉的维修服务能力已经跟不上销量的高速增长。

特斯拉财务长Zach Kirkhorn 1月时对投资人表示,“扩大服务对公司未来策略真的很重要。

然而,在中国,扩大服务也一样重要!

有分析师认为,“社交媒体上一直都存在对中国特斯拉质量与服务问题的不满,直到刹车门发酵之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被特斯拉本地团队忽略的。”

然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到特斯拉销量的30%,如此大的销量也让特斯拉服务短板体现无遗。

特斯拉依然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问题已然明确,任何品牌的车辆都不可避免缺陷,差别只是缺陷比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正如特斯拉被引入中国时的目的那样,特斯拉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特斯拉。

因为特斯拉有助于树立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形象,从而帮助所有公司增加销量。

同时,特斯拉这条鲇鱼,有助于建立国内稳定的电动车供应链,以及促进国内新势力优胜劣汰。

这并不是说华为,小米等产业巨头进入后,特斯拉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胜研反而认为是加强了特斯拉的标杆作用。

以特斯拉电动车为性价比对标,让整个行业都有了超越特斯拉的动力,才是引进特斯拉的最终目的。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称,目的不是迫使特斯拉离开中国。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外企适应中国市场,认真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尊重中国文化和消费者,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积极元素。无论是教训还是帮助,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

2月,美国《消费者报告》发布了车主满意度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了最受欢迎和最不喜欢的汽车品牌。

特斯拉以总分88分位居榜首。

该排名基于美国2020年年度汽车调查,涵盖了369,000辆汽车。

点赞转发一条龙,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