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辉:儿女双全的孤独父亲

 乡土大河南 2021-04-24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儿女双全的孤独父亲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怕和陌生人说话了,随便是谁,只要TA愿意和我说话,我都能接茬聊一会儿,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天天来找我聊天的都是老年人,在他们眼里,我还是年轻人,此处暗自高兴五十秒。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这个原因:年轻人忙着上班工作,谁有空来唠闲磕儿呀,那可不只有老年人有空悠悠转转之余逛到这里,有事没事说几句话。附近又都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就算我妙龄十八,也照样是遇到的老年人多,总不愿意接受日趋衰老是人类的共性吧。
接触的老年人多了,我发现人类之所以不愿意接受衰老的现实,大多是因为明白越老活着越不容易了。
要说附近是铁路小区,老年人基本都有不低的退休金,又有福利房,可以说衣食住行都没有啥可忧虑的,比起家乡的老年人,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和相对熟悉的几位老人聊过几次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些城里的老人,还没有我家乡的老人晚年幸福,他们,虽然不愁吃穿住用,却往往都是空巢老人,这孤独,居然不比缺吃少喝好受。
有位老人,姑且称之为王大爷吧。这位王大爷,经常在我们门口的人行道上看到他,有时候手里提溜几棵青菜一把面条,有时候是几颗鸡蛋一块豆腐,很少见他买肉。穿的衣服,可谓超级寒酸,脚上常常是一双看不出什么颜色的旧运动鞋,灰扑扑的,好像从买回来就没有洗刷过,裤子,也是皱巴巴的,不是太短露着脚踝,就是太长拖到地上,上衣经常是一件军绿色的外套,是那种几十年前的老式军装,市面上早已经买不到了,衣领和袖口早就磨成了毛边,衣襟上还有深深浅浅的污渍,似乎是吃饭时洒上了汤汤水水。
这位王大爷,穿的凑合也就罢了,腿脚已经明显不大利索,脚步有些蹒跚,有一条腿使不上劲一样,一步一拖,看着像是中风后遗症。
看到王大爷这幅行头,很容易联想到街头的乞讨者,流浪老人,因为太像了,头发胡子都是乱蓬蓬的,走近了还能闻到身上有明显的异味,是那种发霉发臭的气味。
有天下午,王大爷竟然一步一挪的上了台阶,走到我们店里来,来者都是客,自然要热情打招呼了。
他指着货架上的营养品,问了这个问那个,最后问哪一种最便宜,果然不出所料,孤寡老人,日子不容易啊,可是人家也想补补营养不是。只好耐心解答。
不过听王大爷的口气,倒是不像那么潦倒的人。说了一会儿,王大爷忽然问我老家哪里的,听着像是本地口音,我早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到底是郑州方言还是社旗方言,就顺口说,是本地的。
王大爷显得兴奋起来:我家也不远啊,老家新郑的,后来在信阳部队17年,转业后又在信阳工作20多年,两个孩子都是在信阳长大的。
原来还是一位老军人呢,怪不得总是穿着旧式军装。
也不是孤寡老人,还有孩子呢。我犯了瞎唠嗑的毛病,接茬问大爷,今年高寿啊?
高寿也说不上,78 了,还没80呢,不算老,也是一位不服老的主儿啊。
是啊是啊,过去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70岁,老年生活刚刚开始,生活水平高了,人们都长寿了。你才70多岁,孩子们都还年轻着呢。
我顺着老人的口气往下说,说起孩子,老人眼睛亮了,孩子也不太年轻,都四十多岁,快五十了,一个儿子一个姑娘。
孩子小的时候,我都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到大城市去发展,俩孩子也都算争气,儿子考大学上的军校,在武汉炮院,毕业后在部队工作十多年,后来转业留在了武汉。姑娘上大学在郑州,这不是毕业留在这里了,我这是在姑娘家住呢。
跟着女儿住的老人能穿成这样,头发胡子脏了长了闺女也不管吗?我心里先给这个姑娘打了大红叉叉。
谁知道老人接着说,我来郑州姑娘家了,就在某某小区13号楼,来的时候姑娘就说,来可以,住在一块不方便,要给我单独租个房子住,说是来姑娘家,还是一个人。我也不能真让姑娘花钱给我租房子住呀,我自己凑了几十万,买了个小房子。这可算安顿好了,姑娘一家又搬家去了杭州,说杭州发展的更好,要去那边工作,我还是一个人在这里。
那您当时咋不跟着去杭州呢?我也是傻,居然这么问,能跟去的话他能不去吗?
果然,老人说,姑娘去杭州,要在杭州买房子,钱不够,老人就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补贴给闺女买房,房子卖了四十多万,姑娘说需要五十万才可以,老人就又借了几万块钱凑够了五十万给了女儿。老人没了自己的房子,就住在女儿留在郑州的房子里。一个人生活,诸多不便。
王大爷感叹,孩子小时候只想着让他们学习好,长大远走高飞,哪里利于他们的发展就去哪里,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了。这是悔教儿女觅封侯吗?据说,学渣孩子才是来报恩的,学习不好,只能留在父母身边,有个头疼脑热的,一呼即到,方便照应。我心里开始庆幸自己的孩子不是学霸,不是学霸也挡不住孩子往外飞的心,外面的世界对于年轻人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嫌生活不方便,尤其是男人,操持家务不在行,不管是和儿媳妇相处还是和自己闺女相处,都不方便,不像老太太,跟着儿子姑娘都受欢迎,我老伴就去武汉帮儿子带孩子去了。老人絮絮叨叨接着跟我说。
原来,这个看着邋里邋遢的大爷,老伴健在,儿女双全,却把自己过成了孤家寡人。
你也去武汉儿子家,少年夫妻老来伴,你要和阿姨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
听我这么说,老大爷直摇头:不行不行,儿子说房子小,住不下这么多人,儿媳妇只说让老伴去,没说让我去。
可怜的老人,被亲闺女放在既不是家乡又不是第二故乡的郑州,天天只能无所事事一个人街上瞎溜达。
大爷,你去体育场锻炼身体,那里有很多老头老太太,去打打太极,下下棋,人多热闹,一起说说话解解闷。我给老爷子出主意。
老人,换了环境,远不如年轻人适应的快,来了好几年,还是没有交往的圈子,也难怪,穿的像个乞丐,浑身气味尴尬,我和他说话一直戴着口罩,还是隐隐有古怪的气味往鼻子里钻。我很想提醒他,就算老伴儿女都不在身边,您也好歹把自己拾掇干净一点,衣服可以旧,头发胡子收拾收拾洗洗干净总不难吧。
可这话还真轮不到我说,我看老爷子没有要走的意思,就给他倒了杯水请他坐下。
老人感谢的话说了好几遍,又回忆自己在部队如何如何。能在部队17年,应该不会是普通士兵身份复员,何至于如此落魄?
我问老大爷,老家新郑还有老宅吗?干脆回老家住去,农村人不像城里,对门邻居都往来不多,老人住在农村还是很方便的,就算孤身一人,也可以乡里乡亲串个门。
没有了,早没有了,户口迁到信阳,老家啥也没有了,父母早就过世了,兄弟姐妹也都老的病的病,个人顾不上个人,年轻人更不用说,从小没在一起生活,压根就不知道亲。
还真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亡故,兄弟姐妹不过是一门亲戚了,再说,这位王大爷多年不在家乡生活,回家找谁呢?也不过找到个寂寞罢了。
我出这个主意,等于零。
那你还是去杭州吧,你把房子都卖了给女儿凑钱买房,她应该让你去住。说完我就知道自己又错了,这个建议还是行不通。
果然,老大爷说,住姑娘家不行,我本来还想租个房子住在他们家附近,谁知道闺女说,杭州房租很贵,消费也不低,我的退休金,不够在那里生活,这不,我在这里能省就省,存够了钱,我就去杭州租个房,离闺女近了到底会好一点。
我说呢,老大爷把自己收拾得这么寒酸,他的儿女不知道在街上看见自己的父亲这个样子作何感想,两个当年的学霸,被父母不遗余力托举去实现理想,他们知道吗?他们的爸爸后悔了!
后悔的爸爸,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倾其所有去帮助,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如此忘了自己去成全儿女的老人,理应得到儿女最好的照顾。我替老人委屈得腮帮子疼。
喝完了一杯水,老大爷站起来向我告辞,他到底连最便宜的奶粉也没舍得为自己买一包,说再考虑一下,这点钱,一定是还想存起来,留着去杭州租房用吧!
也许,等我们这一代父母到这个岁数时,不会如此狼狈吧,我们,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为了儿女,放弃自己。我们爱孩子,也不忘爱自己。
我希望未来的老爷子老太太们都收拾得体体面面干干净净,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迈着矫健的步伐,越老玩的越潇洒。
不写了,我要去好好敷个面膜,未来,我要做一个可甜可咸可奶可鲜可可爱爱的妙龄老太太 

作者简介

张晓辉,社旗县兴隆镇罗庄村马庄人,妙龄大妈一枚,当年瘦小离家到大城市郑州谋生。热衷自主创业,匆忙半生,并无建树。白天忙生存,夜晚码文,感性和理性并存,一直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的苟且,但一定有诗和远方,一直坚信住什么房子不重要,和谁住一起更重要。坚持吃粗茶淡饭,过简约生活,写温暖走心的文字。乡土赊旗特约撰稿人。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