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二、译文:
三、字义:
四、说明:老子在道经一章给出了“有”与“无”的定义,这一章老子着重强调了“有”与“无”在运用中所各自已扮演的角色。
前面章节我谈到了“有”与“无”是道的两种运动方式。“无”是兴起万物并为万物提供发展变化动力的运动。“有”是呈现万物以“无”运动时产生的结果的运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所以常说“一有一无之谓道”。 另外,老子也用“动”与“静”两个词与“无”与“有”交替使用。我们须记住“动”与“无”是同一个意思,“静”与“有”是同一个意思。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很少言及“阴”与“阳”。 下面就分析老子举的第一个例子:
1、“卅辐共一毂”:制造轮子。这个阶段老子称之为“有之以为利”。 2、“当其无”:保持轮子的形状完整,不能变形,也不能损坏。变形,损坏就丧失了轮子的作用,也就不叫轮子了。这个阶段老子称之为“无之以为用”。 3、“有车之用也”:我们可以用装有轮子的车来载物、载人了。 从上面解释可以看出,“有”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器物的可能,因为器物以“静”的方式呈现在那里。“无”为我们提供了保持器物存在的可能,因为器物以“动”的方式去保证“静”能呈现出来。 再举个例子,电视机。“有”的运动保证了电视机能做为一器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有”消失了,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还有个叫“电视机”的器物存在。“无”的运动保证了电视机以像出厂时一样维持其正常的观影效果,如果“无”消失了,电视机会在我们面前瞬间解体崩溃。在“有”与“无”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每次打开电视都能欣赏到节目。 老子在本章例出的三个例子,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做为对象的,其实,不只是器物,人的行为亦同样遵守“有”与“无”的运动规律,并在“有”与“无”的运动约束下,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所举的例子,我们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并在自已的头脑中固化“有”与“无”、“动”与“静”的概念,积极地使用它们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道德经并不是一种“虚无”的玄学,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我们借助于道德经阐述的思想,是的的确确可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 有些人把道德经视为修身养性、打坐冥想的指导思想。但我认为,把道德经大材小用是很可惜的,也违背了老子的初衷。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