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洋洋洒洒6789 2021-04-24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和日本工艺。我们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听到了太多日本工匠精神的“神话”,其实最初笔者领教到这个词还得从罗太君做手机说起,相传是从他的精神祖国日本那学来的;然后是美国人高晓松,在节目里大赞日本人工匠精神,几乎是谄媚的态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一点的比如媒体上宣传的,煮饭几十年煮成了煮饭仙人,炸虾炸了几十年成了天妇罗之神,捏了几十年寿司捏成了寿司之神……种种技艺被做出来极致,就被叫做工匠精神,甚至日本政府也把鞠躬这个技术活做到了极致,给自己增添了“工匠民族”的美誉。

非要把劳动者区分出等级的话,所谓匠人,大抵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一项工作,每天都在努力思考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并最终做出了成就的人,不然楼下大爷摊了40年煎饼也能叫煎饼之神。

按照以上标准来看,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又做出了成就的匠人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德国、美国,全世界各国都是有的。但能把这些上升到文化精神层次的,唯独宣传的是日本人。比如笔者看过一个日本厨师做虾的视频,号称一百多道工序,光揪虾线的动作就剪出几十分钟;日本厨师做条鱼,做了四个小时,把鱼骨剔出来,反复的炸,划……作为一个土鳖,大言不惭,精深的文化咱暂时没水平看出来,倒是感觉很多步骤是为了繁琐而繁琐,对食物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加成。

图片

严肃来说,岛国人对于物的迷恋,执着于对物的挖掘,并赋予相当多的神秘主义的内涵,强调仪式感,是有其特殊历史缘由的。简言之,古代日本物产极其贫瘠,上至大名贵族,所能享用的东西尚且不多,丰臣秀吉还把吕宋壶当宝贝呢,更不用说被盘剥的平民了,终日劳作只能野菜充饥,所以人们特别珍惜食物和工艺,然后慢慢就把物品增加了“精神力量”,一块豆腐和一双筷子都能被赋予上精神力高达。

这种 “崇物”,与中国人“观物”和“造物”,自然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就好像中国人更追求道和体,应用和术不必拘泥,但在传统日本人那里,很多从中国传入的东西,譬如茶道,刚传入时那一板一眼有严格规矩,日本人就全盘接受并永不改变,这也是“崇物”的体现,是对“物”这个自然对象本身的崇拜。由此还延伸出了“物哀”哲学。

虽然后来日本人的资本主义在东亚地区率先得到发展,包括现在已经发达了半个世纪了,刻在民族文化基因的匮乏记忆许久没有摆脱,这种“崇物”的宗教仪式感也被保留下来。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原始积累以及战后接受大量制造业转移,无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春笋般地生长,长成几千家老字号,对物和技艺的迷恋与日俱增。

加之社会阶层逐渐板结,导致很难实现阶层跃迁,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以来,除去短暂的昭和前期日本人存在大量改行现象,多数时候一个日本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整个过程,始终被置于集团的规范之中,各种集团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忠诚意识,员工会义无返顾地对集团或企业尽忠。浸染在这种文化下的老一辈的日本人,把一辈子做一份工作、世代传承一份工作视为当然。这些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土壤。

这里可以引申一下,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不仅仅是靠出台法律来维护“忠诚”,也有一整套传统秩序在运作,一方面,员工被不断地忠诚规训不敢离职,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敢裁员,当资本家需要提升竞争力,要断尾的时候,除了考虑法律,也会害怕舆论上背负裁员所带来的追究,只能靠重组来隐性裁员。这种管理模式和配套感恩的体系,是日本企业在工业上升时期的优势,也是互联网时代下行时期的负担。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起步腾飞时,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造假和山寨国,基本上欧美各种流行产品都被日本山寨过,而且质量和口碑极差。七十年代后,日本人完成原始积累,开始在经济上领风骚后,日本制造终于在国际上风靡一时,不过这靠得也是几十年工业积累和日企管理模式,所谓的工匠精神这时只是历史和管理模式衍生的副产品。

有意思的是,现在这种文宣式的、工匠精神为卖点爆发的时间点,反而比较吻合近二十年的日本经济状况。结合我上面引申的日式管理制度来说,在失去的二十年以后,日本的模式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所以硬实力下降之后整个社会开始将心思动在“巧实力”上,配合海量的宣传经费和营销,打造出了“工匠精神”这张牌。只可惜这几年日本制造的几个头牌领域曝出的造假黑料太多,让“工匠精神”变成了“躬匠精神”,不断戳破自己的神话。当然,所谓的“工匠精神”在中国还有一些热潮(在书店里和一些网络平台上,你仍然能深有体会)。

图片

不过,细看日本人关于工匠精神类的纪录片,我们会察觉到一个细节,就是日本人拍纪录片讲工匠精神的时候,他的着眼点是讲他们快要失去工匠精神,而不是他们还有工匠精神。

NHK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纪录片,笔者看了不少,比如说农业方面的东西,比如某种品牌稻米产量虽然非常低,但是品质精细,这里面往往又带有一个悲惨的现实背景,就是快卖不出去了。比方说一个山沟沟里的小企业,做五金模具的,小工作坊做得非常好,半泽直树里有类似的情节,就是那个小技术加工厂,搞得很有精神,老板和员工们很努力,但是它快要完蛋了。镜头里面是充满了对过去的缅怀。

也就是说,日本人搞出这样的工匠精神的这套文宣,有些本来是对内的,类似鼓励老百姓多买国货,就是支援一下那些偏远地区那种快倒闭了的那些小生产者,是挽救小生产者的一种思路,一种文宣。对外反而形成了一种文化溢出。这既是发达经济体的通过先进的营销体系,对一般国家和民众进行的附加值上的收割,也功归于我国的亲日的、买办的利益集团(包括台湾)过于努力造成了一种溢出效应,带来的错会就是只要是日本产品都具有工匠精神,日本随便买个马桶盖儿、电饭煲都沾点工匠精神的灵韵。这味儿就串了。实际上在日本人眼里,是一些大路货商品,包括松下索尼的产品,已经和工匠精神不搭边。

图片

图片

这本质上说明大家都活在同样的时空里,也就是很早以前列宁说的“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工匠的手艺”的当代变体。只不过工业化运作和人工的成本对比会有一个相对的“临界点”,只要高于这个点,工业化运作就会具有成本优势,能压榨工匠们的生存空间;低于这个点,人工能存活一段时间,但人工本身的规模无法支持自身的正常运转。二者的矛盾在于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人工产量太小,为了所谓的“匠心'进行的无用边际操作又太多,所以一但工业化后的生产成本往往可能比售价都高。

现在就是日本文宣还在抢救的阶段。投放到在海对面的这个国家,考虑到我国人民有对美好生活日益高涨的需求,大小布尔乔亚们还在心甘情愿的嗑日本优越感来的符号溢价。

图片

图片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破除了国内买办对日本产品中工匠精神的迷思,首先要理解,任何一个工业国家在起步发展的粗犷积累阶段,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讲究质量,山寨都在所难免,崇洋媚外就是这个时候市场环境的产物。

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战后的日本是这样,以前我国是这样,甚至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美国,德国等都是这样。1887年4月23日,英国通过《商品法》规定,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将劣质德国货和优势德国货进行区分。如今成天污蔑我国偷5G技术的美国,当年真的疯狂山寨英国产品,并派人偷取英国的技术,图纸,挖角英国技工等。如大名鼎鼎的塞缪尔·斯莱特,被美国人视为英雄,“工业之父”,被英国为视为叛徒。

图片

当资本渐渐过剩的时候,市场竞争自然而然就会让产品质量提升,消费主义下沉,出现如“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牌坊。现在我国就处于这样的情况,经历这个过程的我们反过来会明白,并不是所谓的“精神”提高了品质,而是工业基础和资本积累完成之后,品质才会普遍得到提升,这才是现实的唯物主义逻辑。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逐渐失去优势却还想维持原来的制造业高光的日本,各种从工匠变成”躬匠“的造假事件就会越来越多。日本这个岛国在获得千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实现腾飞后,正在逐渐回归它的体量和地缘应有的位置,这是躲不开的历史进程,也是神话回归现实的过程。

图片

我们谈大国工匠,也就是说我们认可的那种工匠文宣,是基于我们的文化历史来谈,而不是日本的”工匠精神“,之前提到,传统中国人追求的是道,对于匠和应用,是不拘于虚礼的,不应崇尚日本那种一家三辈,一两百年里都在钻研如何卷寿司好看的小生产理念。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一方面,不能不提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不能把工人阶级当政治上形而上的符号;另一方面,劳动者技艺上不仅要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走在服务人民大众和国家社会这个道上。现实就是大国工匠需要时间积累,所以,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赚快钱,甚至靠吸血赚钱的风气下,是积累不起工匠能力的。

下回我们聊一聊我国的技工与职业教育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