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木木 朗读┃踮脚微笑 编辑┃丄学号 性格内向的孩子,经常不被人看好,比如歌手毛不易。 说到毛不易,人们会想起曾经走红的《消愁》、令少男少女倾心的《东北民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儿时的他,曾经被冠以「内向孤僻」的标签。 即便他后来出道,也被质疑性格内向、情商不高,不适合进入娱乐圈。 好在他内心豁达、足够清醒,从而成为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他说:“内向不是性格缺陷……坦然地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性格。” 是啊!内向不是缺陷,要拥抱自己的性格。 功成名就的成年人如此,懵懂成长的孩子也应如此。 这让我想起那句话: 内向的孩子,眼里同样有光、心向光明。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01 孩子性格内向,并不是缺点 纪录片《零零后》,从2006年开始,用10年的时间,记录一群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成长历程。 于锡坤便是其中之一。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喜欢探索身边的世界: 他打开垃圾箱盖,屡次将足球投入,以此来感知空间; 他将教学用珠子,反复倒出来装进去,以此来发现能力; 他点燃面条,以此来验证,物体燃烧后会变成黑色。 他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远超与人的交往。 可在妈妈看来,他就是典型的「内向缺陷」,无法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为此,妈妈积极努力,让他走出「封闭」的世界; 在家里,为他建立「实验工作室」,让他接触更多的小朋友; 在学校,让他参加《小主人报》语言培训,练习表达能力; 在小学毕业前夕,让他参加英语夏令营,与更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而锡坤却对此毫无兴趣,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纪录片最后,他一个人游走在郊区的树林里,用手帕捂着脸,隐忍着哭泣。 妈妈说:因为他太内向了,我希望他走出自我的世界,尝试与更多的人交流。 一个人内向就一定不好吗? 锡坤在记录片中说:“我是一个不怕枯燥的人,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所以,我可以当一个科学家。” 是啊,内向的性格,未必就是缺点;内向性格的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02 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精彩 前段时间,曾看到一个新闻: 爸爸把一个九岁的小男孩,独自扔在金华火车站进站口。 理由是小男孩性格内向,爸爸想用这种方式「教育教育」、锻炼儿子的胆量。 何其可笑! 一个成人,到陌生地方都会心生胆怯,何况一个九岁孩子? 爸爸的这种方式,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更害怕与人交际。 罗曼.罗兰曾说:“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 深以为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有着自己独有的天赋。 作为父母,就要完全接纳孩子,用爱为他们造就梦想的翅膀。 歌坛天王周杰伦,曾经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是妈妈叶惠美用欣赏和鼓励,成就了他的传奇。 幼儿园时,妈妈送他去音乐班学钢琴,他不哭不闹的听完了整首歌,后来还复弹出来。 妈妈觉得特别惊喜,为此拿出全部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并请了最好的老师辅导。 后来他想学习大提琴,妈妈毫不犹豫,买回来大提琴,尽管那时,家里积蓄并不多。 周杰伦虽然音乐天赋很高,但是学习成绩很差,以至于老师认为他有智力障碍,然而妈妈却坚信他可以。 妈妈开始寻找机会,先是给他报名选秀节目,又把他自创的曲目,推荐给主持人吴宗宪。 从此,周杰伦慢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正是因为妈妈发现了周杰伦的天赋,才让他一步步夯实基础,最终成就独一无二的周杰伦。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所在,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把兴趣慢慢变成热爱,最终他会成为闪闪发光的那个人。 03 欣赏与接纳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舒天丹曾说:“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只是花期不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陪伴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讲述了小豆豆的故事。 在学校,小豆豆「异常多动、顽皮」的特性,让老师感到既生气又苦恼。 于是,老师明确的对妈妈说,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 就这样,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被学校劝退。 后来,妈妈把她转学到巴学园。 有一次,她心爱的钱包掉进了茅坑,她并没有哭鼻子,而是拿起舀水的勺,开始往外掏粪,掏出来的粪,堆成了一座小山。 校长看到她的行为,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干完了要把它们送回原处去哟! 虽然豆豆没有找到钱包,但还是开心的把粪送回原处。 校长没有一句批评,而是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小豆豆的一切。 而小豆豆通过校长的语气,懂得一个道理: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承担责任。 原来,孩子需要的,仅仅是善意的接纳。 偏见与指责,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伤害, 接纳与欣赏,才是亲子关系里,最好的教育! 写在结尾: 《奇葩说》曾有一道辩题: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辩手陈铭的一段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深以为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枝独秀,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自由开放的爱,用欣赏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 如此,孩子终会成为自己心中、父母眼中想成为的人! 作者:迟木木,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和您一起,用爱陪伴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