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原创】竹沟抒怀 日前,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竹沟。 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是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17年1月,竹沟革命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抗日战争初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在竹沟创刊的共产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宣传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中原局、河南省委还在竹沟举办教导队和党训班等,培育党政军干部 1400 余人。竹沟又是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的发祥地和三师、七师部分骨干力量的出发地 。 当年,刘少奇同志看到这里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 ,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 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 安!"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 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记者见到了馆长鲁金亮。被誉为“竹通”的他,看上去儒雅谦和,向我们谈起竹沟,谈起那曾经的烽火岁月,鲁金亮如数家珍。 鲁金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县里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研究竹沟革命斗争史,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竹沟精神”,使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注重把握“一条主线”,突命斗争史,按照“大革命时期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抗战时期一解放战争时期”四个节点来梳理。把“两个重点”就是历史人物重点和历史事件重点。把“三条脉络”就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 河南省委在竹沟期间,全省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建立地委9个,县委32个,党支部610个,发展党员8805人,培养抗日武装近十万。 刘少奇在竹沟期间,十分重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工作思想,派刘贯一前往襄樊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卫立煌部、张珍部、刘汝明部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创造了个良好环境。 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完成的,在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后公开发表,成为我党的部光辉著作。同时,在竹沟建立了中原局党报委员会,在竹沟西南25里的毛家棚山寨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厂,使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小、消息》报越办越好,翻印了《挽救抗战的危机》、《解放周刊》等大量抗日宣传著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确山县围绕“竹沟精神内涵是什么”的命题,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竹沟红色基因的组合链条,努力找准竹沟革命斗争史的脉络,认真研究“竹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竹沟精神的丰富内涵,探讨“竹沟精神”的现实作用。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汲取多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竹沟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顾全大局”。 鲁金亮饱含深情地说:“坚定信念是竹沟精神主要内涵的灵魂所在。这种信念体现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是对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精神的延续和升华。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前行。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采访中,谈及如何理解“竹沟精神”,更好地依靠群众,竹沟镇党委书记刘冬梅很有感触。她说,近年来,竹沟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和带领竹沟群众,把发展作为主线,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按“农业稳镇、旅游活镇、特色兴镇、科技助镇”的思路,立足镇情,大力发展“五色经济”助农增收,提升镇域实力。全镇呈现“百姓富、生态美、民风正、特色明”的良好发展局面。“我们这里民风非常纯朴,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在竹沟,千群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刘冬梅说。 在竹沟战斗、工作过的老一辈革命家更是把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作为人生的准则和坚守。他们艰苦奋斗的品格如今正在确山县发扬光大。“确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我认为要时刻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本色。”确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葛书勤说。 竹沟是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东向交会处形成的一个小盆地,银练般的大沙河自北向南绕城而过。竹沟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势险要,是确山通往南阳的要道,历史上就是汝宁地域的关隘之一。这里有清波涟漪的河水,岚烟氤氲的山峦,是个清风徐徐、天朗气清的好地方。竹沟周边的十万群众,更是革命的原动力。当年的民谣唱道: 伏牛山,桐柏山, 竹沟就在两山间。 竹沟的水,竹沟的山, 养育了子弟兵万万千, 人民称她“小延安”。 走进刘少奇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盆架。里间是个小卧室,有简单的书架和床铺,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还有一本线装的《列宁全集》,书页已经发黄,磨损得棱角都不分明了。最为吸引记者的是院落里的一棵石榴树,枝叶茂盛。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说:这棵石榴树是刘少奇当年亲手种植的,“文革”期间曾被连根拔起,横遭劫难,因为刘少奇蒙冤受屈成了“叛徒”、“内奸”、“工贼”,他种的树自然成了“大毒草”。竹沟人悄悄从树上剪下枝条,在自家院子里栽活,直到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后又重新种植在原来的地方。这是一棵延续着竹沟革命精神的石榴树,一串串石榴花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虽经血雨腥风,但依然生机盎然。伴着讲解员的解说,记者看到了当年彭雪枫金戈铁马,带领新四军第四师驰骋在豫西大平原的威武身姿;看到了当年为组建新四军第五师,尽快打开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局面,李先念在竹沟北的一座土窑里凝眉静思的面孔;看到了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河南的“农民领袖”、受人敬重的“王老汉”王国华;看到了“女中豪杰”陈少敏以及危拱之的飒爽英姿;看到了当年八团留守处参谋长张震同志……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哪位画家,能画得出这一幅幅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不朽长卷?哪位作家能写得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为民族所创造的光辉历史。 为了永远记住这些革命烈士,1958年冬,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两个陈列室,和革命纪念馆遥遥相对;1987年,投资兴建了竹沟革命纪念碑,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并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开纪念馆,记者一行驱车到达烈士陵园。陵园大门为一座牌楼建筑,门楣上方镶嵌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这是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的。走进陵园大门,两侧是随山势起伏的围墙。陵园依山而建,园内树木葱郁,寂静无声。登上一级级台阶,笔者不禁心在沸腾,血在翻涌。纪念碑前的石阶上,摆满了一束束五颜六色的鲜花。银白色的纪念碑矗立在正中间,硕大的红五星如同燃烧的革命火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整个陵园静谧而庄重,烈士们那忠贞不渝的信念、铮铮铁骨、革命豪气,永存于天地间。 碑后是革命烈士公墓和悼念英烈的碑林。陵园的管理人员说,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来此瞻仰凭吊者,年均超过两万人。正说着,陵园大门处传来声音,附近一所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行进到纪念碑周围,好像在为烈士们默哀祈祷。青山绿水间,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就像屹立在后人心中的一座灯塔,鼓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在烈士陵园附近,有一座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意境。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到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竹沟镇镇长刘冬梅告诉记者:发展竹沟,就是要立足红色资源,做大做活红色旅游这块蛋糕,在全省、全国叫响竹沟这一品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造福竹沟的父老乡亲。 是的,当我站在竹沟这片红色热土,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 当我站在竹沟,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竹沟的人和事; 我爱红色摇篮竹沟,我爱可如生命的记忆。 ——如果我过奈何桥,就绝不喝孟婆汤。因为,我爱回忆,那些残留在心灵深处,花一样华美,有如花一样脆弱的记忆。 那些记忆或黑或白,或大或小,或完整或残缺,但都是属于我自己,即使是撕破了的碎片,也张张记录着竹沟的历史。 他们,不,应该称呼为她们,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容颜的她们,恍如月光下的薄冰,虽然不堪一击,却仍然透明,如此的单纯不已。她们散发出令人心头一颤的微光,她将辉煌的照耀我们将来的传奇,一个个被标上未知数的奇迹... 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我该欢笑,还是哭泣? 如果钢铁如记忆般腐蚀,那这是欢城,还是废墟?我拥有回忆,一寸寸渐渐拔节,再渐渐腐朽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枚枚缓缓升起,再缓缓坠落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朵朵悠悠挪移,再悠悠止步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注注慢慢清澈,再慢慢浑浊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绺绺徐徐扬起,再徐徐散落的回忆。 我有过去,宛如蔷薇花热烈绽放的流年。 我有过去,恍如水晶石砰然断裂的年华。 我有过去,犹如羊皮纸悄然泛黄的时代。 让我们留住记忆!雕刻记忆! 鲁迅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路,大的路、小的路,直的路、曲的路,长的路、短的路,经的路、纬的路,空中之路、地上之路,大河之路、大江之路…… 路,宏阔向阳,是这方山水间的民心所向! 路,稳定持久,便于承接载物,便于纵横发展,也便于向远方延伸! 路,却是那般盘曲起伏,那般坎坷泥泞,多么像一首绵密冗长的抒情史诗啊! 多情却素昧,冷酷却热烈! 现实写成了历史。 现实已写了多年。 现实还在书写着! 关于路,长歌短吟,仿佛都在并不平仄的绕口令之中;关于路,短吟长歌,却又好像在抑扬顿挫的和谐之中! 英雄的井竹沟人民,已形成了克难攻坚,不断进步的文化。竹沟人靠着自己的雄才大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革命之路,那也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希望之路! 这里,原来也有一条乡间小路。但那是山风刻出的路,树叶飘飞的路,弯弯扭扭,像遗弃在乱石草莽中的一条草绳。这条路穿过荒草丛生、萤火明灭的乱坟岗子。小路边,一片枯黄的蒿草在山风中颤栗着,很少有行人敢于穿越。我的思绪没有停留,越过时间的空间,飞向了革命前辈当年在竹沟浴血奋战的时期。山风怒吼,车骑交辙,刀剑撞击,我仿佛听到了千军万马喊杀的声威。雄将劲卒,争霸一时,留下尸骸遍野,血骨狼藉,一切又归于沉寂。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无人再来问及。沉寂呵,沉寂了多少年,冬风夏云,雨雪霏霏,白苹衰草。岁岁枯荣,谁人问津? 如果让时针倒转回当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终年被云掩雾埋,沉睡在地老天荒的深山野谷之间。这里的山民以土地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着古老的方式生息着。人们只知道地面农作物的长势、收成、春播秋藏。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竹沟在沉睡了亿万年之后,才终于苏醒过来了! 是的,过去的岁月,对于每一个竹沟人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昨天,竹沟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些丰功伟绩引动着竹沟人为昨天的牺牲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们为明天的战斗而扬眉。谁看了,谁就添了劲儿,长了胆略,无论多重的担子,都敢挺起腰板儿挑上肩去,无论多远的路程都敢一步一步从头迈起! 竹沟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奋斗史! 巍巍伏牛山,壮歌一曲曲。这是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是时代风雕凿镌刻的群像。这不仅仅是歌赞的篇章,而且是艰难崛起的铮铮足音,认识这些革命者,使人感慨不已! 当初,这里曾是一片荆棘遍地,杂草丛生的地方。竹沟人用血肉之躯,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巍峨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排排松柏含翠欲滴,簇簇鲜花争奇斗艳,亭台长廓, 曲径通幽,座座楼房,廊腰蔓回。竹沟人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有着豪爽、大度的气魄。竹沟人面前的图画是那样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他们用芬芳的鲜花编织青春的花环,用美好的希望绘制人生的蓝图,欲效雏燕凌空,欲慕鲲鹏展翅,欲学骐骥驰骋。从他们身上,人们会真正感受到大山的沉重,红土地的厚实,感受到岁月的艰辛,更感受到竹沟人的的胆识与气魄,男子汉的坚韧与顽强。他们为了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披肝沥胆,立下鸿鹄之志,弄潮于涛峰浪尖;面对千难万险,他们挺身而上,不屈不挠。 而今,当你抚摸那些竹沟当年的遗物,吟读那些文化名人留下的华章词赋,你难道没能因竹沟历史文化的恢宏气韵而魂魄颤动吗?! 悠悠历史,长长话题,从来如此,依然如此。 竹沟历史文化的磅礴气韵,浸透了这方山水的血脉骨骼,因此,她显得博大精深,气宇非凡。 然而,竹沟却从不甘寂寞。 历史永远有一扇敞开着的小窗,就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昨日的天地,昨日的阳光。尽管这绵绵的眷念被不尽的岁月渐渐地冲淡了,但它留下的却值得我们回想。 所有的故事,都连接着历史。在岁月年轮碾过的地方,竹沟的革命者用生命造就出一片金黄色的灿烂,他们使竹沟这片厚重的红土地上有了多姿多彩的欢乐,至今仍在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并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竹沟的革命历史文物所珍藏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每一件竹沟革命历史文物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每一件竹沟革命历史文物都闪烁着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光辉! 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还看得见竹沟人民那曾衣丰食足时的盛喜姿容,听得清丰收共庆时的欢愉之声! 竹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然而,若沿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溯流而上,会使你感受到这里奔涌着激荡着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进步的历史狂澜。 竹沟的红色革命文化越发显得文明、灵性、大气和厚重!我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来到这块红色革命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上而庆幸,我为能汲取到竹沟历史文化的琼浆玉液而自豪,我为能耳濡目染竹沟如此厚重的地域文化而骄傲! 文化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土壤和环境,更需要为其甘愿奉献和牺牲的人们。 竹沟曾是一片诗的丛林,竹沟的山川秀水哟,是多么的醉人肺腑,摄人魂魄,魅力无穷啊! 观赏着这些令人难忘的革命历史文物,梦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怎不让人奋发前进呢?在这里,我看到了竹沟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史,创业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在竹沟史书的页缝里,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道路,无不渗透着竹沟人的汗水。竹沟,你是竹沟人树起的丰碑,他们创造了你,他们更不会忘记你——你将永远昭示后来的竹沟人! ……我仿佛听到天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如松柏之语,如清涧之音,幽美而深沉;我仿佛看到一只洁白的仙鹤,鹤鸣清远如无言之歌,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我仿佛登上霞光浴照的峰巅,一览众山,清风徐来,涤澄心胸…… 我站在竹沟,寻找着竹沟人的足迹,也探寻着竹沟人心灵的历程。尽管如寻找雪泥鸿爪,尽管如拣取断线遗珠,但我一直兴味蛊然,就像一页页翻读着一部深深吸引我的大书。 这是一部风云跌宕、意蕴深远的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激荡热血的书。竹沟人,大地所生,大地所养,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爱情,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革命的事业。他们历尽苦难,百折不悔。他们走过曲折坎坷的小路,也走过铺满鲜花的坦途;他们尝到过摘到果子的甘味,也品过吞下黄莲的悲苦;他们是一群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式的人物。其间,他们的劳累,他们的爱憎,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意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襟怀,他们的坎坷,他们的影响,都深深地凝结在了竹沟的泥土山石之中…… 此时此刻,在雪亮的强烈的“聚光灯”下,突现在“观众”眼里的是一长串标志着竹沟人成功的数字,一串沉默的数字。 生活旅途上的风雨、泥泞;艰难地跋涉过的丛莽和沼泽;命运的危舟勇猛撞击过的激流旋涡;奋力攀登过的事业的悬崖陡壁;在云层中射下来的一束束振奋人心的阳光……现在都悄悄地退后了,变成了色泽模糊的背景。 哦,背景,那和竹沟人的命运连成一片的背影,其实早就融进了竹沟人生命的年轮! 竹沟人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不朽的史诗! 这是一卷浩繁的史诗,它书写了竹沟人的气魄和才干;它书写了竹沟人的无畏精神;它证实了竹沟人的力量完全可以排山倒海,顶天立地! 竹沟精神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