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课程中,嫦娥老师带我们学习了 【迈向卓越领导者】和【优先排序与计划】,东琪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变革领导力】。这次张隽老师将带我们学习逻辑思维助力高效决策,课程共分为两个部分逻辑思维和高效决策。 正常人一天会做多少个选择呢,答案是100多个,从听到闹钟决定起床还是再睡5分钟开始,到我们选择吃什么早餐,到切入工作转态先做哪件事情……100个多选择塑造了我们当下的自己。你近期做过一个重大的决策是什么?看完张隽老师的课程,让你重新决策,答案还是一样么?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有所考虑、有所分析,才会决定该如何做。从生活方面而言,这样的过程叫作选择,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个过程就叫决策。 决策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包括决策者的风格特质、决策实施的对象、决策的执行者、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决策中的差异化策略管理、决策的盲点和误区,等等,而要想将这些问题都处理好,那就要看管理者的做决策的能力了。 张隽老师讲述了2个小故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您是总经理,今天经营会议中,负责市场的同事在汇报某个新产品的进展:“老板,这个产品的搜索指数是排在前几名的,尤其是前期的广告费用分配很合理,官网的流量也非常大。目前市面上的激活码特别抢手,上线活动的运营方案准备得也非常充分。总之,我认为这个产品将非常成功,现在媒体报道也非常多,我建议加大研发力度。而且经过对测试用户的测试,用户留存率高。另外,这款产品的代言人是“蔡徐坤”,传播效率会非常好。” 你做为总经理听完这段汇报有何感受?知道他要说什么吗?是否决定要继续追加投入? 开完会,接到秘书打来的关于会议安排的电话,秘书电话如下:“王经理来电话说他3点钟不能参加会议。小孙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把会放在明天开也可以,但是10:30以前不行。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唐总的秘书说,唐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回来。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11点可以吗?。” 您作为总经理听完这段电话有何感受?如果决策?这个会议要放在什么时间开呢? 遇到问题,大家一定想如何快速地做出决策?怎么样才可以提升决策效率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凡事尽在掌握之中? 在一个组织中我们有不同层级,最基层员工,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像一个金字塔般,越往上决策的工作越多,出错的风险越高,当然贡献也越大。可是每个人都是自已的老板,或是团队的老板;决策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确保资源利用最优化的配置来得到产出;做出高效决策也是领导力的关键体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预测,而正确的预测则是来自于正确的决策。”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也曾说:“每一个程序都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如果你将终点放在该程序前面的15%,保证程序的正确,那么你至少能保证获得期望中的85%的产出,只要专注任何事物的第一个15%的部分,剩下的85%就不费力气了,而正确做决策就是这最重要的15%,15%的决策力对了,85%的执行力旧没有问题了。反之不仅无法实现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 我们做为管理者要了解做决策的重要性,决策能力是必须要不断修炼的一项能力。 帮助你提升决策能力的工具。那就是逻辑思维思考的方式—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简单的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412523657246060 9,2,8,4,2,7,0,3,1,4,6,5,3,1,5 1,2,3,4,5,6,7,8,9,0,1,2,3,4,5 让你马上记住三组数字,是不是只有第三组最容易记住,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它更符合我们大脑的使用习惯。 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所以: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一种框架性的思维。 结构化思维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以及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有些人常说自己沟通能力差,其实本质上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 结构化思维的核心是金字塔结构及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是目前为止人类最稳定的建筑,这种结构可以经历上千年不倒,为了说明演讲表达的结构逻辑性也像金字塔一样稳固,所以就叫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在思考,决策,写作,演讲为大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是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不再拘泥于细节。重点突出,论据充足,能更好的处理收到的信息和传达信息。 金字塔原理结构有4个特点: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把你要表达的主题,分成不重复的3类(最多不超过7类)进行解释说明。 寻找结构 当你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该如何去寻找结构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1.自上而下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今天是周一,假设你这周需要做如下事情——做一个高管汇报,写一份项目建议书,审阅项目成员的方案初稿,写一篇行业洞察,参加公司组织的1场培训,跟国外专家团队开一次电话会议,跟团队成员吃一次饭。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本周的工作计划? 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可以用紧急性和重要性的二维矩阵,积累一些属于自己的框架模型,如2W1H,PDCA,SWOT。 2. 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把信息结构化。 再回到前面的故事,当我们掌握了结构性思维工具,可以明确的判断下属的汇报。今天下午三点的会议改在星期四11点开吗?因为唐总、王经理和小孙都可以参加,并且本周只有周四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这样是决策显然是更容易、更清晰。 我认为这个产品将非常成功,可以加大研发力度。原因有三点: 第一,销售方面,用户有效产品的激活码有3万多,试用用户留存率为80%。 第二,市场方面,热度非常高,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幅度的广告费用,还请了 “XX”代言,所以我们产品的搜索指数在一周内是排在前几名的,吸引了N家媒体在报到 第三,运营方面,这次上线活动的运营方案准备得也非常充分,只差执行了。 我们一定要在研发力度上再加把劲,帮我们这个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就说清楚了吧,如果向上汇报,领导还对你陈述的问题提问,说明你逻辑还有提升空间。 作为决策者出来掌握工具外,要做出高效决策还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客观审视 艾柯卡曾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福特汽车公司中的一名职员,由于其卓越的管理才能,他的职位节节攀升,最后做到了福特公司的总裁。然而,正当艾柯卡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却出人意料地解除了他的职务。原因很简单,因为“福特二世”觉得艾柯卡在福特公司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他怕自己的公司总有一天会改姓“艾柯卡”。 后来,沉思良久的艾柯卡毅然下定决心:离开福特公司。在离开福特公司之后,有很多世界著名企业的老板都曾来拜请艾柯卡到自己的公司,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视,艾柯卡最终选择了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这不仅是因为克莱斯勒公司的老板对其青睐有加,更是因为那时的克莱斯勒已濒临倒闭,需要他去挽救。刚好,他可以借此机会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证明:“我艾柯卡不是一个失败者!” 进入克莱斯勒公司之后,艾柯卡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和改革,最终使克莱斯勒走出了破产的边缘。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 艾柯卡拯救克莱斯勒公司,是一个著名的商业案例。这不仅体现了艾柯卡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懂得客观审视的人。在人生的低谷,面对那么多大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他没有贸然做抉择,而是通过客观审视,选择了千疮百孔的克莱斯勒公司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确实不简单。 因此,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客观审视的能力,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找出做好的解决方案,抓住最佳的机遇。 2.理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从50年代的60%萎缩到了23%。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时可口可乐的CEO戈伊苏塔和总裁科夫决定调整可口可乐的绝密配方。最后,经过全面的研究和测试,1985年4月新可口可乐推出了市场。没曾想,结果却是一场灾难,因为新配方在各方面都和过去的产品大不相同,口味尽失,人们并不买账,公司不得已放弃了新配方。 市场份额下滑,决策者采取措施挽救,是很正常的行为。但是,错就错在决策者太过急功近利,根本就没有进行理性分析,一味地研究新产品,却不料导致“自相矛盾”的结局。 有一些决策者就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做事情十分莽撞,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他们以为自己某件事情做对了,那么别的事情也都会做对。 这一点,也是值得决策者深思的,凡事不要心急,要懂得掌握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客观全面,不能仅仅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而忽视决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是一个合格的决策者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比如,企业遇到了问题,你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根本就理不出头绪,情绪很糟糕。这时,一个下属跑过来为你献计献策,这个计策听起来对解决企业问题很有帮助,可是你因为情绪急躁的原因,觉得下属是在对你指手画脚,于是就将他训斥了一顿赶出了办公室。这样,就不利于决策的产生与实施。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为企业做出更多有利发展的决策,你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镇定应对,培养和增强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提升情商,努力反败为胜。 4.主动积极 高效能人士第一点,决策者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凡事不要等别人催,也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去想法处理。主动积极的决策者,往往有很强的预见能力,懂得防患于未然。决策者主动做的事情和被动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影响、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不主动积极的决策者,所领导的企业或许会稳步发展,但却很少有大的突破。 相反,一个内心非常积极的决策者,他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坚持、投入和认真的态度。那么,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为企业的发展考虑,主动做一些有利的决策,而不仅仅是坐等危机事件出现。 解决了工具和条件后,张隽老师又讲授了了一个超级棒的方法: 高效决策五步骤 IBM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公司。该公司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管理上很独特,拥有一套系统的决策流程,叫做 “最佳决策五步骤”。根据“五步骤”,所有的员工都可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成功策略。当然,好的方法值得所有人借鉴,因而决策者也可以通过学习 “最佳决策五步骤”,找出适合自己的决策方式。 明确决策需求与目标 收集与解读信息 制定并评估可选方案。 选择决策方案 承诺行动 1、明确决策需求与目标,识别问题和机会。 做决策之前,决策者应该明确决策的需求(包括促使决策的原始需求)和目标,才能找到最清楚的决策方向,取得最好的结果。若同时追2只兔子,那么可能1只也抓不到。 2、收集与解读信息 这需要借助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查阅书籍进行资料的扩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后果。 3、制定并评估可选方案 决策的本质是选择,而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就必须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拟定可替代的方案要比从既定的方案中选择重要得多。 作为决策者,通常都比较注重备选方案。有了备选方案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各种备选方案,最后确定一下最佳方案。那么,如何才能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理性分析,正确地制定最佳策略呢? 1.对比分析哪种备选方案风险更小 2.同等风险下,比较预测的收益大小 3.在当前条件下,比较一下哪种方案最易实施 4、选择最佳方案 决策者要明白,许多正确的决策都是由当机立断的勇气,以及后来跟进的修正促成的。因此,决策者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从而否定一个又一个可能入选的最佳方案。那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决策陷入无路可走的困难境地。 5、承诺行动 决策和选择最大的不同就是,做了决策一定要行动。所以在做决策时 设定截止日期并严格遵守营造适当的紧迫感,设计具体执行的计划及时间表,规划执行,监控节点实施决策。 来看看学员们的精彩反馈吧 |
|
来自: 心学践行者雷子 > 《高管教练项目…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