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在剥鸡蛋斗法中立于不败之地?| No.254

 小鸡丝巾 2021-04-24
相信大家都记得
《天下无贼》里剥鸡蛋的斗法名场面
摇玻璃杯剥鸡蛋
单手旋转剥生鸡蛋
我:教练我想学剥鸡蛋!
教练:今天就教你!

Q1

为什么叠放久了的衣物会有褶皱且久久不能消去?

by Appoint

答:

这主要是氢键在搞鬼。相对而言,棉、麻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会比化纤、羊毛、蚕丝制成的衣物更容易褶皱。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纤维素是由成百上千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长链聚合物。

Image
纤维素 | 来源:Wikipedia

可以看到,纤维素上有很多的羟基,使得不同的纤维素之间很容易形成氢键。而氢键是一种介于范德华力和化学键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容易形成,也比较容易断裂。当衣物叠放久了,纤维素之间的氢键就会断裂形成新的氢键,改变原来的结构,没法轻易回到原来的样子,宏观上看起来就是衣服皱了。

洗衣服不仅会扭曲衣服,而且水分子也会让纤维素之间的氢键重构。所以衣服洗完后要抖平整再晾,不然就会皱得没法穿出门。如果衣服实在是太皱了,可以用电熨斗来熨平。这其实是利用电熨斗产生的热蒸汽破坏纤维素之间的氢键,让纤维素恢复“阵型”后再重新生成氢键,从而让衣服恢复平整。

by 重光

Q.E.D.

Q2

为什么有的鸡蛋好剥,有的不好剥呢?

by 艾城

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鸡蛋的剖面结构图,不难看出,与蛋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内壳膜。

Image
鸡蛋剖面图 | 图源:wikipedia

我们平时剥煮鸡蛋时所谓的“不好剥”,其实就是鸡蛋被煮熟后蛋白与内壳膜的连接仍旧紧密,因此剥壳时会连壳带蛋白一起被剥下。那么要想让鸡蛋变得“好剥”,就得想办法让蛋白与内壳膜分离。那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

科学家曾研究过影响剥壳难易程度的诸多因素,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煮熟刚生产的鸡蛋和放置一段时间后的鸡蛋,刚生产的鸡蛋更加难剥。那放置的这段时间中鸡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通过检测蛋清的pH值,发现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蛋清的pH值会稳步上升(由最初约7.5到最终约9.2),而且放置环境的温度对pH值的上升速率有影响,温度越高,蛋清pH值上升得越快(在4℃的放置环境下需要6天,蛋清的pH值从7.4上升至9.0;在24℃的放置环境下只需3天,蛋清的pH值就从7.7上升至9.2)。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蛋清pH值的上升呢?一种解释是刚生产的鸡蛋中,蛋清里含有较多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故而pH值较低。并且此时蛋液填充相对饱满,使得蛋清与内壳膜接触紧密从而粘附力较大。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鸡蛋内的二氧化碳逐渐扩散至鸡蛋外并且伴随部分水分的散失,蛋清的pH值升高,同时导致蛋液的填充不如之前饱满,蛋清与内壳膜的接触不再那么紧密,使得粘附力降低。粘附力降低了,煮熟后的鸡蛋自然就“好剥”了。(不禁怀疑食堂早点卖的鸡蛋那么好剥是不是已经放了好久了Image

Image
图源:科学奇异果

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了,难道就必须要放个几天才能吃到“好剥”的鸡蛋吗?其实可能也没必要。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增强蛋清的碱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鸡蛋“好剥”,那么如果在煮鸡蛋的过程增大外界环境的pH值,或许也能起到差不多的效果。所以首先想到的是在煮鸡蛋的水中加一些小苏打,这样就能使水呈弱碱性,增大鸡蛋内的二氧化碳的扩散速率。

在鸡蛋被煮熟之后,为了能尽快享用,我们一般会用冷水浸泡以快速降温,其实这步操作同时也有分离蛋白和内壳膜的功能,其原因可能源于蛋白和内壳膜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综上所述,想得到一个“好剥”的鸡蛋,可以把上述方法结合使用,说不定煮出来鸡蛋的壳都能不剥自落Image

参考资料:

[1] 鸡蛋

[2] Goodrum J W, Britton W M, Davis J B. Effect of storage conditions on albumen pH and subsequent hard-cooked egg peelability and albumen shear strength[J]. Poultry Science, 1989, 68(9): 1226-1231.

[3] Hale Jr K K, Britton W M. Peeling hard cooked eggs by rapid cooling and reheating[J]. Poultry Science, 1974, 53(3): 1069-1077.

by Eric

Q.E.D.

Q3

食醋泡五毛硬币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段时间硬币表面呈浅粉红色?

by 徐海龟

答:

这其实是铜表面的物质与食醋中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先为了方便观察,我们选取的食醋需要是无色的白醋。五角硬币的材质是钢芯镀铜合金,硬币表面是由铜锌合金(即铜合金)组成,在硬币流通过程中,五角硬币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表面的铜、锌被逐渐氧化为氧化铜与氧化锌。

当我们将硬币放入白醋中后,硬币表面的氧化膜首先与白醋中的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Cu2+离子、Zn2+离子和水分子。锌离子在溶液中是无色的,而Cu2+离子在溶液中则是蓝色的(主要是水合铜离子的颜色)。同时,当硬币表面的氧化膜与醋酸反应被消除后,被覆盖在下面的铜锌合金中的锌开始与醋酸反应。我们知道,铜锌合金又称为黄铜,表现为黄色,这也是五角硬币呈现黄色的原因。当合金中的锌与醋酸反应逐渐减少后,合金会逐渐表现为铜的颜色——红色。而由于Cu的活泼性弱于H,铜不会与氢离子反应。

实际的结果是两种化学反应效果的叠加:随着氧化物与氢离子反应的进行,硬币表面附近铜离子浓度升高,溶液的蓝色逐渐加深;同时,铜锌合金中的锌被消耗,硬币表面由黄色逐渐变为红色。硬币表面反射的红黄光穿过淡蓝色的溶液,再进入我们的眼睛,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看到了某个红黄与蓝叠加色物质的反射光。由颜色的叠加原理我们知道,淡蓝色红黄色叠加正好就是粉红色,因此在将五角硬币放入白醋中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在硬币表面附近看到好看的浅粉红色。

食醋中搓洗五角硬币是一个很好的翻新硬币的方法,氧化层与氢离子反应脱落,灰扑扑的硬币就会重新变得金光闪闪。但是注意硬币不能在醋中浸泡过长时间,否则铜合金中的锌与酸反应脱落,硬币会变为红色。

最后,我们讨论的五角硬币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和2005年发行的第五套五角硬币,最新的2019年版第五套五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色泽也由金黄色变为镍白色。因为硬币材质发生了变化,我们之前的分析就无法简单的套用到新硬币上了。

参考资料:

[1] 铜合金列表

[2] 《中国人民银行就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及1元、5角、1角硬币事宜答记者问》

[3]

by Quesmark

Q.E.D.

Q4

既然加肥皂水可以让铜片下沉,那么加多少才能让轮船沉呢?

by 镜幻

答:

答案是只要水够深,多少都不会让轮船沉。让铜片能够浮在水上的力是表面张力。在空气和液体的界面附近,表面的一层液体分子由于蒸发,间距会比下方的分子大。而在一定的间距,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相互吸引,这就是表面张力。这样,表面的一层水分子就可以被看成是一层张紧的薄膜,可以托住轻轻放在上面的轻小物体。如果夏天的时候仔细观察池塘的水面,会发现水黾能够浮在水面上也是这样的原理(如图)。但是,肥皂水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其主要成分(如硬脂酸钠)分子一头亲水一头疏水,会打破水表面已经张成薄膜的水分子之间的联系,降低原本的表面张力。当膜的强度被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承受不住铜片的重力而使它沉到水底。而让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力则主要是浮力,根据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和轮船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因此只要轮船入水的深度足够,浮力就能稳稳地托住轮船。而轮船所受到的表面张力与浮力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加入肥皂水不能让轮船沉下去。不过,夏天快到了,也许可以抓一只水黾放在盆里试试肥皂水能不能让它沉下去哦。

Image
图片来源:PD - Wikipedia english, CC BY-SA 3.0

by 放线菌

Q.E.D.

Q5

为什么用纸吸管喝可乐会有泡泡冒出来,而且是吸一口就冒一会儿的那种?by 自由翱翔

答:

看到这个问题,笔者不禁拿起手边的可乐大喝抿了一口。直接喝不香吗,用什么吸管?不过回到问题本身来。用纸吸管喝可乐会冒泡泡,其实是化学平衡在作怪。当二氧化碳(CO₂)溶于水时,在水中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

根据国家标准,碳酸饮料中CO₂的含量应为正常状态的2倍以上。25℃,一个大气压下,1mL水可以溶解0.759mL CO₂。正常状态的2倍以上,就意味着1mL 水溶解1.518mL以上的CO₂。好家伙,溶解的CO₂比水的体积还大。由于CO₂很多,化学平衡使反应倾向于向右侧进行。当使用纸吸管时,由于纸会吸水,反应式左侧的水会减少,反应倾向于向左侧进行,就会释放出气体CO₂,形成气泡。

用纸吸管时常常感觉吸管泡软,也是因为纸吸水。那么为什么很多果汁店奶茶店都使用的纸质饮料杯,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其实,纸吸管和纸杯常用的材质都是“卡纸淋膜纸”。这种纸符合食品使用条件,并且涂有PE膜,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常用在食品外包装上。纸吸管的防水性不如纸杯,其实与它的生产工艺有关。留心观察会发现,纸吸管的表面上有螺旋上升的条纹,这是因为纸吸管是用纸“卷”成的(不是吧这也能卷?)。表面上的这些条纹就是很多断面,这些断面就成了水分子入侵的突破口。尤其在吸食的过程中,水一遍遍在断面上来回冲刷,使得纸吸水更加严重。想要解决吸水问题,还需要从生产工艺上入手,这其中可能有技术、成本、市场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最后,碳酸饮料含糖量很高,可乐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参考资料:

[1]碳酸饮料

[2]卡纸淋膜纸

[3]CO₂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by 老张

Q.E.D.

Q6

录音机是怎么实现将多个声音在同一时刻记录下来的?

by 水

答:

声音的本质是空气的振动,多个声源同时发声,经过空气传播反映在某一点处也还是空气的某种振动模式,反映在物理上则是这一点处的压强随时间变化。放置在声场(有声音传播的空间)中的薄膜可以感受到压力的变化,进而产生相同的振动,这就是接收声音的麦克风中膜片的作用。人耳中也有一层叫鼓膜的薄膜起到类似的作用,从而使人能够听到声音。

录音机根据原理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但是都可以归结成两种: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模拟录音是指用麦克风的膜片记录空气随时间变化的压力,进而将其转化为有相同变化模式的某种变量记录到介质上。例如,磁带式录音机就是通过将膜片振动转化为电流,再通过电磁铁将变化的电流转化成变化的磁场,从而在磁性记录材料中留下相应的磁性痕迹。更古老的一种方式是将声音的振动模式记录为黑胶唱片上的纹路。模拟记录的优点就是装置简单,缺点就是对于噪声的抵抗能力弱。另一种数字录音的方法则是对连续变化的压力进行取样,然后用离散的数字来代表每一点的压力大小。这样,需要记录的就是一串数字,而非连续变化的参数了。数字记录的优点就是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高,且以数字记录下的声音信号易于储存和处理。不足则是声音信号的保真程度非常依赖采样的频率和精确程度,越清晰的记录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就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在从网上下载音乐时,不同清晰度的音频文件大小相差很大。

by 放线菌

Q.E.D.

Q7

烤火有感,在不考虑火龙卷的情况下,自然状态下火苗能窜多高?

by 朗道的十张卷子

答:

先给结论:火焰的高度近似正比于可燃物的大小。

燃烧过程中火焰的形态,是燃烧学(Combustion Science)的研究范畴。自然状态下的燃烧过程中,氧化剂通常是空气中的氧气。燃烧前,氧化剂和燃料是分开的,此后通过分子运动,两者混合并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化学反应,发光放热,这样形成的火焰称为扩散火焰。

下面我们对扩散火焰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有一个直径为的圆孔,气体燃料以的速率向上喷出,气体的运动粘滞系数为,当燃料与氧气的浓度达到适当比例时,燃料才开始燃烧。燃烧理论表明,此时火焰高度由下面的公式决定:

以上公式似乎表明,只要和足够大,也就是对流足够强,燃烧面积足够大,火焰就会足够高,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有两个因素制约着火焰高度。首先,如果过大,气流将会从层流转变为湍流,此后提高火焰高度不会继续增加。其次,如果燃烧面积过大,在燃烧表面上方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对流原胞,公式中的近似为单个对流原胞的尺度。因此,火焰高度存在理论上限。

当气流从层流转变为湍流时,,其中为系统的临界雷诺数,代入(1)得到:。可取为燃料的爆炸浓度下限,在常见的火情(如森林火灾)中,燃料为一氧化碳,其。当燃烧表面存在放热的不均匀性时,与不均匀性的尺度相当,可取(单个可燃物,例如树木的尺度),这样估算得到的火焰最大高度约为。

注[1]:当表面的放热相当均匀时,对流原胞的尺度由流体竖直方向的高度决定(Bénard convection cell),如果按这个尺度估计火焰的最大高度比大气层还要高(真正的“火光冲天”),此时限制火焰高度的实际上是燃料总量。

by 乐在心中

Q.E.D.

Q8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手边最近的一本书是什么呢?在评论区一起分享一下第23页的内容吧!by 爱分享的Frions

答:

很好奇Frions的粉丝们都在读什么书,每周五才更新一期的问答专栏根本不够看,而且边看还会边冒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最近Frions就在想怎么才能摆脱地心引力,这个问题老师不教、爸妈不会、不问又憋得慌,顺手打开手边的书翻到第23页正好就是教我们如何摆脱地心引力,甚至给出了4种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