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屋后园子里有一棵桃树,挨着那一片葱翠的竹林。三月桃花盛开时节,我时常会痴痴地盯着一树桃花,心里巴望着花落尽了,桃子快快长大。因为桃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吃了。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株桃花向我展示的,远不止心心念念的桃子。直到,在阅读中又一次次与它相遇。原来,这株桃花,每一片花瓣里,都有一个的故事在春风中呢喃。这株桃花从哪里来呢?洪荒的远古,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里的一颗颗桃核,在大地上流浪繁衍,在时间里默然欢唱。这株桃花有如此不凡的身世,它从远古的神话中诞生,穿过时空的荒凉和热闹,在这片竹林边扎根,把枝丫伸向天空,开一季一季的花,结一枚一枚的传说。曾经,三个意气相投的英豪,在花事热闹的季节,在桃花绚烂的园子里,举酒结义,肝胆相照,书写了一段风起云涌的演义。风雨兼程里,桃花飘飘洒洒,古今多少事,都付落英中。这株桃花,见证了一段段多姿多彩的爱情。一瓣上写着错失爱情的失落——“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瓣上写着拥抱爱情的美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瓣被绣上了江南的丝绸团扇,把爱情付与江山……这株桃花紧挨着竹林,是有意为春天注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阵清风吹过,落英缤纷,每一片飘落的花瓣,都是季节轻拨琴弦弹落的朵朵音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最难敌,“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有源,源自最朴素的向往,那是多少代人心心念念的乌托邦。多少人续写着桃花源的心思,多少人在桃花的绚烂和安静里陶醉。“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与小时候的这株桃花在阅读里一次次邂逅,才发现,有桃花可读可赏就足够了,熟透的桃子,就让它熟着吧。当然,桃子的故事和传说,也是有意思的,投桃报李,永以为好也,二桃杀三士,可就辜负了桃花那么美好的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