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精英光长 2021-04-24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自古以来开国皇帝,都不会允许手下拥兵自重,一般都会剥夺开国功臣们的权力,更有甚者会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比如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对跟随他们一起打天下的大功臣,基本是屠戮殆尽。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搞了一手杯酒释兵权,就让跟随他的大臣们感恩戴德了,因为毕竟保留了小命和荣华富贵,比被皇帝一刀咔嚓好太多了,功臣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其实早在秦汉以前,君主对待功臣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秦始皇虽然为暴君,但是对待帮助他统一天下的功臣却非常好,秦始皇登基之后曾经说过:“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纵观秦始皇一生,除了逼死吕不韦,默许李斯陷害韩非之外,还真没有对任何一位大臣动过刀,虽然王翦、王贲父子功盖天下,但始皇帝没有一点怀疑。不得不说秦始皇作为始皇帝的胸襟和气魄无人可比。

不过,大秦二世而亡,天下很快分崩离析,群雄并起,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进入最后的角逐圈。

楚汉之争,出身卑微的刘邦在韩信、张良等人的帮助下战胜项羽,建立了大汉天下,虽然天下已定,刘邦却坐不安稳,因为韩信功高盖主似有不臣之心。

果然,公元前197年韩信和陈豨密谋造反,陈豨起兵反叛,韩信在京城作为内应,但是韩信棋错一招,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被萧何骗到皇宫之中,然后被吕后乱棍打死。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韩信作为刘邦夺取天下的首要功臣,为什么要联合陈豨造反呢?

还不是因为刘邦对其起了异心,因为天下已定,韩信作为统兵的大将军,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他还手握重兵,威望之高一呼百应。

韩信最初被封为楚王,项羽的部下钟离昧被韩信收留,然后就有人告发说韩信要谋反,结果刘邦将韩信抓了起来,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抓的时候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可能从这时候起,韩信已经起了谋反之心,而刘邦也在防备着韩信。

从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而以后的帝王功臣也都如刘邦和韩信一般互相防备,甚至帝王对功臣大开杀戒,功臣谋反之事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海佑认为根本在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所有人都对帝王之位产生了觊觎之心。

而且大汉天子刘邦出身不过一个泗水亭长,卑贱开局而最终身居大位,也为天下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既然刘邦那样的人都能当皇帝,那为何我做不得?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在学界也有一种看法,刘邦庶人天子的事实,这是自五帝、三代时代以来,大道的又一次崩坏,汉儒为了修补好这个崩坏,发展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勉强跟大道续上了,但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天人相分。这种趋势在五胡乱华之后愈演愈烈,更是全面崩坏。

这个有点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

刘邦成了众人的榜样,为众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既得利益者,刘邦却不得不防备着众人学自己造反,最有能力造反且造反成功几率最大的就是众开国功臣了,所以开国帝王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也就由此而来。

有韩信的前车之鉴,后世的开国功臣们难道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吗?在皇帝的屠刀加到自己头颅上的之前,功臣们为什么不选择反抗呢?海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实力弱小,比较被动

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只是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之间的较量,自古以来,哪一个开国皇帝不是刀山火海中走过来的牛人,他们的手段和谋略,即便是不能称得上是当世无双,那肯定也是举世少有。

而开国皇帝既然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乱世扫清六合开创一国之根基,那他必然有常人没有的某种魅力,正是有这种魅力,才会使得众多能人异士聚集在他身边,帮助他开创基业。

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在众将问及,刘邦为何能够夺取天下的时候,刘邦回答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由此可见,刘邦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且清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张良的活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这是萧何该干的事;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是交给韩信的任务,那刘邦负责什么呢?他就专门负责统领这三个人。

刘邦对自己的这个定位,可以说是对帝王这一职位极为精准的定位,能够坐拥天下之人,不需要会谋略,不需要懂后勤,也不需要会打仗,只要能够统领会谋划、懂后勤、能打仗的人就行了

而开国功臣中,大部分的功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功臣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帝王做好某一件事,而帝王要做的是统领全局,所以如果开国功臣感受到皇帝的杀机,他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因为一般的功臣手里没有足够的筹码和皇帝叫板。

所以即便是开国功臣功高震主,被皇帝怀疑,也只能忍气吞声,乖乖地交出兵权,退居二线,告老还乡,而不敢谋划造反,图谋反抗。

因为一旦造反的名声坐实,那就是诛九族的大罪,那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听从皇帝的安排,也许还能苟全得一家老小的性命。

第二、帝王压制,胆略不足

虽然历代开国将相中,没有一个是怂包,但是这也仅仅只局限于战场上的厮杀,而面对自己的主公,总是隐隐有一种地位上的压制,无论爬到多高,头上总还会有主公这一层。

因为得国过程中,开国皇帝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人在权力顶峰待久了,自然会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威严,对属下有种自然的压制,而作为下属,看待自己上司的时候也会有压力,就像如今职场上面对领导的那种压力感,开国功臣们感受到来自开国皇帝的压力恐怕还要更大。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所以在这种天然的威压下面,一般的功臣即便是感受到帝王的杀机,不被逼到绝处,他们也不会有胆子造反,而聪明的开国帝王们,也不会把他们逼到绝处,总会给他们一些生的希望,就是这样温水煮青蛙。

另外,还有一个“谁开第一枪”的问题,就算是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已经闹僵了,都心知肚明对方要干掉自己,但谁先动手,谁在道义上就不占优势了,对皇帝来说是“屠戮开国功臣”,对功臣来说是“拥兵自重,起兵谋反”,所以如此一来,对双方来说都是很纠结、很煎熬。

第三、居功自傲,没想到皇帝会对自己动手

其实在历史上更多的就是这种类型,他们认为自己跟随皇帝打天下,劳苦功高,又是陛下的股肱之臣,所以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是皇帝都会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太高看自己,认为自己的作用非常重要,以至于没了自己皇帝的位子就坐不稳。

殊不知,在皇帝心中,他们不辞,自己的皇帝位才会坐不稳。这样的大臣有很多,比如明朝的蓝玉、清朝的鳌拜等人,都是稀里糊涂的就被皇帝办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对自己动手。

这一类大臣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很少有文人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造反,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的皇帝大哥最好,是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的,而他们自己也不会有造反的心思。

但是在皇帝看来却是另一个危及国本的要事,开国皇帝要考虑的并非是他这一朝的得失,而且千秋万代的帝王根基,这些骄兵悍将在乱世是一支很强大的力量,但是在盛世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

以朱元璋为例,朱元璋之所以对功臣大开杀戒,就是为了替自己的孙子扫清障碍,以便于朱允炆更好地把控全场。而大多数的武将,根本不会想到这一层,这也是他们被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篡位成功,得国不正

虽说开国功臣面对开国皇帝胜算很小,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篡位成功的帝王,其中以王莽为代表,开启了大臣篡位的先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臣篡位当皇帝更是达到了巅峰,宋、齐、梁、陈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前朝重臣,在面对帝王的质疑和迫害时果断篡位,但是历史上篡位得来的皇位往往做不长久。其中宋太祖赵匡胤算是一个另类,但大宋王朝也一直被别人打压。

篡位得来的王朝之所以不长久,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得国不正,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自古以来,我国都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伦理纲常,而反抗帝王威严,就是最大的不敬,在世人看来,那是极不道德的,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开国功臣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便是感受到皇帝的杀机,他们也不会起反抗之心。

所以综上所述,开国皇帝要杀功臣,功臣明明都知道,为何却不反抗?原因就在于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