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车马上的箭和箭箙

 东海若水斋 2021-04-24

【秦俑百问微讲堂】铜车马上的箭和箭箙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4-23
订阅

秦陵铜车马一号车上载有强弩,为弩配备有箭矢和箭箙。箭矢共66支,其中54支装在舆内放置的笼箙内,12支插装在车舆左輢[yǐ](车厢旁边可以倚靠的围栏)外侧的箭筒中。

一号铜车马上车輢外侧的箭箙。

箭箙,即用来盛放箭矢的器具。位于车左輢前部外侧的箭箙呈长方筒形,通高36厘米、宽7厘米、厚2.9厘米。箙内装箭12支,箭头向下,箭尾高出箙口。箙紧贴车軨(由柱栏和竹条藤条结成的厢体结构)安装,箙的底部与车轸[zhěn](舆底四周的木框)平齐,上部贯穿车耳(车厢两旁反出如耳的部分)并高出耳上,箙口镶嵌银质口沿。箙筒上铸有三道带箍,带箍上以白为底色,用红色双线勾勒菱格纹,其间套绘黑、红两色的几何纹。箙筒表面绘以蓝色为主体、以白色细线勾边的流云纹。以矢箙棱角分明的外形和表面纹饰判断,其实物可能为彩绘漆筒。缚扎箙筒的带箍,原物应为彩色的绦组或者是绘有纹饰的皮条。盛弩矢的箙古名籣[lán],又名韇[dú]。《说文·竹部》:“籣,所以盛弩矢,人所负也。”《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籣”,颜师古注:“籣,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筒形的矢箙又名韇丸。《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李贤注:“韇丸即箭箙也。矢十二曰发。”一号铜车车厢左輢上的箭箙应称作蘭或者韇,箙内装箭12支,正好为一“发”,与文献记载吻合。

一号车上的笼箙。

一号铜车上的另一件箙放置在舆内前端的中部,挂在前軨的内侧,外面用帘幕遮挡。箙为铜制,形状呈长方形盒状,有盖,通长38厘米、高11.7厘米、最宽处5.4厘米、壁厚0.2—0.3厘米,箙内装箭54支。以箙的形制、体态考量,应称其为笼箙。笼箙口大底小,底部成圆弧形。盖分左右两片,两片都是曲尺形,折曲的两面一面为盖,一面垂于箙的前面。盖与箙的背面上沿用活铰连接,可以自如开合。两片盖板可以同时打开,也可以只打开一边。箙的左右两端各铸接一环形钮鼻,两个钮鼻上连着一根铜丝扭结的鎏金链条。笼箙内外均有彩绘纹饰,内侧的纹样已经剥落,外侧的纹饰精致细腻。纹饰多以天蓝色和墨色线条勾勒,并在各局域内再用天蓝色线勾画出三角形或菱格形图案,然后用朱色或墨色填绘各种纹样,可谓是别具匠心。

箭杆尾部的尾羽。

两件箭箙内共装有箭矢66支,其中62支的形制、长短相同,另外4支的箭首为平头的圆柱形。62支箭(矢)整体用青铜制作,首、杆(笴[gǎn])、羽(卫)连为一体,通长35.2厘米。首作扁体的四棱形,两脊、两刃,断面呈菱形。杆为圆柱体,末端有括(承弦的含口)。杆的尾部有一段尾羽,四片羽对称分布,羽面有阴线的羽纹。箭杆通体光滑,前部长4.4厘米的一段和近末端长9.7厘米的一段涂深蓝色,括部涂天蓝色,羽涂白色,杆的其余部分涂土黄色。以箭的特征分析,杆的原物应为木棍,羽的原物无疑是羽毛。

一号车上的箭。

另外4支箭(矢)整体铜铸,通长34.7厘米。首作圆柱体,上细下粗,平头无锋,通体涂成白色。尾部有羽,末端有括。杆前部长3.6厘米的一段和近末端长9.7厘米的一段涂深蓝色,括涂天蓝色,杆的其余部分不涂色。仔细观察一号铜车上所配的箭矢,尽管整体为铜铸,但仍以彩绘表明其各部分用材的不同。如其中的62支普通箭,镞头及铤不涂色,箭杆(笴)涂土黄色,箭羽涂白色。镞头及铤不涂色,表明其实物就是青铜材质,而涂色部分则表明原本实物应是其它材质。4支平首箭,箭首作短柱形,涂白色,证明其原本材质应不是铜质。以其形状和颜色分析,原物应是骨镞。

平首箭。

骨镞古名志,用于习射。《仪礼·既夕礼》记载:“志矢一乘”,郑玄注:“四矢曰乘。”古人习射,每人每轮射箭4支,谓之“一乘”。一号铜车笼箙内所装的4支平首箭,应是古时习射所用的“志矢”;其4支成组,正好一“乘”。除4支习射用的志矢外,笼箙内还有普通箭矢50支,而50支弩矢正好是古时一箙所装的数量。《荀子·议兵篇》记载:“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负,背负、肩负之意,负矢必然用箙,可证弩矢50支为一箙应该是古代的规范定量。

放置在一号铜车上的笼箙。

一号铜车中的箭矢和箭箙用青铜铸造,形象逼真,状态完整,数量齐备,为研究古代箭矢的形制、种类和装备的规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