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连连 民不聊生 沭阳治水历史悠久。据史书载,北宋前期,沭水宣泄不畅,位居其下的沭阳水患连连。 自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以后,使沂水、沭水、泗水失去了原来出路,位于其下游的沭阳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尤其是水患,肆虐无忌,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几乎年年受灾。 据历史记载,1368-1948年的581年间,沂河、泗河、沭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就达340次之多。沭阳成了有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早灾”的极贫之地。其中,1912年至1948年的37年间,沭阳发生洪水灾害的就有34年。水患成了千百年历史上沭阳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1 治水除患 导沂整沭 时间回到70年前,1949年8月中上旬,沂沭洪水爆发,堤防决口150多处,淮北平原洪水漫流,沭阳县境內一片汪洋。 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就电告苏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清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12月6日,导沂整沭工程正式开工。工程采用“筑堤、束水、漫滩”方式,在宿迁、新沂、沭阳、灌南、灌云等县境内开挖新沂河。沭阳和周边9个县共出动民工58万人、其中沭阳县5.15万人,他们向大自然开战,不顾天寒地冻,克服重重困难,以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的方法,投入了被称为“苏北治水第一仗”的气势磅礴的导沂整沭工程。 1950年5月,新沂河一期工程胜利完工。新沂河的建成,不仅在沭阳,甚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建国后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新沂河河床宽1100米至1400米,流域面积2230平方公里,经过多年除险加固,行洪标准不断提高。河两岸大堤相距约两三里,堤内有大片空地,在沭阳人口中,大堤里面的河道被称为“沂河淌”。新沂河的建成,迫使鲁南客水归槽,旧沭河泛滥地区六塘河、柴米河一带约233.4万公顷农田减轻了水患。 1950年汛期,新沂河顺利通过5次洪水,最大流量为2552立方米/秒,保住了沿线两岸秋熟作物免受洪水肆虐,沭阳境内大部分农田5年来第一次收获晚秋。 1 安全行洪 旱涝保收 导沂整沭工程也拉开了沭阳除洪涝、兴水利的序幕,60年代积极发展农田灌溉,到70年代掀起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中心的“治水改土”运动,彻底改变了“洪水漫流,河湖无涯”的局面,结束了沭阳“洪水走廊”的历史,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多年来,新沂河在消减水患、促进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 众志成城 再御洪水 70年后的今天,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沂沭泗上游普降大到暴雨,作为沂沭泗流域重要的行洪通道,新沂河高水位大流量行洪。自8月10日起,客水流经新沂河沭阳段,至11日23时,新沂河流量达5250立方米每秒,水位10.87米,破历史最高纪录。12日11时,水位11.15米,超警戒水位2.15米,流量达到5570立方米每秒。13日14时30分,水位10.58米,超警戒水位1.58米,流量4440立方米每秒。 这一次的高水位,让九孔闸暂时失去了功能,让沂河大桥几乎漂在了水面,让沂河堤的树木成了“水杉”,但是坚固的沂河大堤,以它磐石般的胸膛,抵御着来势汹汹的洪水,它的厚重,此时,成了沭阳人高高的脊梁。 面对猛兽般的洪水,沭阳县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汛情当做命令,2.55万名干群夙夜守堤,20米一岗,保护家园;面对严峻考验,来自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200多名消防指战员从四面八方赶来,驰援沭阳,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共同固守新沂河大堤。 这一次,万众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像一条驯河的长鞭,抽打着惊涛骇浪,誓言赶走这只曾给沭阳人带来沉痛记忆的“猛兽”!回想70年前的一片汪洋,面对洪水来袭,这次,沭阳不一样! ![]() 因为有了你们 沭阳变得更加坚强 因为有了你们 沭阳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