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静云堂 2021-04-24

讨要名人墨宝,古今皆然。

范仲淹是名人,也是朝廷高官:大宋王朝的参知政事,官居二品。当然,古代做官的书法都很好——这是当官的必要条件之一。

范仲淹 像(来自网络)

公元1051年,宋朝仁宗皇帝皇祐三年,朝廷重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辗转数地之后,以老迈之躯来到青州。此前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57岁的时候,已被罢免参知政事,到青州的官职是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军州事。

范仲淹的政声和文名自不必说,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到青州时他已经63岁,老迈多病,初心依旧。现在青州有范公亭公园,三贤祠中的主角之一就是范仲淹。这个我们不去赘述。

范仲淹有一帮子好朋友,要么志同道合,要么是忠实的粉丝。

苏舜元就是一个。

苏舜元我们大都不熟悉,这不奇怪。但是,他的弟弟苏舜钦相信知名度要高很多。因为提到宋诗、提到古文运动都绕不开他。这两个人和范仲淹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僚文友。

当哥哥的苏舜元草书写的很好,“人精悍任气,歌诗豪健,尤善草书”。范仲淹到到任青州后,作为京东西路转运使的苏舜元写信来请求范仲淹惠赐墨宝。

并且是命题作文:

我喜欢您的字,您给我写一幅易经的乾卦吧。

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初一,范仲淹实际上已经老病缠身了。他也是一个工作狂,政事毫不懈怠,只能晚上加班。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范公亭公园大门

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取暖也就是一个火炉子而已,衙署中,书房内,笔冷墨凝。两鬓斑白老眼昏花的范仲淹展毫濡墨,笔墨冻涩却也一丝不苟:再忙再难也要完成答应的事情。但是,没有写易经,原因是字太多。他选了一个字不多但自己喜欢的的内容《伯夷颂》。(范仲淹自跋有“此中寒甚”、“眼力不逮”之语)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 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至若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 崒乎,泰山不足为高; 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非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仍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仍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仍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孩子。

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尊天伦,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于是,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韩愈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和范仲淹的人生信条殊途同归。

范仲淹不书乾卦而书伯夷颂,恐怕不仅仅是乾卦字多之故。

苏舜元得到这件作品,如获至宝,当然不可能束之高阁。于是,他到处展示(或者炫耀),观者或经苏舜元请求或情难自已纷纷题赞。可惜苏舜元在3年之后去世。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伯夷颂

这件作品却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不同人等的视线,题跋者众。其中上至皇帝(乾隆)下至平民,有忠臣,有奸佞(秦桧、贾似道),有名家(蔡襄、黄庭坚),有凡夫。宋代文彦博开始到秦桧30人,元朝自赵孟頫开始36人,明朝自王雍开始18人,清朝自范成勋开始28人:前后竟达112人99篇题跋!真草行楷诸体汇聚,宋元明清四朝延绵堪称奇迹,而题跋人数之多古今以来亦恐难有出其右者!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乾隆题字

该作品自从苏舜元得到起,就被给予极高评价:

苏舜元题诗:法书遥逐使车还,嘉句新从相府颂。牢落二贤天地外,风流三绝古今间。台文竞耀高逾丽。化笔交挥老更闲。不用悲吟恐飞去,岂无神物护重关。

元人仇远题诗:小楷青州三绝碑,复还范氏事尤奇。不知百世闻风者,更有何人似伯夷。

“伯夷之行,昌黎颂之,文正书之,真三绝也。”三绝之谓,名副其实!

作品后世几经流转,去向成谜,说法众多,今天已经难见真品。全本更难得见。

然而,想不到的是,范仲淹手书《伯夷颂》及其题跋的全本,十几年前,在山东青州竟然重见天日!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周建林

青州有一个做企业的叫做周建林,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企业管理经营之余,醉心于青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青州的名人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范仲淹的《伯夷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想方设法搜集资料,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探寻有益的信息。然而,千百年过去,《伯夷颂》几经辗转,尤其是那些题跋,就像一颗颗珍珠,早已散落在时光的浩繁森林中,想要集珠成链,谈何容易!有一次,听说南方一个地市有确切的线索,便立马驱车和青州的研究者前往,结果失望而归!像这样的经历,周建林经过了多次。

编者在后记中,表达了对青州众多前辈苦寻范仲淹手书《伯夷颂》碑刻而不得的失落之感,道出了《伯夷颂》复原工程的原委和初衷:

“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一定要穷毕生精力探寻范公所书《伯夷颂》下落……圆自己对范公敬仰之梦,圆青州人之梦”。这就是青州人的文化情怀!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展示作品解释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在经历了无数痛苦和煎熬之后,周建林完成了一件青州乃至中国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的壮举!

高清复原的《伯夷颂》全长60多米,从用料到工艺,最大限度的还原了《伯夷颂》及后世题跋的原貌,可谓皇皇巨著!范仲淹研究专家、机构和历史专家们对此的评价是开创性的文化工程!而人们也因能有一套范仲淹手书《伯夷颂》而自夸于好友。据了解,周健林目前正着手开发简装本的《伯夷颂》以及系列文创,以便它们能够更多更快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后世之人珍之如此,恐怕是范仲淹当时没有想到的。

范仲淹《伯夷颂》传奇

今天,人们评价研究范仲淹,其手书《伯夷颂》应当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它书于范仲淹去世前半年,应当算是范仲淹的人生绝笔。同时,更是他一生为官为人准则的写照。否则,绝对不会有忧乐关天下的情怀,甚至抛个人荣辱于度外的决绝!

当我们看到范仲淹皇祐四年(1052)离开青州赴任颍州,途中惨淡病逝于徐州并为之感叹唏嘘之时,再回头分析他的手书《伯夷颂》,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写的范仲淹。 (冯殿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