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剔权威,严厉打击,对事不对人,其实是个伪命题,千万不要当真

 职场智谋 2021-04-25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一(公元225年)
【事由】魏文帝率领水军大举攻吴,召集群臣商议,宫正鲍勋进谏说:朝廷屡次出动大军征讨,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倚仗险要地势与长江的阻隔,具备了难以攻克的优越条件。
去年亲征,龙船漂浮在长冮南岸遇阻,陛下陷入险境,大臣们胆战心惊,那时国家几乎倾覆,应当作为后世百代的警戒,现在又劳师动众,长途远征每天耗费千金,国家的钱财都白白浪费了。
而狡猾的敌人仍然在那里耀武扬威,我私下认为不应该再这样做了,文帝听了鲍勋这番话,非常生气,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夏季五月戊申日,文帝到达谯郡。

【解析】

1、祸从口出

蜀吴两国地势险要,为了预防唇亡齿寒,因此结盟对抗魏国,公元224年,魏文帝亲率大军攻打吴国,但以失败告终,为尽快实现一统天下,此时又与大臣协商攻打蜀吴事宜。
鲍勋也分析了当下局势,认为时机还没成熟,而且去年刚失败,元气还没恢复,于是劝说魏文帝不要攻打蜀吴,魏文帝听后非常生气,因此把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

2、降职处罚

魏文帝作为魏国一把手,在大会上对臣子生气,显得格局低下,鲍勋并没有做错,只是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而已,却引起魏文帝的不满,说真话反而被处罚降职,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商议事情,其实就是进行思维碰撞,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不一样,思维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通过收集不同的答案,进行大数据分析,以避免思维盲区。

3、心中的痛

魏文帝召集群臣商议讨伐蜀吴事宜,鲍勋作为臣子,说出自己的见解,鲍勋的见解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魏文帝却相当生气,为何生气?是什么原因?
其实魏文帝生气,是因为鲍勋在大会上说话没有分寸,因此感觉丢了面子,公元224年,魏文帝亲自带领军队攻打吴国,但以失败告终,这是魏文帝心中的痛。

4、听者有意

鲍勋此时在大会上,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说去年失败的事情,相当于当众打魏文帝的脸,魏文帝打了败仗已经一肚子火,现在鲍勋旧事重提,相当于在魏文帝的伤口撒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鲍勋说起去年兵败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举个例子,以说明蜀吴两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不可小觑,以劝说魏文帝放弃攻打蜀吴的想法,并无他意。
但魏文帝可不是这么想,魏文帝心想,你鲍勋旧事重提,而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是不是说我魏文帝无能呢?你这是在挑剔我的权威,魏文帝心情不爽只能拿鲍勋开刀。

5、以史为鉴

对事不对人,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说这句话还得区分场合、区分身份,身份地位不够,就不要乱说话,上文所说的鲍勋,就是因为不分场合、不分身份乱说话,导致被降职。
这句话是领导的特权,领导可以对下属说,作为下属根本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下属如果与领导说这句话,领导就会觉得下属在拿所谓的道理,挑剔领导的权威,不管下属说得对不对,只要挑剔领导的权威,领导都不高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