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二十九)​大 石 岩——​纣王屯兵朝歌寨

 文艺朝歌 2021-04-25

大  石  岩

“尖山高,尖山高,尖山只到老寨的腰”。

“申永济坐老寨巍巍不动”。

“前头院,后头院,后面还有个平房院”。

这些民国年间的顺口溜,至今在大石岩村还广为流传着。

大石岩村地处淇县县城西偏北方向的山区,距县城15公里路程,过红卫水库到灵山景区叉路口左路前行约5公里即到。村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因村东头和西头有巨大的石岩而得名;二说这里原来有柿树园,叫大柿园,后来叫转成大石岩;三说这里原有一座大寺院,后叫转成大石岩。

大石岩村由北岭、后老绝、蜘蛛山等群山环抱。村庄整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当你站在村庄对面的山上俯视它的时候,可以看到村落整体布局呈“元宝”状。当你站在村庄对面的山下看它的时候,整个村庄又酷似一座城堡,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村西头几块巨石不知何时从山体脱落,象军人一样站在那里把守着村口。村隔河对面两眼古井象炯炯有神的两只眼睛一样日夜在为村庄站岗。

整个村落巷道纵横,屋宇叠错,高低有致,常常是走过了一个巷口又别有一番洞天,穿梭其中好似置身迷宫。村中的房屋庭院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村中的房屋几乎全用石头所建,有瓦房,也有平房,有四合院,也有三合院,还有单体建筑。清代、民国年间的民居现存近200间,有的房屋还居住着村民,有少数房屋已无人居住。

如果你到村中询问哪是古房,村民会随口说出流传百余年的顺口溜:“前头院,后头院,后面还有个平方院”。“前头院”是指冯海铭现在居住的院落。该四合院中,因地势西屋为主房,面阔5间,进深1间,两层楼,硬山式灰瓦顶。现存主房和倒座的1间门楼。右配房为翻修重建,左配房已拆掉。顺北墙外胡同前行,再向左过一道券门就到了“后头院”。这是一个三合院,和“前头院”在一个中轴线上,主房西屋5间,两层楼,硬山式灰瓦顶,左右配房均为3间两层楼房。“平房院”和前面两进院落不在一个中轴线上,而是在“后头院”后面的偏左侧,是一个三合院,青石墁院地,主房为堂屋,面阔5间,左面2间两层楼房为硬山式瓦顶,右面3间两层楼房为平顶,平顶之上还有1间耳房,东、西配房均为3间两层平顶,因此叫“平房院”。这3个院落除“前头院”堂屋3间为翻修重建外,其余房屋均为清代所建。“后头院”和“平房院”现无人居住,分别是冯春生、冯二冬的旧宅。


村西头有一座清代所建的三圣庙,面阔1间,进深1间,硬山式灰瓦顶。庙内供奉着牛王、土地、山神的神像,室内东墙上镶嵌着一通清代重修三圣庙碑。院内还有一通字迹模糊的古石碑。

大石岩村是一个行政村,隶属于灵山街道办事处,辖大石岩、小春花、大春花、塔沟河、李沟、小庄、两流水、阴窝共8个自然村,共有360户,1300口人,梯田1300多亩,主要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这里的谷子和红薯经省有关部门鉴定,含钙成分高。全村家家户户都会下红薯粉条和旋粉皮。特别是大春花村、小春花村的粉条、粉皮遐迩闻名,每到冬季,县城不少人开车专门来这里购买。山上的树木主要是柿子树、花椒树,另有核桃树、桃树、梨树、柳树等。小春花、大春花、塔沟河、李沟在大石岩村南的山沟里,过大石岩村西头石桥前行约50米、500米、1000米、1500米分别可到。小庄村、两流水、阴窝村,在大石岩村西南的山沟里,过大石岩村向西前行约1000米、1200米、2公里分别即到。

大石岩村是7个自然村中最大的村落,东西长约500米,住有120户,470口人,主要姓氏为申姓,另有冯、王、张、董姓。小春花村主要姓氏为杨姓,另有王、申姓。大春花村主要姓氏为王姓,另有李、申、杨姓。塔沟河村是大春花村东岸部分村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迁居于此,主要姓氏为王姓。李沟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另有孔、秦、王姓。小庄村主要姓氏为徐姓,另有刘、冯、王姓。两流水村主要姓氏为刘、徐姓,另有申姓。阴窝村主要姓氏为徐姓,另有毛、刘、王姓。该村地势窄狭,三面环山,山势高耸险峻。传说殷纣王曾在此居住得名殷窝,后叫转成阴窝。因修建鹤辉高速公路从此通过,全村已搬迁。村庄下面已成了两条约2500多米长的公路隧道。

小春花村因修建鹤辉高速公路从此通过而拆掉了多半个村庄。已拆掉申光学的清代四合院,是日军占领淇县城后,国民党政府李埏县长搬迁于此。现存杨付义的清代三合院和杨付元的清代四合院,李埏政府的工作人员曾在此居住。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石岩大队(当时叫大队)抽出会吹拉弹唱的村民、教师、学生30多人,组成了一个豫剧团。从县城请来老师,辅导排练出样板戏《红灯记》和《沙家浜》。春节期间,在大石岩村西的一个台地给群众演出,还受邀到邻村的赵庄等村演出。

白流瀑布

大石岩村西北有一条大山沟,中间有一道悬崖拦腰截断将山沟分为上沟和下沟,上沟中间有一股常年不竭的泉眼,每到雨季泉水喷涌流到悬崖,形成约50米高、40米宽的瀑布,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看上去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瀑布为白色,所以当地群众都叫这里为“白流”,上沟又称“白流顶”。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修渠将白流顶的泉水引到村里,供全村人用水至今。

红山北齐石刻

大石岩村西南有一座大山叫红山,形似两面坡的瓦房顶,海拔高度近700米,因山上的石头为红白色而得名。从阴窝村东沟上至山顶,再右下数十步会发现一方北齐天保六年的摩崖题记。其文字记载了1400多年前,3000人在这里开山采石。石刻题记下方是已采石削掉的山形,其周围的很多石头上留有当时破石的錾壕,长度在1至2米。山下阴窝村的村民曾在石头的錾壕里发现当时破石的铁凿。


红山的石头是一种致密坚硬、色泽美观的花岗岩石,当地群众称它为驴皮石。1400多年前,谁有权力和力量能动用3000人在这崇山峻岭开山劈石,有可能是高洋帝所为。但开采的石头哪里去了?用于宫殿建设,还是用于修建墓葬,或用于其他,至今未果。因石刻文字没有对其说明,所以成了千古之谜。

洞沟

大石岩村西北约3公里有一条近5公里长的大峡谷。因沟内两侧山壁遍布大大小小几十个山洞,因而得名洞沟。有一个山洞,洞口高、宽约10余米,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口在山脚下,出口在半山腰。洞顶遍挂蝙蝠,当你在即将钻出山洞时不小心惊动了它们,霎时,倒挂金钩的蝙蝠飞出洞外,遮天盖地,十分壮观。

洞沟内有的山洞是天然洞穴,有的山洞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洞乡组织开采队在此开采铅矿石所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石岩大队派人常住于此,开荒造林。现在山沟里到处都是柿树、核桃树、桃树、柳树、梨树、苹果树等。山坡上野生着血参、冬凌草、南天星、远志等中草药。每到春天,桃花、梨花、野菊花等百花齐放,鸟类云集,喜鹊、山雀、画眉、布谷鸟等群鸟争鸣,在这里演奏着没有乐队伴奏的“百鸟朝凤”。

朝歌寨

大春花村中间有一道河沟将该村分为两半,东面叫东岸,西边叫西岸,是两个村民小组。东岸南面寨沟尽头的那座高山叫朝歌寨,当地村民叫它老寨。《山海经》曰:“朝歌山”。明《淇县志》记载:“朝歌寨,是纣王避兵之所,今遗址尚存”。


老寨是太行山群峰中险峻的一峰,海拔700.3米,四面皆悬崖峭壁,山峰如削。上老寨有南门和北门两条小道。南门是沿半山腰小道登至豁口,下行数步,再沿峭壁石蹬攀登而上;北门是从山峰的北侧攀爬而上,比从南门上山艰难。登上山顶,向东望去,朝歌大地尽收眼底,向西远眺“一览众山下”,俯视山下,梯田层层,村落秀美,不由地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山顶地域开阔,有数十亩大。中部有一房屋基址,长28.76米,宽12米,残高不等,高者达4.4米,全用石条垒建,有的石条达3米多长。据传这是殷纣王当年在这里所建的“金銮殿”。山上还有人工凿造的锥臼窑。

收粮洞:在老寨北侧的半山腰绝壁处,相传为纣王在此训练兵马所收百姓的粮食放于此洞故名。进深120米,宽3至5米,高10米左右。洞口有一方明代的摩崖题记《游收粮洞》:“古洞流云滴玉华,琼浆金粟列仙家,鸾一去无消息,唯有险岩锁碧霞”。落款“崇祯四年腊日大石岩赵家庄主人李宇光”。洞内有一座清代石庙。

跑马岭:老寨北侧的一道地势平坦的长岭,相传是纣王在此训练战马的地方。
饮马池:在老寨西山脚下的山沟里,据传是纣王所养之马饮水的地方。现在的饮马池山沟长满了核桃树。

拦马墙:石头堆砌的寨墙。据传是纣王为阻拦马群外出所建。墙址断断续续尚存。

令山:在老寨南峰下面,是一处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山石平台。相传是纣王在此军事训练时发号施令的地方。

通山洞:在收粮洞左上方不远处的老寨崖壁上,长约80米,猫腰可钻到山的另一边。

戏场:在老寨南峰下东南处,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唱戏演出的地方。演员在戏场上表演,观众在对面的山坡上观看。据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曾在这里演出过《穆桂英挂帅》等剧目。

戏房:在戏场东约500米路边的崖壁上,为一天然石窟,面阔3米,进深3米,高4米,是演员化妆的地方。

杀人石板:位于老寨东部的崖边,是一处光石板,崖下是望不见底的深渊。是土匪杀人的地方,土匪杀人后将尸体扔到崖下的深渊。

二十四庵:在杀人石板东面的山顶,地势平坦,用石板巧妙建成二十四座形似蒙古包的石屋即石庵。据传是土匪们居住的地方。石庵的基址尚存。

奶奶洞:在老寨南门下方,洞深约25米,宽窄高低不等。洞口处是巨大的石岩,如同广厦,曾有人在此建成三层楼,岩壁上现存许多用于插梁的石隼眼。这里原供奉着三仙奶奶神像,故名奶奶洞,善男信女常到此进香祈福求子孙。

因奶奶洞在悬崖间,地势险要,又能容纳千余人,所以历代都有土匪豪强、侠客义士在这里聚集为王。1920年,土匪孔庆贻、李玉林、扈全禄和大石岩村的申永济、申小七等数百人盘踞在这里。后申永济、申小七将孔庆贻、李玉林、扈全禄排挤出山,占山为王,连唱三天大戏。众匪还编成戏词喊唱:“申永济坐老寨巍巍不动,申小七是二朝廷……”。直到现在,大石岩村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1938年日军侵占淇县,有1000多名百姓曾在此避难。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联防民兵指挥部也曾临时在这里设立。

1943年春,国民党淇县李埏政府和盘踞在老寨的土匪相互勾结,在日军特务晋昭楠使用美人计的诱惑和劝说下,投降日军。他们多次在山区为八路军的抗日活动制造摩擦,还杀害八路军战士。为了在山区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一团受太行军区政委黄镇的指示,准备攻打老寨,消灭这里的200余名土匪和取缔在小春花村的李埏政府,建立淇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3年5月28日,共产党员刘哲民、政委彭政、团长方胜普带领八路军3个连,从八路军办事处汲县正面来到油城村。他们在村北山顶仔细观察对面老寨的地形,又根据战士化装侦察的情况,制定了攻打老寨的作战方案。遵照作战命令,兵分四路,夜里11点到达指定位置待令战斗。一路由李沟村的秦连才做向导悄悄地埋伏到老寨北门准备强攻;一路由赵庄的杨付生做向导埋伏到地谷岭,切断敌人东逃之路;一路埋伏到老寨西山下的饮马池,切断老寨与小春花村李埏政府的通道;另一路由大春花村的王玉性带路,包围小春花村的李埏政府。


夜里12点整,在油城村北山顶指挥部一侧,炮手王玉兰(男)利用八路军缴获日军的两门野炮和仅有的两颗炮弹,向老寨顶部正在帐篷里酣睡的敌人发射了炮弹。各路官兵以炮声为号令开始战斗。埋伏在老寨北门的官兵迅速登顶向敌人发起了猛烈地攻击,大部分敌人举起了双手,对负隅顽抗的敌人当场击毙。从老寨西面下山的敌人,被埋伏在饮马池的官兵全部俘虏。小春花村李埏政府军的兵匪也成了瓮中之鳖。但盘踞在奶奶洞里的敌人听到炮声,有的向东通过地谷岭和庙沟逃下山去,况且里面有李埏、申永济、申小七等敌匪头目。

为什么向老寨东逃的敌人未能消灭呢?这是因为我们的队伍中有人捣鬼。做向导的杨付生怕伤害随李埏悄悄上老寨的几个同族兄弟,故意把部队骗到与地谷岭相距很远的大石岩村北的土地岭。连长看地图感觉不对,杨付生故弄玄虚,说是把地谷岭听错为土地岭了。战斗打响后,这路部队还在艰难的山路上行走,以致贻误战机造成后果。杨付生原是抗日民兵队长,后来叛变投敌,还杀害八路军官兵。后来在赵庄与大石岩村之间的哑巴绝,被愤怒的群众用乱石砸死。

老寨及山下的寨沟是大春花村东岸的山地,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在劳动生产中时有发现文物。已故的王增福曾在老寨山坡上开荒地时发现一枚铜镜。已故的王率性也曾在老寨山坡上开荒时发现一枚铜印章,中午回家吃饭恰好儿子出生了,就因此给儿子起名叫开印。后来他把这枚印章被迫给了国民政府,换了几石粮食。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在的村干部王东铭在老寨顶开荒地时发现几枚铜箭头,根据他的描述应是商代的兵器。王英明也曾在寨壑 的山坡上无意中刨出一件宋代的白釉瓷缸。王小安等在寨沟无意中也发现了一些文物。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小时候和伙伴杨常林去奶奶洞扫羊粪时,发现多枚古钱币。

老寨(朝歌寨),既有文献记载是纣王屯兵之地,又有出土文物,因此朝歌寨和收粮洞均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岩行政村,群山连绵,沟沟梯田,鹤辉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山间。古房、古井、古石槽、古石磨、古石碾村村皆有。这里既有元宝形的古村落,又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白流飞瀑,还有洞多树多草药多鸟多的洞沟,有千古之谜的红山北齐石刻,有险如华山的老寨等,是人们登山健身观景的好去处,是一个旅游开发的好地方。
(撰文:王小运   摄影:冯水根、李闪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