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吕景会作品 | 母亲

 梅雨墨香 2021-04-25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晚上,我坐在卧室温暖的书桌旁,仔细地观察女儿数着手指做加减。小姑娘垂着眸认真地伸着小胖手,伴随着轻盈的口诀,手指不停地伸来缩去。温暖的灯光陪伴着我们娘俩,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让我回到了儿时母亲陪伴的时光。

我的老家在山东鲁西北的“江北水城”,因京杭大运河从城中穿过且有东昌湖,故而得名。我的童年在华北大平原的乡下度过。我的乡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这个“文明村”,放在以前是尊重,但是放在我们小时候就成了“死脑筋”的代名词。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黄河南北,周围小村庄的人们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借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政府好政策,一批批的小作坊临街而立,一家三个、四个、五个的娃儿们,十三、四便在作坊里挣了钱,唯独我们这朴实的乡亲们依旧秉承老祖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祖训,依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咬牙坚持。而我的父母毫不夸张地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父亲子承父业,17岁接了爷爷的班,成了一名教师。母亲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围着锅台,围着五个娃,围着十亩薄田,转了一辈子。父母立志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上大学,他们深信只有读书能让我们脱离“坷垃地”,能让我们免受风吹日晒、雨打雪淋。

母亲是我们家的灵魂人物,不管是家里的牛、羊、猪、狗、鸡,还是地里的一棵庄稼、一棵树苗,母亲都竭尽所能的呵护。家里的各种牲畜都不能渴着饿着,不然她就不能安心坐下来休息。记得那年是麦收时期,热火朝天的打麦场,我们兄妹五个一大早就跑去地里往打麦场拉麦子,爸爸为了让我们这些小崽子有趁手的“兵器”,每年头过麦前,量身打造各自的麦叉,还会为运送麦子发明制造“叉车”。爸爸妈妈在打麦场铺场,为用石磙压麦子做准备,等一亩半地的大场压上麦子,时间就到了中午一点,这个时候父亲在打麦场压麦子,母亲就赶紧带着我们回家吃饭。母亲回到家,首先做的就是喂牲口,妈妈总是说:“这大热的天,渴着饿着的多难受啊!”汗如雨下的母亲,一桶桶水给两头牛、四头猪、两只大羊、四只小羊准备齐全了,从车上把草扔给它们,再说洗刷的事儿。母亲啊,就是这么个爱操心的人,用她的话说“进了咱家的门都不能渴着热着,身子舒坦了,心就舒坦了”。

母亲还是个心细的人,日子总是斤斤计较着。虽然父亲是教师,但收入远不够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的学费。日常生计全靠母亲打理,为了多种蔬菜保障营养,母亲在十多亩地里找苗稀的地方点菜苗,在棉花地里行间距大的地方种蔬菜;每到冬天母亲都会腌制一小缸咸菜,而且尽可量的把味道腌足;为了减少买衣服的开支,母亲学缝纫,大改小,常常熬夜做衣服、鞋子,让我们兄弟姐妹穿暖穿干净。等我们上了高中,因为生活费学费剧增,母亲就种西瓜、喂猪增加收入,从来都不舍得闲下来站街拉家常。母亲总说:“你们都还在路上,是正吃劲儿的时候,我们学习上帮不上啥忙,但尽可量地提供条件让你们学习”。如今回头想想,有多少同龄人因为家庭困难、父母不支持而辍学,而我们兄妹都能大学毕业,母亲啊,我们是站在您的肩膀上攀爬,没有您是万万不能的啊!

母亲还是我们成长的指路明灯,让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品格。母亲总是说:“方法总比困难多”。记得上大学那年,我们哥儿姐儿三个一块上大学,头一年还不好申请助学金,亲戚朋友送钱接济,但依旧是杯水车薪。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村里的大伯叔叔们当着我的面就说:“让俩儿子上学去,闺女可以不去,不上学也不影响她嫁人”。天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忐忑熬过那个漫长的暑假。母亲总说,哪个孩子走到这一步都不容易,怎么着也得让孩子进学校。每到傍晚,母亲就在村里挨家挨户的借,五十也不嫌少,就这样母亲拼凑了一个暑假,终于把我们的学费凑够了。如果不是母亲的坚持,又怎么会有今日的我啊!

母亲啊,所有的苦与累,您都尽力替我们担了。也正是您那无私的付出,让我们脱离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像蒲公英一样飞扑各地,成为教师、工程师、办公室职员。我们成为了您的骄傲,而您始终是我们的骄傲!

灯光下,女儿还在写着拼音,希望我能像我的母亲一样,有一天成为你的骄傲……


作者简介:吕景会,笔名碧晴,唐山市曹妃甸行政单位职员,喜好读书、写作。曾在《唐山劳动日报》《曹妃甸报》发表《结婚四部曲》《诗情画意》《享受生活》等,《失望的日子》《阅读*写作*实践*反思》《思友人》《父母》等十余篇作品发表于微信微博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