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已经回落了。 相信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朋友,一定对其记忆犹新。有过忐忑,有过欣喜,有过迷茫,也有过坚定…… 但不管怎样,对于走过的路,感恩才是核心! 今天,特别想把自己看了两遍的书,再次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果以10年为一个人生跨度的话,希望彼时的我们,还依旧如初。也希望,数十年过去后,大家还记得有个叫“小飞学长”的公众号,一直都在。 这本书叫《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作者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书中,彼得·圣吉提出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应该具备的“五项修炼”。它们分别是: 1,自我超越 2,心智模式 3,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虽然书名中写的是“学习型组织”,但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同样适用,下面我将逐个为大家分享各自的含义以及其彼此内在的联系。 1,自我超越 听着很熟悉的词,喜欢心理学的朋友可能想到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 是的,如果看过阿德勒这本书的朋友,可能更能明白彼得·圣吉在此处所写的自我超越一词。这里的自我超越是指,基于一定的学习压力,不断督促自己向前进化,每一天都优于过去的自己。 那个体可以怎样优化呢?实践、复盘、也需要赋能。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最好的学习,可以从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也就是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 第二点是复盘,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过哪些念头,好的坏的有失偏颇的全都只有你自己明白。你的复盘,就是可以找出这其中所需要改良的事项,如在哪些地方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但却没有使得这些资源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第三点是赋能。最能给自己赋能的人,是你自己。相反地,外来的力量,你可以借助,但却不能依赖,否则它在某种程度上会吞噬你。 怎样给自己赋能呢?让自己这颗心变得有信仰。心,是一切事事物物的源泉。只有这颗心坚定了,做起事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2,心智模式 看到这几个字,我想到了著名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一书,这是第一本系统谈到人的心智模式的书。 在书中,作者将其分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以及反省心智三种模式。它涉及到两种进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用统计数字表明,那些取得高成就的人,不一定全是那些高IO(智商)、高学历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心智模式之间的不同。 书中指出,心智模式是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后面将谈到)的基石,一个拥有反省心智模式的人,往往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进化自己。 3,共同愿景 这里开始涉及到团队、组织。共同愿景是指一个团队、组织由于想要达成某一个伟大的目标而达成的共识,它是团队行动的坐标,能量的汇集地。 团队需要建立起共同愿景,同样的,个体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愿景,它在很多地方能给你指引方向,特别是你处于迷惑困顿中时。 4,团队学习 北大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写了很多关于团队的书籍,如《协同》《共生》《共识》《激活组织》等,在这些书中,你会发现有一条是永恒的,那就是团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修己,达成团队共识。 团队学习的基础,或者说是共识,基于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作为管理者,你能不能激活个体,让这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实现自我超越,达成共同愿景,进而实现团队学习的目的。这是作为组织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判断你是不是一位合格管理者的标准。 5,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 我之前分享过一本书,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统思考》,这本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五项修炼》中的不足。 在组织管理中,系统思考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你能不能做到精益流程?能不能增加营收利润?这些无不时刻考验着管理者。 相较于组织管理,人们更需要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都在考验你对系统思考的掌握程度。如工作越努力,赚钱越多,但这总是成立的吗?工作越努力,就越接近你身体的极限,那么你的脆弱性就越大,反过来又影响了你的身体、工作效率,那你赚的钱自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再举个例子,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词叫“时延”,也就是效果要等过后才反馈出来。 现在的人大都很拼,往往一点小痛不会管它,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真到受不了去医院那一天的时候,一下子懵了,晚期。 同样的,学习也是一种时延的过程。你在学习期间花费的时间、人力、金钱等成本,往往会在你以后的薪酬里得以体现出来,而且还会有一个累积效应。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 小飞 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于郑大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