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为劳苦大众发声,写讽喻诗《观刈麦》怒怼封建官吏,成传唱千古的名篇

 qiangk4kzk8us4 2021-04-25

白居易外号“诗魔”,是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白居易最擅长创作叙事长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等。

他的作品“以诗为文”,叙事若行云流水,初看平平无奇,实则手法巧妙,富有层次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名篇,在这些诗篇中,以他早期创作的“讽喻诗”,得到的评价最高。

过去读书的时候,课本上重点介绍了他的《卖炭翁》,而《观刈麦》因为写得通俗,被放到扩展阅读里,留给学生们自己学习。不过考试的时候,它却又成为了重点。

假如有人问你,这首《观刈麦》为什么好,你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当然是因为它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但是也不仅限于此,其实这一首诗在叙事上自有其高妙之处。

一、《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刈:yì  割。)

这首诗的叙事,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至第八句,写白居易在田间观察到农忙时节,农妇、孩童们去田间给男丁送饭食、浆水的情形。

那是在五月的某一天,因为在此前的晚上刮起了一阵南风,第二天就看到田间的小麦全变黄了。正是收割谷子的季节,于是全家人都动员起来了。

媳妇没有在家里纺线,小姑也没有在家里绣荷包,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带着孩子,再带着瓶子、罐子,装着饭食和清水,到田里去给男人们送饭。

为什么要这么劳师动众,全家人出动呢?因为要趁着没有降雨,赶紧把麦子全部收割了。如果太晚了,就没有办法收割了。

第二部分是第九至第十二句,是“足蒸暑土气”到“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描写当时的农民在田地里工作的情形,用了“特写镜头”。

他当时脚踩在泥土地上,暑气蒸腾,脊背也被天上的太阳光烧灼着。劳动耗尽了他们全身的气力,可是他一点不觉得热,反而要担心这个夏日不够长。

“但惜夏日长”的“惜”,在这里应当解释为“舍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五月间天气变化无常,农民担心天上突然降雨,就没办法收割麦子了。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会得到像苏轼在《吴中田妇叹》里写的“黄穗卧青泥”那样的结局。麦子烂在地里,农民一年也就白忙活了。

这个句子的手法,就像是《卖炭翁》中的“忧炭贱天寒地冻”的那样。以主人公看似违背常理的期盼,来反衬收割麦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复有贫妇人”开始,到“拾此充饥肠”结束。从一位妇人抱着孩子,手挎竹筐来在田边拾麦子的细节入手,讲出了当时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

然后让读者意识到,前面了解到的农民抢收麦子的条件艰苦还不算什么,还有比他们更艰苦的,那就是这位妇人。

她家的田地因交不上税被收走了,她只有靠着拾别人家掉落的麦子来过活。就这样,让诗歌对农民生活的苦难叙事,直接又更近了一层。

紧接着,叙事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是作者的反思。这一段谈不上多么精彩,但是却是古代诗文中极其罕见的一段。

“悯农”诗数量本来就不多,而在“悯农”的同时反思自己当官的收入,再把它和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相对比,就更为难得了。

二、融散文技巧于诗歌

白居易的这首诗,创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当时他三十五岁,在陕西当县尉。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卖炭翁》的时间差不多。

从叙事上来看,《卖炭翁》是单一的主角。通过对事件细节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官吏恶劣的行为,来表达对“宫市”的不满。

而这首《观刈麦》,则是通过对两个农民家庭现状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深思。尽管官吏抢掠小商贩的行为在古代很常见,但是《卖炭翁》事实上是在“宫市”背景下发生的一起事件。

观刈麦》中所描写的农民的苦难,则显得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遍性。在这首诗里面,白居易运用了一些散文的手法。他首先是通过一个场面描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比如让大家很奇怪,这些姑娘、媳妇和小孩子们,为什么大举出动到农田里面去了。然后再通过对壮丁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细节刻画,交代前者到农村里去的原因。

同时又让读者看到,农民们生活的不易,叙事显得非常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这是一个转变,从农夫耕种的细节转向了那个妇女。

怀里抱着孩子,说明妇女的孩子还很幼小。而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还要挎着筐,另一只手还要来拾麦子,这显然是很辛苦的。

按理说,别人在收麦子,她怎么好意思在边上捡现成的呢?这样做,不但会遭人白眼,搞不好还要被辱骂驱赶可是农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妇女肯定有什么苦衷。

果不其实,一问才知道,她家的田地早在上一年就因为交不起租税,被没收了。写完了这一段之后,白居易就开始加深了思考,开始对此事发表议论。

先从场面描写到细节描写,再从一个细节描写深入到另一个细节描写,引出诗歌的主题,最后再发表议论。用为官者的生存现状进行反衬,行文多转折,多层次,结尾引人深思。

结语

古代的中国人一直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这样的思想”则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也鲜少有为官者会把自己的工作收入和农民作比较。

而古代为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而暗中惭愧的,则是少之又少了。所以这首诗的思想价值是相当高的。不过与此同时,它的叙事技巧也值得后人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