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12345csdms 2021-04-25

 2019-10-23

羁旅生涯,既有生活的不便,也有思乡的辛酸。窗外是绵绵秋雨、啾啾虫鸣,屋内是孤灯清影、寒衾薄被,三两声芭蕉雨、八九次竹林风,夜深时分,更会勾起难眠之人的愁绪。

欧阳修曾道,“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李清照也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北宋的一位年轻才子也经历过这样的雨夜,更令其怀念远方的故人。 

图片

秋怀二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图片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秋怀二首》创作于熙宁八年,当时作者31岁,正在河北大名任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处境单纯,作者经常读书自遣。快要接近年末岁尾,诗人远离故乡,触发怀远之情,于是即兴赋诗。

图片

秋阴细细、吟虫啾啾,开篇就形象地展现出秋天的气候特点,白天秋阴透入屋里,夜晚天气逐渐变凉。

诗人观察细致,用词讲究,雨后芭蕉开放,新叶与旧叶相间;风吹竹声作响,极具音韵之美。“芭蕉、筼筜(竹名)”在风雨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也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前两联分别从秋景和秋声着笔,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美好的赞颂。

图片

作者笔下,砧声急不可缓,秋意已深,正是赶制寒衣之时。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长,更显出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古代女子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声已急”也从侧面表达出秋意浓厚。

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图片

秋怀二首(其二)

宋代:黄庭坚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图片

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写秋风及雨后,“茅堂索索、行遶空庭”,表现出室中空寂、访客稀少,也传达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过虽然有点孤独,但诗人却善于苦中取乐,连日阴雨,池涨水深,蛙声不断;夜深人静,明月高悬,鹊闹枝头。看似孤寂的场景,诗人却独爱其幽静。前两联描景绘声,生动形象,饶有情趣。

图片

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忽然有点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正如《史记》上所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尾联更加细微含蓄,因为处境的凄清孤寂,让诗人渴望真挚的友谊。

可是“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远隔千里,音信难通。诗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不太满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迁在望。

图片

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纵观这两首诗,作者从秋景萧瑟联想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凄清之感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第一首诗中秋景凄清,虽然生活艰难,但依然洒脱奔放。第二首写怀,诗人重视别离中的友谊,情感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诗人不畏苦难,却念旧情,年轻的黄庭坚此时也无法预料今后的贬谪生涯。诗人此时风华正好,也在未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不羁和高傲,没有懈怠、不见彷徨,满是潇洒和豁达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