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丹霞地貌,人们往往会想到福建武夷山、安齐云山、江西龙虎山等著名旅游胜地。然而,“丹霞”之名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世界地理学中“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一—广东北部的丹霞山去一赏丹霞之灿。 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丹霞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南约9公里处,西距韶关约30公里。包括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阳元山和锦江5个景区,总面积达280平方公里。因“色渥如丹,灿若明霞”而得名。风景区内山石均由红色砂砾岩构成,赤壁千仞,彤岩排空,峰林耸立,碧澄如玉的锦江如飘动的罗带,萦绕于千峰万壑之间。这美丽别致的景色使丹霞山自古便有“岭南第一奇山”之称,与肇庆鼎湖山、南海西樵山、博罗罗浮山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山。有人游览后赞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广东一丹霞”。 丹霞山景区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石桥680多座,群峰如林,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形象万千,宛如一座遍布红色石雕的雕塑园,于是又被称为中国的红石公园。自然风光集雄、险、奇、秀、幽为一体,雄在山势峥嵘,险于崖道悬危,奇为红峰林立,秀乃江水妖娆,幽在林木蓊郁。这里的山雄,深谷壑,峭壁悬空,以“顶平、岩陡、麓缓”为基本形态,这也是丹地貌的突出特点。 世界上的丹地主要分布中国、美国西部,澳大利业和欧洲中部等地。在我国已发现的300多处月地就中,丹霞山是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2030年代,者名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将这一类型地貌命名为“丹地貌”,这个称谓很快就为学术界接受与采用,并逐渐演变成为通用的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的专用名词。丹霞山作为这一术语的命名地,也备受瞩目。 广东仁化的丹霞地貌大约形成于距今7千万年以前。那时丹霞山一带是广阔的内陆湖泪。经过风化剥蚀,流水侵蚀的作用,四周山地的泥沙、碎石等碎屑物质被带到湖中堆积下来。由于当时气候炎热、干燥,泥沙一边维积,一边氧化成铁锈色于是就渐渐堆积、固结成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其厚度达10000多米。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岩层不断隆起。由于受到地壳运动影响,上升过程中岩石内形成了大最呈菱形的垂直断裂,河流、雨水顺着断裂不断侵蚀、下切,加之各种岩石的硬度及抗风化能力相差较大,便形成了典型的红色山群。地质专家介绍说,那些石峰群体是由大小不等的独立石、小型的方山、脉状的山脊等组成。由于水平产状岩层控制了正地貌顶部,因此层面与地面吻合,形成平坦山顶。红色岩系中细砂和砾石组成的砂岩、研岩性脆易碎,使岩体多节理和断层,石峰危柱便拔地而起,形成负向的谷壁陡峭的峡谷地貌。 丹霞山山水景观分为上、中、下3个明显层次。下层为山麓河谷景观,碧水清流,丹崖壁立,洞壑悬壁,草木繁茂。从江活面上看,一种五色斑斓的锦石伏于江底。江畔百丈峭壁间洞穴累累,以锦石岩最为引人,它由千圣、祖师、伏虎、龙王4个各具特色的岩洞连体组成。伏虎岩最大,深20多米,高3米有余,可同时容纳几百人,洞内两旁塑有观音32应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与伏虎岩紧靠的龙王岩有一条横穿岩顶的“石龙”,身上的“龙鳞”自然天成,且随季节变换颜色,春呈浅绿,夏r为深翠,秋转橙黄,冬来如黛,人称“变色龙”。这是由于岩石上附着生长着很多微生物,当空气的湿度发生变化,微生物的颜色也随之改变。 中层山坡陡峭,景观险奇,且一处比一处险要。丹霞山大多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只有很少的几条路可供游人登到崖顶,而且均是在古代小道、栈道的基础上修复的。在这里登山,用道旁崖壁上所刻的“宜若登天”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上层景致与山下迥异,雄浑开阔,群峰竞秀,山色葱茏,奇石林立。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均为远眺观景之佳处。朝看旭日升华,夕观晚霞争辉,晴有翠鬟千叠,雨生云海苍茫,无论何时,都有奇景妙观。 新近的考察研究还发现,丹霞山外围至南雄的地层,是恐龙化石集中带,有引人入胜的古生物素材。可以预见,典型的红色公园加上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将使丹霞山的旅游、科研前景更为乐观。 (注本文与周易、郑楷合作)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柳庚茂;校对:诗晴; 策划:周华景;责编:圈圈;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刘如春║《“两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的无敌神器》外二首(诗歌) 刘如春║《碧道,一条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上的翠绿稠丝带》外二首(诗歌) 作者简介 刘如春,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国散文学会与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及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19部。多次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