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磨明英的小说集 2021-04-25

如果说印度是南亚大陆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那么种姓制度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污点。

“人生而平等”,但在印度来说:“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地位和高度。”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种姓制度”的存在,让印度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少数的高种姓人所掌握,而占多数的低种姓人想要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

“种姓制度”起源于3000多年前入侵于古印度的雅利安人,而设立的初衷并不是要划分人种的等级高低,而是为了维持雅利安人的统治秩序。

后来随着伊斯兰人、英国人的入侵,“种姓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了印度本土一种僵硬残酷的等级制度。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四种:“婆罗门”是最高等级,主要由僧侣贵族所组成,掌握着宗教和祭祀的权力(这在崇尚宗教至上的印度而言最为高等)。

第二种是“刹帝利”。这是国家世俗统治者的代名词,由王权贵胄组成,掌握着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种是“吠舍”。这是印度当地普通白人的代名词,主要成分为雅利安人。这类人虽然没有前两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具有经商和平等的权力,相比起最后两种要高级很多。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第四种是“首陀罗”。这部分人由印度当地的原住民组成,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行业(也可以说是佣人),是最低等级的人群。

第五种是“达利特”。这是一个被印度“种姓制度”几乎隔绝的等级,从事着最低贱,甚至是被上层阶级完全隔绝的行业,毫无人权可言。

在“种姓制度”中,各个森严的等级不可以互相通婚、更不可以逾越和代替,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而在社会资源中,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早已将各种资源划分开来,位于低层的“吠舍”和“首陀罗”可以说毫无地位和资源可言。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的“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从而获得更多权利和地位?

首先,“低种姓人”和“高种姓人”最直观的区分方式就是肤色。

“婆罗门”和“刹帝利”大多是雅利安人和曾经英国殖民结束后留下的人,也就是白色人种,而以经商业为主的“吠舍”,其构成主体也大多是白人。最底层的“首陀罗”和“达利特”则是本土原住民,也就是其他肤色人种。在“种姓制度”中,各个等级严令禁止通过行为,所以就凭这一点,印度的“低种姓人”想要冒充“高种姓人”,肤色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其次是姓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种姓制度”已经发展的根深蒂固,在严格的社会阶级划分下,各种种姓的人群都有着独特的姓氏,而“低种姓人”想要冒充“高种姓人”,很难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姓氏。

但是,仅仅改变姓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长期的阶级分化,导致社会资源(包括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划分。一个“低种姓人”想要成为“高种姓人”,那么他本身的全部都要发生质的改变,包括姓氏身份、经济能力还有人际社交。

所以在印度而言,“低种姓人”想要成为“高种姓人”,概率微乎其微。除非一些贫民人家的女儿生的貌美非常,从而被“高种姓人”的子嗣所看中,最后嫁入豪门,但受限于严厉的“通婚制度”,这种可能同样是万里挑一。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人”?

虽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已经宣布结束了“种姓制度”,所有印度人都享有平等公正的生存权利和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但在现实中,发展了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已经在印度人心中成为了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情况恐怕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