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树才:话说“云南”

 君子养源 2021-04-26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一个省份的名称,已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了。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明确知晓“云南”名称的由来及含义却非易事。

追根溯源,作为一个地名,“云南”最先用于西汉汉武帝所设益州郡下的一个县——云南县。汉武帝(前140年一前87年在位)以前,现在的云南地区虽然与内陆有一些联系,但从行政统属关系看,并没有纳入内陆王朝的统治版图当中。汉武帝为了平定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扩大统一局面,也为了开通“蜀身毒道”(今四川经云南、缅甸,通达印度乃至中亚地区的道路),联络大月氏等西域小国共击匈奴,开始积极经营云南。最终,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王朝以兵威降服了与滇国有密切联系的劳浸、靡莫二部,极大地震慑了统治今滇池地区的滇王尝羌。滇王主动归附汉王朝,汉武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下辖24个县,其中即包括云南县。这时的云南县,管辖范围约相当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至弥渡县一带。

三国蜀汉时期,云南作为行政区划,其管辖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将“南抚夷越”,抚治当时被称为“南中”的云南地区,看成蜀汉实现与曹魏和东吴鼎足而立,进而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重要战略环节。建兴元年(223年),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因南中地方势力“大姓”的反叛而崩溃。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不得不亲率蜀军,花了一年的时间平定南中的叛乱。平定反叛后,蜀汉调整南中郡县设置,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并把建宁郡、永昌郡中的一部分地区划出来,建立了以今天大理州为大体统治范围的云南郡,下辖九个县,其中仍设云南县。此时,云南既用作郡名,为云南郡,同时也用作县名,即云南县。

唐代,云南的含义有了较大的发展。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王朝支持蒙舍诏(南诏)的诏主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以稳定唐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并以洱海地区为门户,抵御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内侵。皮逻阁攻下洱海地区的河蛮后,被唐玄宗派中官封为“云南王”,并赐名“归义”。至此,云南由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发展为一种政治封号。紧接着,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南诏的辖区也被称为云南。后来,让唐王朝始料不及的是,南诏势力壮大后又进一步向唐朝控制下的滇池地区、滇东地区扩展,与唐对云南的统治形成尖锐的矛盾。天宝八至十三年(749—754年),唐朝三次发兵进讨南诏。南诏联合吐蓄,大败唐军,将唐朝的统治势力赶出了云南,建立了南诏国,其统治范围不但包括整个云南,还达到了四川大渡河以南的地区、贵州西部地区、今缅甸北部地区。相应地,被封为“云南王”的皮逻阁所统治的范围,也被称作云南。最为典型的是,唐人樊绰所撰写的综合记述南诏自然与社会情况的书籍《蛮书》,不但其书名也被称为《云南志》,而且书中的篇章也有诸如“云南界内途程”“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等以云南命名的情况。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提出了制约与削弱吐蕃的战略决策,其中的“南通云南”为仅次于“北和回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断吐蕃右臂”的功效。这里的“云南”均等同于南诏,包括了其治下的所有地区。唐朝与南诏和好后,以设在四川成都的西南最高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抚使”之职,也以云南指称整个南诏辖区。因此,南诏统治时期(约750—902年),云南之名已包括整个南诏国统治的所有地理空间。宋代,沿袭了唐代的传统,以“云南”指称大理国辖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还将大理国王段和誉封为“云南节度使”,宋人辛怡显所编著的反映当时云南社会情况的著作,亦冠名为《云南录》。

元明清时期,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此时,“云南”较稳定地成为了中央王朝之下的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1253年,蒙古人为了消灭南宋,由忽必烈率大军平定云南,建立云南都元帅府统辖在云南各地建立的万户、千户、百户府,又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于至元十年(1273年)委任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简称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委任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沐英、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大军消灭了以梁王为首的元朝在滇残余势力,平定云南,建立了云南布政司、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按察司等省级行政、军事和监察机构。清朝则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平定云南后,建立了云南巡抚、云南提督以及云南布政司、云南按察司等省级军政架构,隶属于云贵总督。明清时期,“云南”除作为省级军政名称与行政区划名称外,还是云南省城(会城)所在地的府名——云南府,辖区相当于今昆明市。同时,汉朝以来即建立的县级行政区划——云南县仍得以沿袭,只不过区域缩小为今祥云县一带。因此,明清时期,“云南”既用作省名,为云南省,也用作府名,为云南府,还用作其名,为云南县。民国建立后,废除了府这一行政建制,云南府被取消。1918年,为了避免省与县同名之弊,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此后,“云南”作为地名,仅指云南省。

那么,缘何取名“云南”呢?学术界和社会上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为“彩云之南”说,二为“云岭之南”说。很多人以为,“云岭”作为横断山脉的三大山系之一,是一个现代地理名词,两千年前西汉武帝设县时,不可能依据“云岭”这样的现代地理名词来取“云南”之名。因此,“彩云之南”说被广泛接受。

事实上,要探明“云南”得名的缘由并非易事。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对“云南”命名的解说,实际上均缘于后世之人逐渐注入臆想。汉武帝设云南县后,在最早反映西汉地理与政区状况的史书《汉书·地理志》中,益州郡下虽然记有“云南县”之名,但并未说明命名原因。直到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所修的《后汉书》才在卷三十三《郡国志》“永昌郡云南县”条下作了一点注解:“云南,《南中志》曰:县西北户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一,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结,因视之不见。其山固阴冱寒,虽五月盛暑不热。”这段话说云南县西北有一座较周围众山特高大的山,与云气相连,终年都很寒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有南作出解释的文字,称引自《南中志》,即东晋时期蜀地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卷四之《南中志》。书中虽然记述与后来云南释义相关的“云”与“高山”等,但并没有直接解释云南得名的缘由。再者,此书写成时,距云南设县已经350多年了,书中所记是否设云南县时的确切原因,也很难肯定。

査阅文献,最早明确以“彩云之南”概念解释“云南”的书籍,是明朝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年)成书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该书第五卷《大理府·赵州下》记述说:“谓常有庆云现于州之南,故名云南。”此书以元代大理路下所设之赵州来解释云南的命名问题,未追溯云南于汉代即设县的历史渊源,所作出的解释显然有缺陷。相比较而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在云南作右参政的谢肇淛,在其所撰《滇略》中对云南命名原因的解释显得较为完整。该书卷一载:“汉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也。”该书卷七又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命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间出西南夷,至滇指求身毒国。是岁,有彩云见于白崖,遣使迹之,乃置云南县。”都认为,之所以命名为云南县,系“彩云见于”白崖一带,此地设县后,便称“云南”。记载中将设云南县的时间误为元狩元年,实际上应该是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应该注意的是,将这种解释的影响扩大、提升的,是维正年间在云南担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鄂尔泰于雍正三年(1725年)来到云南,以云南巡抚之职行使云南总督之职,次年实授云贵总督,六年又加广西总督,是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在疆臣中权力最为显赫。鄂尔泰离滇回京后,又被委以保和殿大学士、太保太傅、总理事务大臣、军机处大臣、国史馆总裁等职,权倾一时。在鄂尔泰主持纂修的雍正《云南通志》中对云南名称的由来作了解释。该书卷二十六说:“云南旧城,在(云南县城)城南六十里。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于白崖,置县其南,故曰云南。”卷二十八“祥异”中又记载说:“汉武帝元狩元年,五色云见于白崖,遣使迹之,置云南县。”雍正《云南通志》不但经过刊刻发行,而且还被收入了乾隆年间编印的《四库全书》,流传和影响都较广,云南之说因此而被扩大了。另外,鄂尔泰还于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八向雍正帝上《奏为恭逢圣诞庆睹祥云事》之奏折,称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九日雍正帝寿诞这一天,他率在云南省城的文武百官,在五华山朝贺寿诞完毕,发现太空中“五色卿云光灿捧日,经辰、已、午三时”,第二天也即十一月初一,祥瑞云彩又再次出现,“绚烂倍常”。同时,他还接到地方官报告,知楚雄府、姚安府、永昌府、顺宁府等也见祥云,“合计云南同日现瑞者,共四府三县”。鄂尔泰又引经据典,盛赞雍正帝说:“臣(鄂尔泰)谨按:黄帝有景云之应,虞舜有卿云之歌。《瑞应图》曰:'庆云者,太平之应。’《孝经援神契》曰:'天子孝,则庆云见。’《春秋感精符》曰:'南至有云迎日,年丰之象。’”认为瑞云本是“太平宁谧时和年丰之兆”。至于如雍正帝圣诞时祥云呈现三时,历现二日这种情况,“稽诸简册,从未有如今日者也”。这是雍正帝“大孝格天,与穹苍而协撰”,“皇上慎筹边计,勤念民依”的验兆。在奏折中,鄂尔泰也追述了再考云南名称之由来:“《云南通志》汉武元狩元年,有五色云见于白崖,遣使迹之,至大理属之云南县,云南由是得名。”对于鄂尔泰这一奏折,雍正帝很为之感动,朱批了390字的谕旨,不但接受了祥云为雍正帝自己“大孝”“慎筹边事”“勤念民”的验兆这种说法,“朕每遇此祥瑞,蒙上天慈恩,岂有不感喜之理”,并且认为“此嘉祥”也是鄂尔泰“忠诚所感而献于朕寿日者,正表卿爱戴之心也”,“上天以卿如此不世出之良臣赐朕,此朕之真祥瑞也”。鄂尔泰的奏疏,使云南“彩云之说”的文本以最高规格,得到了皇帝的批阅和认可。此奏疏还收录鄂尔泰主持编定的《雍正朱批谕旨》之中,也收入《清朝通志》、雍正《云南通志》等文献中,这种看法,遂进一步巩同了其地位,并广而流行开来,至今仍为“云南”释名中的主流观点。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云南之名缘于“云岭之南”的看法也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云岭”的名称,并不是现代很多人所持的只是一个现代地理名称,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提法。“云岭”的概念,所出现的时间远比“彩云之南”说早。在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之《唐纪》卷五十里面,最早出现了“云岭”这一地名名词,“贞元八年十一月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欲与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此处“驱之云岭之外”的提法,出现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的史事叙述当中。虽然,我们一时不能确知司马光等对这一史事的叙述是根据何时何人的文献编纂而成,但仅据《通鉴》成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这一点判断,“云岭”一词至少较明朝景泰时期(1450-1457年)出现的彩云之南说,要早366年。此处提到的“云岭”在什么地方?元代初年的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认为,“云南之地,本汉云南县也。汉属益州郡,后汉分属永昌郡。《南中志》曰:云南县西高山相连,众山之中又有山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视之不见,其山固阴冱寒,虽五月盛暑不热,所谓云岭也。”认为《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所记云南县西北之高山即云岭。而云岭相当于今天哪座山呢?维正《云南通志》卷三说得很明确:“雪山,在(丽江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玉龙山,又谓之雪岭……唐贞元中韦皋约云南共袭吐蕃,驱之云岭外,盖即雪山外也。”认为云岭即丽江玉龙山,也称雪岭。向达《蛮书校注》认为“云岭”系指点苍山。袁嘉谷、方国瑜先生则认为“云岭”当为鸡足山。这样看来,虽然不能确指“云岭”在古代为哪一座山,但其作为高山名称而存在则是事实。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地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古代一座高山名称的“云岭”逐渐成为了若干座高山组成的作为澜沧江、怒江分水岭的云岭山脉。在古代,因耸入云端的一座高山——“云岭”命名其南面的一个县,是合乎情理的。不察“云岭”一词之古今变化,以现代地理学中的“云岭”概念,否定古代“云南”地名起源于“云岭之南”的可能性,是不值得提倡的。

总之,“云南”一词,在汉代出现和使用时其意何在,由于文献缺载已无法确切无误地作出考论。时下存在的“彩云之南”说与“云岭之南”说,就文献记载而言,远远晚于云南作为一个县名出现和使用的时代。从地理环境、地理方位和这一词语产生的思想文化环境看,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或许,两种说法是相互联系并不矛盾的:因为汉代所设的云南县,处于异常高大的“云岭之南”,南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顺山势抬升,在高空遇冷后更容易形成缭绕的云层,在阳光照耀下也更容易形成绚丽的“彩云”,奠定了其南部所设县份因“彩云之南”的现象取名“云南”的特殊条件。另外,可以肯定的是,“云南”这一地名,与云南省很多以少数民族语言记写发音形成地名的情况不同,是一个很典型的汉语语境下出现的名词。“云南”一词,随着汉朝等内陆王朝对西南边界的开拓、设制而产生,随着内陆王朝在云南统治的加强、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改革而逐渐扩展了其所指称的行政地理空间,并逐渐强化了帝王江山与西南边疆祥瑞安好、风调雨顺的汉族传统“瑞应观”,掺入了封疆大吏以“庆(祥)云”现于云南作为帝王“大孝格天”“慎筹边计”的巧妙歌颂。

(作于2016年11月22日)

载《洋葱集》第104—10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秦树才,男,1963年出生,云南澄江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云南省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兼及西南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出版《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译著,第二译者)、《云岭金江话货殖:云南民族商贸》、《滇南商人与商帮》、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整理者之一)。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汛塘制度研究》(2012)、《清代云南边防的建立与转型研究》(2020年),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项目之《股肱重臣:鄂尔泰》(2019),云南省文化旅游厅项目《历代名人与云南旅游》(2019)等科研项目,担任《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编委及“清代部分”主编。论文《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获云南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整理出版的方国瑜先生《云南民族史讲义》获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滇史
滇史
云南历史文化研究·学习·传播平台
18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