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振良原创丨《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真言贞语 2021-04-26

《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文/丁振良

作家周长行写的《我的阅读与写作》(下文称《读与写》)在《真言贞语》公众平台推出有半月了,我因忙于家务一直腾不出大块时间写读后感。

为什么作家周长行的文章我要写读后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的灵魂达成了默契,二是我们原来一个部队,三是都是农村出身,四是我是周长行老师的俗家弟子,也算是我自作多情吧,反正是黏上了。

在部队我是卫生员的时候,他是我部宣传股干事,他领着家属及孩子来卫生队看病认识的。那时我常常在军内外报刊上能读到他的文章,如《悠悠玉兰情》《岩石岁月》《被大洋彼岸赞誉的爱情》《鲲鹏腾飞的地方》等等。

周长行老师转业后,多年没有联系,六年前,战友把我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我看到了周长行老师,相见恨晚。一拉一聊,就这样把间断20多年的战友情给接上了,同时把20多年的“课程”也补上了,他给我邮了他著的书《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伟大的我们》《一条大河》等,我和周老师相识靠的就是缘分。

我的文学爱好起步晚,真正起步应该是在转业后,那时都40多岁了,属于“半路出家”,有三个关键人物对我起着作用,一是祁荣祥将军,为军旅诗人,我们一个村庄,从小受到他启发和熏陶;二是著名作家李雪峰,有幸在西峡县工作12年,他对我帮助很大;三是周长行老师。

在《读与写》中,周老师总结了他两个20年期间,忙工作,奔前程;创事业,忙生计;真正认真地坐下来读书的机会少之又少。他年轻的时候,是急用先学,临时抱佛脚,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

他在《读与写》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一篇文章一本书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取向,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对这句话是深有感触,周老师在部队时写了不少人物,由于新闻效应,在报纸上宣扬一个人,这个人马上就会“走红”。有些军人就在他的笔下提干、晋升、走上领导位置。说到这,我想起著名毛体书法家高明柱,他是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就是因为写了一首诗,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我认为读与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学是借是拐杖,写作是收获,写作和一个人的阅历也有相当的关系。

周老师退休后,改变了以往的读书状态,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读书套路,真正读到了想读的书。周老师写到:“读书、购书、写书,三位一体,就构成了我退休后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养生方式,总之是一件挺快乐挺忙碌的方式。为书忙碌,不亦乐乎。一天不读几页书不翻翻报纸不写点东西,就没着没落。”

《读与写》是周老师的情怀。在他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的情况下,他打开儿子给他安的听书装置,他闭着眼睛听书是另一种受用。可见,周老师把读与写当作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大一些,是一位作家的使命担当。

周老师写到:“退休后的这十年,是我饱览群书的十年。阅读和写作让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许多烦恼。书本不仅给人智慧,还能让人的心态年轻。”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四川诗人逸西说,“写诗可以抗癌,延缓生命。”我理解是人要有追求精神,有了追求精神,能增加人的抵抗力,可以对抗疾病。祁荣祥将军在他的诗集《一路有您》的后记写到:“这些不会说话的文字,不就是我生命的副本吗?”

古人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读书多了,即使不出家门,也知道外界的事情。现在看来,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以看到天下大事,孤人认为,看和读有相似之处。

不知是谁说的,“作家也是个杂家。”是的,博览群书,是写作的基础,作家在不断阅读中吸取营养,才能使写作艺术之树长青。

我认为,我们这些退休的人,对读与写有什么目的:是不图名不图利,只是精神上的追求,关于文中都是个人的观点,能得到几个朋友、知己的认可就满足了,也提醒自己,尽量不去触及敏感话题。

当我们心情灰暗的时候,读一段精美的文字,能把我们的心情擦亮。好吧,就让我们跟随周老师的《读与写》,活出我们的开心健康。

周老师的《读与写》,证明了他一生的追求。为我们还安不下心来读与写的人做出了榜样。作家写作,和农民种地一样,种什么会收什么,愿周老师在文学天地,种出梦想,种出桃李,种出春华秋实!

(2021年4月24日)

【作者简介】丁振良(男),河南邓州人,世界华人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著有诗集《金秋诗韵》《布谷声里的故乡》和长篇报告文学《拷问人生》共三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